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塔(山西省河曲縣文筆塔)

文筆塔(山西省河曲縣文筆塔)

山西河曲文筆塔,位於河曲縣城東五里大東梁,建於乾隆五十九年,稱“文筆”,又稱“狀元筆”。造此筆意在“振東山之勢”,以裨河曲風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筆塔
  • 建於:乾隆五十九年
  • 又稱:狀元筆
  • 地點:山西
古蹟概況,古蹟描述,古蹟比較,

古蹟概況

山西河曲文筆塔,位於河曲縣城東五里大東梁,建於乾隆五十九年,稱“文筆”,又稱“狀元筆”。造此筆意在“振東山之勢”,以裨河曲風水。筆尖築於烽火台墩上,連座高九丈四尺三寸,其中土墩高三丈,如墩頂部直徑五丈四尺,筆尖底座直徑一丈八尺。筆尖底座由三層條石壘砌,筆身全部由青磚白灰壘砌,實心,至頂部驟然縮回錐形。民間傳說,夏至日出時筆影可達河西大口溝(即黃河古渡對面的內蒙)。
近年,民間有識之士集資對塔基進行了維修保護。在開通黃河大街建設白樸公園時,對文筆塔再次維修,用青石水泥圍砌塔基,並圍塔基建成迴廊。

古蹟描述

文筆塔
山西河曲文筆塔,河曲縣城標誌性的建築,是位於城東大墩梁的狀元塔。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塔,原本為佛教聖物,從明代以後,塔的功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原來埋葬佛骨(舍利),變成了點綴風景、平衡地運、昌盛文物的建築物。太原的雙塔如此,河曲狀元塔也如此。狀元塔高31米,形似狀元郎的如椽巨筆。高聳入雲。日出黃河狀元塔長長的倒影,穿越黃河,可以直達黃河對面的內蒙古的大口村。巧的是村口有一塊巨石,恰似一個大硯台。所以每當日升時,山西狀元郎的椽筆巨影,就想飽蘸了蒙古巨硯中的精氣,開始書寫黃河的又一頁精彩篇章。狀元塔如此惟妙惟肖,性神兼備,昌盛的河曲文風,翻開舊志,科考應試,河曲人屢屢中榜。除此之外,九曲黃河還養育了又一代才華橫溢的民間藝人。 文筆塔,舊稱狀元塔,傳說是為了平衡地運的。清初河曲很窮,民謠說:“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撿苦菜。”為了翻身,縣吏鄉紳請來了堪輿家。相傳這位先生走遍了河曲大街小巷,走不出要害所在。走到日落黃昏時,踏上了大河堤壩。突然見發現對面一條黑龍,虎視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氣。對岸的內蒙古大口村,位於一條形似黑龍的長溝溝口。地貌古怪,陰氣習習,狀如黑龍血盆大口。又如此異獸酣臥睡側,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財?縣吏鄉紳決定在城頭建塔鎮妖。
山西河曲文筆塔山西河曲文筆塔
河曲縣31米高的狀元塔,不久就直插雲天。椽筆倒影,又如一體條縛住黑龍的長索,越過黃河,鎮在怪獸的頭上,鎮住妖氣。說來也巧,河曲城在乾隆年建立了狀元塔後。翌年筆一年興旺,竟成了南來北往的晉商必經的水陸碼頭。駝幫滿載著中亞、新疆、內蒙古的毛皮由此赴中原;馬幫,滿載著南方的精綢茶葉,由此赴西北。小小的河曲縣城,經常是客商雲集貨棧爆滿。南來北往的商人見多識廣,吃了鄭州豫香樓的黃河大鯉魚,但他們萬萬沒想到,在河曲這個小地方,竟有天下黃河任何一處望其項背的鯉魚美食極品——黃河石花鯉魚。這種珍品鯉魚,獨產在河曲西南方向的天橋峽中。上下里許,激流緩水,魚種各不相同,歷來是皇家貢品。石花鯉魚赤眼金鱗,脊樑上有一條紅線,肉雪白個大體重,食之味美,素負盛名。每年解凍開河時方可捕到,所以叫“開河魚”。數量級少,成為鯉魚中的極品。那些吃過鄭州、濟南鯉魚宴的巨商,品嘗到石花鯉魚後,無不感嘆:黃河美食出河曲。

古蹟比較

山西偏關文筆塔
山西偏關文筆塔文筆塔又稱“文筆凌霄塔”,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空心磚榙。始建於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原為一座七層磚石結構八角雁塔崇禎八年(1635年)加高四層,共十一層,上書“文筆凌霄”字樣。塔高35米,塔底周長29米。清代鹹豐七年(1857年)文筆凌霄塔因風雨侵蝕嚴重。新中國建立以後,偏關人民又重修寶塔。近年來,偏關縣政府大力開發旅遊資源,以塔建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筆塔生態公園景觀。這座塔現在已被人們視為偏關的象徵。
文筆塔文筆塔
山西偏關山塔與河曲文筆塔區別
河曲的文筆塔為實心筆狀塔,而偏關的文筆塔全名為文筆凌宵塔;且為空心層級塔。河曲的文筆塔為清朝年間修建,而偏關的文筆塔則為明代建造。塔內立有兩塊碑分別記錄了兩次修塔時的時間規模、起因、主要負責人等。但目前塔門被鎖起來了,遊人不讓進。在建國時期塔內的木製樓梯保存完整,據當地老人們說當時可以登到塔頂,但後來由於人為破壞木製樓梯被損毀,只可以踏磚梯走到第二層。當地有個說法,是這樣的每當日出文筆塔的影子的頂端可以伸到河曲的黃河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