新行為主義

新行為主義

新行為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由托爾曼赫爾斯金納等一批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華生行為主義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加入中介變數而誕生的一系列學術流派的總稱。這個學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行為本身,主張以實驗科學的方法分析行為原理,找出心理學相關變數之間的函式關係。該學派注重社會因素的影響,把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和社會心理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對學習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獨樹一幟的貢獻。

基本介紹

  • 理論名稱:新行為主義
  • 產生年代:20世紀30年代
  • 代表人物托爾曼赫爾和斯金納
  • 主要貢獻:首次在心理學中加入“中介變數”
發展歷史,產生原因,托爾曼理論,赫爾理論,斯金納理論,最終沒落,哲學背景,邏輯實證主義,操作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主要理論,行為原理,主要特徵,歷史評價,主要貢獻,主要缺陷,

發展歷史

19世紀末華生行為主義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在隨後的時代里以托爾曼赫爾斯金納等人為代表人物的一大批心理學家紛紛根據自己的見解對行為主義作出不同程度的補充。其中影響較為巨大的是托爾曼整體行為主義、赫爾的假設-演繹系統、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後人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分析得出一套心理學研究方法,並將其稱為新行為主義。

產生原因

19世紀末以華生為首的行為主義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逐漸暴露出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全盤否認意識對心理學的影響;忽視有機體內部條件的研究,貶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心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使心理學產生了“無頭腦”的傾向,將人的心理活動降低到動物心理的水平;過於強調外在刺激對行為的意義,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人的行為動機,使得人們對行為的理解過於簡單。同時代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提出的基於行為主義S-R公式的S-O-R 公式使得行為主義心理學受到巨大影響。對於學習過程的重視和對學習心理學的探討也是新行為主義產生的一個原因。

托爾曼理論

20世紀30年代托爾曼的理論對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整體化,並將中介變數的概念加以整理分析,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他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著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觀察到的、但可以根據引起行為的先行條件及最終的行為結果本身推斷出來的中介因素,這便是中介變數。把S-R理解為S-O-R,中介變數就是在O(有機體)內正在進行的活動。它是完全可以客觀定義和定量的,它能客觀、精確地同一定的自變數和因變數聯繫起來。

赫爾理論

20世紀40年代赫爾的特殊之處在於他試圖創立一套以數學為推理工具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希望藉此使心理學體系數量化,從而鞏固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科學地位。赫爾創立的這套研究方法體系因其主要依賴於數學推理,因而被稱做假設-演繹系統。假設-演繹系統因其原理較為科學,故成為新行為主義的主要研究方法。

斯金納理論

20世紀40年代斯金納的理論綜合前人經驗加以最佳化,並將其用於學習領域,也因此成為新行為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斯金納理論體系則是強調行為的科學研究必須在自然科學的範圍內進行,其任務就是建立實驗者控制的刺激情境與繼之而來的有機體反應之間的函式關係。斯金納認為,有機體內部所發生的事件,不管稱為中介變數,或是叫做生理過程,其本身也是行為的一部分。有機體外部和內部的事件具有同樣的物理維度,因而無須假定那些內部事件具有任何特殊性質,或者必須用任何特殊方法去認識。斯金納發現定時強化比連續強化要優越。強化之間的時間間隔越短,動物的反應就越快;反之,反應的速度就下降。定比強化更為優越。動物在定比強化中的反應比在定時強化中的反應更快些。如果比例不是定得太高,那么這種定比強化是非常有效的。
斯金納斯金納

最終沒落

隨著研究的進展,新行為主義對人體內部因素所採取的機械論觀點暴露出嚴重缺陷。與此同時哲學態度也發生了轉變。新行為主義信奉邏輯實證主義,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邏輯實證主義面臨著新一代科學哲學家的挑戰。面對新行為主義的危機,行為主義陣營內部出現了分裂。一部分新行為主義者認為危機的原因在於過分依靠邏輯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片面強調了自然科學的研究程式。他們主張採取更為“ 溫和”的態度,試圖在堅持行為主義基本信念的基礎上,突破傳統行為主義的“ 禁區” , 去尋找新的出路。20世紀50年代在行為主義日益陷於困境和認知革命的影響下,溫和的新行為主義者在堅持行為主義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大膽地吸收認知革命的成果,,開創了一條獨特的道路,美國心理學史家庫克認為“溫和的新行為主義”幾乎全然喪失了其可鑑別的特點,故在前面再加上一個新的“新”字,這意味著, 行為主義的第三代一一繼早期的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之後一一新的新行為主義產生了。

哲學背景

邏輯實證主義

20世紀20~5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邏輯實證主義,又名邏輯經驗主義,核心是維也納學派。一切科學命題皆源於經驗,對經驗進行邏輯分析就是要把命題分解為各個概念,之後將各個具體概念歸結為更基本的概念,將各個具體命題歸結為更基本的命題。一個命題是否科學、有意義,取決於它是否能為經驗所證實。新行為主義者正是受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啟發,衝破了早期行為主義因有機體內部因素不能直接被觀察證實而不予研究的局限,使得面對而不是絕然迴避意識這個不容迴避的問題,並得以作出不同程度的解釋。

操作主義

20世紀20年代產生於美國的操作主義認為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探討有關科學概念的精確定義標準,而操作正是一切概念的基礎。所謂操作,是一種最原始、最基本、非分析的概念,是客觀的、可以觀察到的事實。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概念或命題不能用客觀的、可觀察的操作來驗證,那它就是虛偽的、沒有意義的。操作主義賦予新行為主義者具有啟迪意義的是,如果意識的東西、有機體內在的因素等可以操作定義來表達,那么完全是可以接受的。新行為主義者在這一點上表明了站在操作主義一方的立場。

理論體系

研究對象

以斯金納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首次試用非人類的動物作為被試,不僅局限於研究有機體的外顯行為,也探察有機體內部的心理過程。

研究方法

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方法為假設-演繹法:
1、先建立一套表述清晰的公設,並且對重要的術語下具體明確的“操作性”定義。
2、從建立的公設出發,用儘可能嚴密的邏輯演繹出一系列相互聯結的、包括有關領域的重要具體現象的定理。
3、用實驗方法對假設的結論加以檢驗,並在新觀察到的事實、實驗結果和理論的基礎上不斷修正。
4、證明該假設為真後,將其納入科學體系中;若為偽,則無科學意義。

主要理論

假設-演繹體系
1、學習的性質:刺激——反應的聯結。
2、學習的基本條件:
a)接近原則:必要但不充分條件
b)強化原則:強化分為初級強化和次級強化。強化與習慣強度的函式關係:
SHR(習慣強度)=1-10-0.0032n
習慣強度:指傳入和傳出神經衝動之間的動力關係;n:為強化的嘗試次數。
目的性行為主義理論
1、心理學應當研究整體行為。
2、決定行為的機體內部因素:中介變數。中介變數的產生源於環境變數和個體差異量之間的相互作用。
3、符號學習論:有機體通過學習而獲得關於周圍環境以及達到目標的手段和途徑的只是,也就是說猶如獲得了一幅“認知地圖”,在這裡,周圍環境即符號,達到目標的手段和途徑即是認識符號及其意義。
強化理論:
對一種行為肯定或否定的結果,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後是否會重複發生。在建立操作反應時,在有機體作出一個操作反應後,如果呈現某一後繼的刺激物,有機體的操作反應機率增加,那么該刺激產生的作用稱為正強化,該刺激物就是這一反應的正強化物;反之則為負強化物。
程式教學理論:
1、小步子原則。即把學習內容按其內在邏輯關係分割成許多細小的單元,分割後的小單元按一定的邏輯關係排列起來,形成程式化的教材或課件。學生的學習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這種學習方式稱為小步子原則。
2、積極反應原則。要改變消極的學習狀態,就要求對每一單元的學習內容都讓學生做出積極反應。使學生通過選擇、填空和輸入答案等方式做出反應,以保持積極的學習動機。
3、及時強化原則。當學生做出反應後,必須使他們知道其反應是否正確。要求對學生的反應給與“及時強化”或“及時確認”,特別需要注意對學生做出的正確反應給與及時強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4、自定步調原則。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發展,必須由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定製學習進度和速度。學生在以適宜的速度進行學習的同時,通過不停的強化得到了進一步學習的內動力。
5、低錯誤率原則。使學生每次都儘可能做出正確反應,將學習的錯誤率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學習效率。

行為原理

整合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的理論得出行為原理為:
1、行為的動力
a)內驅力:是一種有機體組織需要狀態引起的刺激,是有機體一切行為反應的動力,其力量可由生物需要被剝奪的時間長短或所激起的行為的強度、力量等客觀指標來加以確定。
b)反應勢能:一個已經習得的反應在一定刺激作用下發生的可能性。用公式表示為:
SER=D*SHRSER表示反應勢能;D表示內驅力SHR表示習慣強度
2、行為的抑制和消退
抑制分為反應抑制(IR)和條件抑制SIR
其之間的關係演變為:
SER=D*SHR-(IR+SIR) [SER表示有效的反應勢能]
轉變為SER=[D*SHR-(IR+SIR)]-SOR [SOR表示抑制性潛能]

主要特徵

將新行為主義理論加以分析得出其主要特徵為:
(1)以邏輯實證主義為共同的哲學基礎
早期的行為主義以孔德實證主義為哲學基礎,而新行為主義者大都接受邏輯實證主義的信條。以實證主義的客觀原則為依據,早期的行為主義排斥任何不能直接證實的理論和假設,但是新行為主義認為只要理論和假設符合邏輯實證主義的原則,那就是可以接受的。無論理論概念能否進行直接的經驗驗證,只要能進行操作定義,就是科學的概念。
(2)強調中介變數的研究
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由一定的刺激所引發,當刺激出現時,行為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即S-R。而新行為主義者大都認為行為產生並非如此簡單。因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存在著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觀察到的,但是卻可以根據行為的先行條件和後繼的結果來進行推斷的“中介變數”。這些中介變數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必須注意動機和認識機制的研究。因此,新行為主義者均以各自的方法考察介於刺激和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的影響,以使行為的解釋更加合理。
(3)心理學實驗研究中動物被試的廣泛套用
新行為主義繼承了早期行為主義使用動物作為被試進行心理學研究的傾向。因為以動物為被試容易控制無關變數,而且新行為主義者認為動物的學習過程和知覺過程同人的知覺和學習過程僅有程度的差異,而沒有質的不同,因此,從動物實驗中獲得的結論可以推廣到人的行為解釋上。
(4)注重對學習的研究
新行為主義者認為有機體適應環境變化的主要機制是學習,而學習可以通過行為的變化表現出來,因而他們大都以學習為研究的主要課題,發展出各種類型的學習理論。

歷史評價

主要貢獻

中國著名心理學家車博文在《西方心理學史》一書中認為:
1、提出了觀察學習,為心理學的後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注重社會因素的影響,把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和社會心理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對學習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獨樹一幟的貢獻。
3、吸收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把強化理論與信息加工理論有機結合。
4、強調學習過程中的社會因素和認知過程在學習中的作用,重視以人為被試的實驗。
5、概念和理論建立在豐富堅實的實驗驗證資料的基礎上,實驗方法比較嚴謹,結論比較有說服力。

主要缺陷

中國著名心理學家車博文在《西方心理學史》一書中認為:
1、缺乏具有內在統一性的理論框架。
2、忽視發展變數的影響。
3、只是一般化地對認知機制進行分析,對人的內在動機、內心衝突、建構方式等領域重視不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