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筆塔

惠州文筆塔

坐落在惠州府城明代古城牆上的文筆(古稱無“塔”字),創建於清同治年間。位於東新橋頭,合江樓對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惠州文筆塔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 年代:清同治年間
  • :20.29米
  • 基座邊長:2.5米
明細,惠城三塔,設計,命名,相關故事,地理位置,歷史由來,

明細

惠城三塔

文筆塔是惠城區三塔之一。與西湖泗州塔和下角文星塔並列。

設計

樓閣式八邊形5層磚塔,建於清初的文筆塔為樓閣式五層磚塔、正八邊形,高20.29米、基座邊長2.5米,塔內不能登臨。塔身的8個壁面上,第二層開方形明窗作為點綴,第三層南、北兩面辟有圭形門,四、五層則僅在南面辟門。塔剎的建築頗有特色,由剎座、覆缽、寶蓋、寶珠等層組成,比例協調、裝飾性突出。塔身底層較高,達3.05米,以上各層次第減低,面積也層層縮小。

命名

合江樓旁築塔以勵志,起名“文筆塔”。花朝月夕,流年如飛,已有400年歷史的文筆塔,上下曾長滿荒草,如今已修整平復。據史書,取名“文筆塔”,寓意是希冀藉此塔保佑當地讀書人能夠功成名就,青雲直上。基於這種寓意,塔下的東城基還被稱作為“青雲路”。英文名 Wenbi Pagota of Huizhou

相關故事

在通往文筆塔的“青雲路”上,惠州博物館館長袁學軍說,街道兩旁散見的一些“紅砂岩”,有可能是合江樓毀壞之後的殘留,如今都被當作尋常百姓家門前的階石。文筆塔背後,原是惠州太守府東堂庭院,蘇東坡就是在那裡品嘗到荔枝名品“陳家紫”,並寫下了兩首《食荔枝》詩,其中之一就有廣為傳誦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句。

地理位置

合江樓旁,西枝江東江匯流處,有重修的東新橋,原橋是“四十舟為二十舫,鐵鎖石碇,隨水漲落”的浮橋,是溝通惠州府、縣兩城的重要橋樑,為蘇東坡謫居惠州時協助道士鄧守安所築,現在則變成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橋。橋下的宋碼頭遺址,據說近年來共出土了各個朝代的錢幣10萬枚,直接影響到廣州古幣市場的行情漲落。

歷史由來

據說惠州入清後一直文運不興,科舉成績大不如宋、明兩朝,在鹹豐、同治年間甚至與進士無緣。為此,郡人集資在郡城之西(原址今步行街西出口北側)興建倉頡廟,郡城之東興建文筆。倉頡廟面對掛榜山,在供奉字聖倉頡的同時祈求“祥雲掛榜”(在通訊落後的科舉時代,朝廷放榜那天郡人會聚集在倉頡廟前,西望最高的那個山有否祥雲出現;如有“祥雲掛榜”,寓意本郡就有舉子中進士,後來稱那個山為掛榜山)。文筆建在郡城之再東和最高之處,將文筆下面的一條小巷冠名為“青雲路”,祈求迎“東來紫氣”,振興文運,使讀書人能沿著“青雲路”青雲直上。文筆塔建好不久,果然在光緒十六年和十八年郡人李綺青江逢辰連續高中進士。
再近文筆塔經有關部門修繕後,以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在修繕的文筆塔第二層,有幾個左旋“卐”字圖案花窗引起一些人的議論,甚至誤解為二戰時期德國的納粹標誌。實際上“卐”字和兩個連體的“喜”字、倒寫的“福”字和沒有頂(第一點)的“富”字一樣,都是《新華字典》沒有收編,但又被中國百姓認同和使用的吉祥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