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地錦(斑地錦)

斑地錦(斑地錦)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斑地錦(學名:Euphorbia maculata L.)是大戟科,大戟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纖細,莖匍匐,葉片對生,長橢圓形至腎狀長圓形,先端鈍,基部偏斜,不對稱,略呈漸圓形,邊緣中部以下全緣,中部以上常具細小疏鋸齒;葉面綠色,葉背淡綠色或灰綠色,兩面無毛;葉柄極短,花序單生於葉腋,基部具短柄,總苞狹杯狀,裂片三角狀圓形;腺體黃綠色,橫橢圓形,雄花微伸出總苞外;雌花子房柄伸出總苞外,花柱短,蒴果三角狀卵形,種子卵狀四棱形,無種阜。3-9月花果期。

原產北美,歸化於歐亞大陸;中國分布於江蘇、江西、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和台灣。生於平原或低山坡的路旁。已有人工引種栽培。

該種具有止血,清濕熱,通乳功效。主治黃疸,泄瀉,疳積,血痢,尿血,血崩,外傷出血,乳汁不多,癰腫瘡毒。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引種危害,化學成分,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纖細,長4-7厘米,直徑約2毫米。莖匍匐,長10-17厘米,直徑約1毫米,被白色疏柔毛。
葉對生,長橢圓形至腎狀長圓形,長6-12毫米,寬2-4毫米,先端鈍,基部偏斜,不對稱,略呈漸圓形,邊緣中部以下全緣,中部以上常具細小疏鋸齒;葉面綠色,中部常具有一個長圓形的紫色斑點,葉背淡綠色或灰綠色,新鮮時可見紫色斑,乾時不清楚,兩面無毛;葉柄極短,長約1毫米;托葉鑽狀,不分裂,邊緣具睫毛。
花序單生於葉腋,基部具短柄,柄長1-2毫米;總苞狹杯狀,高0.7-1.0 毫米,直徑約0.5毫米,外部具白色疏柔毛,邊緣5裂,裂片三角狀圓形;腺體4,黃綠色,橫橢圓形,邊緣具白色附屬物。雄花4-5,微伸出總苞外;雌花1,子房柄伸出總苞外,且被柔毛;子房被疏柔毛;花柱短,近基部合生;柱頭2裂。
蒴果三角狀卵形,長約2毫米,直徑約2毫米,被稀疏柔毛,成熟時易分裂為3個分果爿。種子卵狀四棱形,長約1毫米,直徑約0.7毫米,灰色或灰棕色,每個棱面具5個橫溝,無種阜。花期3~5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或低山坡的路旁。
通常生長在平原或低山地的路旁濕地,它通常會侵入遭受破壞的土壤乾燥結實的草地和農田中。

分布範圍

原產北美,歸化於歐亞大陸;分布於中國江蘇、江西、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和台灣。

引種危害

20世紀40年代出現上海、江蘇一帶,1963年在武漢採到標本。在北美大陸被列為農田中最常見和最不易刈除的雜草之一。在我國為花生等旱作物田間雜草,還常見於苗圃和草坪中,若不及時拔除,容易蔓延。全株有毒。

化學成分

以5月營養生長期、7月開花前期、9月果期的斑地錦與地錦為材料,比較它們的總黃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別。結果表明:
斑地錦斑地錦
(1)斑地錦的總黃酮含量均低於地錦;
(2)開花前期斑地錦總黃酮含量為20.28~22.23 mg/g,地錦的為34.67~37.50 mg/g;
(3)斑地錦提取液還原力明顯弱於地錦,並與總黃酮含量呈正相關;
(4)兩者在超氧陰離子羥自由基清除能力上差別不大,斑地錦提取液含量為1 mg/g時,對超氧陰離子的清除率為54%,地錦的為56%;
(5)斑地錦提取液含量為10 mg/g時,對羥自由基的清除率為89%,地錦的為92%。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
斑地錦斑地錦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辛,平。歸肝、大腸經。
【藥材性狀】:葉上表面具紅斑,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
【功效主治】:
止血,清濕熱,通乳。治黃疸,泄瀉,疳積,血痢,尿血,血崩,外傷出血,乳不多,癰腫瘡毒。
①《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散血止血,利小便,通乳汁。治癰腫惡瘡,金刃撲損出血,血痢,崩中。
斑地錦-幼果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止血,利尿,健胃,活血,解毒。治黃疸,痢疾,腹瀉,尿路感染,便血,尿血,子宮出血,痔瘡出血,小兒疳積,跌打腫痛,女人乳汁不通,蛇咬傷,頭瘡,皮膚瘡毒,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50克(大劑量100克);或和雞肝煮服。
外用:搗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