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屆

新三屆

新三屆與“老三屆”相對、相銜接,一種說法,新三屆是指66、67、68級的小學生;第二種說法,新三屆是指77、78、79級的大學生,即文革後恢復高考後的三屆大學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三屆
  • 說法1:66、67、68級的小學生
  • 說法2:77、78、79級的大學生
  • 意思:文革後恢復高考後的三屆大學生
68級的小學生,79級的大學生,代表人物,

68級的小學生

作為第三代(紅衛兵的一代,60年代進入青春期)與第四代(60年代出生、80年代進入青春期的一代)之間的邊緣人,他們與第三代有密切的精神上的血緣關係,較多認同、接受第三代的情感-行為方式,但對第三代執著迷狂的毛澤東信仰、衝動暴烈的政治參與、至死不悔的理想主義、所經歷的大悲大喜式幻滅,對現實強烈的介入意識等,在體驗和由此而來的反思方面,均不及他們深刻;意識形態和文革經歷的歷史重負也相對少些。插隊落戶的經歷,使他們對中國社會、中國問題(性質、困難)的認識,對苦難的承受力,接近老三屆。對文革後,接著就迅猛而至的消費文化、世俗文化的認同、接受,開放心態,雖不及第四代全面、徹底,卻遠勝於第三代。如許紀霖所說,新三屆“感受過‘文革’的理想主義氣氛,在自己的思想中留有那個時代的所有底色,但又不曾付諸狂熱的實踐。當我們成年時,已經是‘文革’以後的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之交,開始接受思想解放和個性獨立的時代洗禮,因而又具有第四代人的文化特徵。……既有超越性的人文關懷,同時對世俗也保持著一份理解;對社會喪失了普遍的道德精神紐帶深感憂慮,也分外警惕絕對的、獨斷的理想原教旨主義;在理性層面不易知識分子的文化立場,而在感性層面更親近非古典的、非先鋒的大眾流行音樂……”。
由於他們受教育時處於精神荒蕪期,使他們在知識結構、情感傾向上既未從“過去”徹底放逐出來,又未被“未來”全身心地吸引過去。既懷舊又趨新,既崇實又權變,是其心理-行為特徵。他們是老三屆的弟妹,又是第四代(80年代進入青春期)超齡的兄長。所以徘徊於第三代(改革參與者、專家學者、基層骨幹)和第四代(技術化從業者、高消費鐘情者)之間。既走不出第三代,卻又時而逛到第四代的範圍兜一圈。
不少地方(如上海等),文革期間的學制延續沒有中斷。但這不能改變他們新三屆的文化身份──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文革高潮期的造反派,紅衛兵,而是文革時空距離最近的旁觀者,下過鄉,出生、青春期起訖的時限,恢復高考後回爐等等,他們扮演的社會角色、價值取向、趣味偏好、命運軌跡等,都與典型的新三屆毫無二致。

79級的大學生

77、78、79級的大學生,即文革後恢復高考後的三屆大學生。主流社會對這一新三屆寄予過很大的希望,人們認為這三屆大學生網羅了中國的人才,文革十年撒落到社會的才俊之士都集中到這三屆里了。人們希望,這個既有豐富的中國生活經驗,經歷過知識饑渴後又解渴了的新三屆能夠把我們的社會帶入到一個繁榮富足的境地;人們希望,這個新三屆中能夠為我們貢獻出大政治家、大文學家、大思想家、大師級學者。全社會都同意並進行制度安排,新三屆理當是我們社會裡的“國家幹部”,他們是我們的“天之驕子”。新三屆目前確實成為了當代社會的中堅力量。

代表人物

有美學碩士、神學博士劉小楓,文藝學博士生導師王岳川艾曉明,歷史學家雷頤楊際開,政治學家鄧正來,經濟學家秦綱鐘朋榮、劉偉、范恆山何清漣,社會學家李培林,哲學家李小兵,語言民族學博士納日碧力戈,戲曲史博士孫玫,小說家王安憶莫言、方方、池莉、鐵凝、陳村劉震雲張欣,詩人顧城王小妮歐陽江河汪國真,演員劉曉慶盧奇,漫畫家康笑宇等。
[注]77級、78級、79級大學生,只是以新、老三屆為主體(還有應屆高中畢業生)的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他們的年齡跨度大到十多歲,有階層意義,而無代際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