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稻11號

新稻11號

新稻11號是新鄉市農科所用品質特優、抗病性好的日本品種黃金增為母本,與分櫱力強、高產優質、遺傳基礎豐富的本地當家品種新稻90247(豫粳6號)作父本雜交育成。2003年4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稻11號
  • 來源:雜交育成
  • 審定: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
  • 最高點畝產:715.0kg
產量表現,特徵特性,適宜地區,栽培要點,

產量表現

2000、2001兩年河南省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1.2 kg,較第一對照種豫粳6號(高產種)減產5.4%,不顯著;較第二對照種黃金晴(優質種)增產10.7%,達極顯著。最高點畝產達715.0kg。
2002年參加河南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0.2kg,較第一對照豫粳6號減產1.7%,較第二對照黃金晴增產17.8%。
2002年良種良法配套在原陽縣種植390畝,平均畝產608.5 kg,其中一塊7.9畝,畝產高達693 kg。

特徵特性

2.1 植物學特徵:新稻11號幼苗葉較小,挺直,色較淡,生長清秀。本田期株型較緊湊,葉片上舉,主莖19-20片葉。株高89cm,比豫粳6號低10cm左右。莖基部節間短。畝成穗數25-30萬。穗呈紡垂形,半直立,著頂芒,籽粒密度較大,穗長15-17cm,每穗枝梗數8-12個。每穗籽粒數110粒左右,結實率90%,千粒重23g左右,穀粒橢圓形。米質優。
2.2 生物學特性:在沿黃稻區作麥茬稻全生育期155天左右,略短於豫粳6號(早熟1-4天)。分櫱力很強,成穗率80%左右,穀草比1.1:1,抗倒伏,抗病性好。
2.3 品質:據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分析,出糙率83.6%,整精米率67.9%,堊白粒率8%,堊白度0.4%,直鏈澱粉含量16.4%,膠稠度87mm,粒長4.7mm,長寬比1.7。綜評達GB/T17891-1999一級標準。
2.4 抗性:據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鑑定,新稻11號對白葉枯病表現抗病,對紋枯病表現中抗,對稻瘟病表現感病。

適宜地區

據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及示範種植,新稻11號適宜於河南及蘇北、皖北、魯中南等地推廣種植。

栽培要點

4.1 稀播培育適齡壯秧。一般於“五一”前後播種,每畝秧田播量30-40 kg,秧齡40-45天。
4.2 寬行小墩插植。新稻11號分櫱力很強,成穗多,屬典型多穗型品種。適當放寬行距、減少穴插苗數,易於發揮、協調穗數及穗粒數對產量的貢獻。試驗證明,以行距27-30cm,穴距13cm,穴插2-3苗為宜。
4.3 合理施肥。在畝施二銨15kg左右作底肥的基礎上,一般每畝再追純N 14kg左右(栽後15天內施入總N量的80%左右)。中後期注意施好攻穗肥和保花增粒肥,灌漿期噴蕓薹素、磷酸二氫鉀,有利於保活熟增粒重。
4.4 科學灌水。前期淺水促苗,中期見濕見乾,夠苗適當晾田控制無效分櫱,打苞孕穗期小水勤灌,灌漿成熟期勤灌跑馬水,前水不見後水。不要過早停水,以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