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交鋒/親歷中國叢書

文明的交鋒/親歷中國叢書

作為隨軍記者的作者喬治·林奇於1900年隨英軍來到中國,《文明的交鋒(一個洋鬼子的八國聯軍侵華實錄)》是他此行的記錄,全書分為25章,從他踏上中國上海寫起,直到事件結束,記錄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經過,和他在中國的見聞;同時,對西方的野蠻行為進行了道德批評和反省,提出了有關種族差別和文明進程的關係等重要問題。《文明的交鋒(一個洋鬼子的八國聯軍侵華實錄)》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資料,也為當今世界解決文明衝突提供借鑑。

基本介紹

  • 書名:文明的交鋒/親歷中國叢書
  • 譯者:李國慶
  •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1345922
  • 作者:喬治·林奇
  •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 頁數:222頁
  • 開本:32
  • 品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強就不應當遵守嗎?就西方軍隊及其他一些人的野蠻表現來看,西方文明真的比東方文明先進嗎?
《文明的交鋒(一個洋鬼子的八國聯軍侵華實錄)》作者喬治·林奇就是提出這種疑問的西方人之一。此公生於1868年,以戰地記者出名。為了報導這場文明之間的戰爭,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從踏上中國上海寫起,直到事件結束,記下了隨聯軍進京的所見所聞。他說他是“以平等的目光、平和的心態”,竭力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場來報導的。本書是一個當年在場者的記錄,對西方文明內部的野蠻行為進行了道德批評和反省,提出了有關種族差別和文明進程之間的關係等重要的問題。既給我們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留下了一份難得的親歷實錄,又給當代世界解決文明衝突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鑑的思路。

作者簡介

作者:(英)喬治·林奇 編者:李國慶、郭又陵 譯者:(美)王錚、李國慶

圖書目錄

譯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上海到膠州、芝罘
第二章 大沽到天津
第三章 北倉和楊村之戰
第四章 通州到北京
第五章 攻占北京
第六章 美軍不攻紫禁城翰林院之毀
第七章 解救北堂
第八章 一個中國文人對事件的描述
第九章 一個海關官員對事件的描述
第十章 聯軍在劫後北京劃地而治
第十一章 閱兵紫禁城
第十二章 北京的神秘女子
第十三章 探訪光緒和慈禧的寢宮
第十四章 強盜拍賣贓物
第十五章 征討保定府
第十六章 掃蕩西山
第十七章 新舊文明的比較傳教事業的昨天和今天
第十八章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
第十九章 各國士兵之比較
第二十章 德國在東方的商業擴張
第二十一章 反思傳教活動張之洞的建議
第二十二章 南下廣州東西刑罰之比較
第二十三章 聯軍撤離中國但中國並未平靜採訪孫中山
第二十四章 東西方文明之比較
第二十五章 結束語
附錄

文摘

我們海峽對面的鄰居主意絕妙,說來真有意思。頭兩天的行軍中,我們十分驚訝地發現,在沿途所有人口密集的村莊,村民們都會舉著法國國旗迎接我們。法國人選擇帶這么多旗子而不是食物來占用行囊,看起來很奇怪。直到走完了一半的行程我們才明白這三色旗無處不在的原因。
那時法國人已搶先我們一步抵達保定府。我們知道的是,從天津出發的那支縱隊目的是去救援山上受困的法國傳教士;然而他們帶走了保定府的鐵路站站長,顯然救援並非他們的最終目的。中國人是真的相信他們舉著的法國國旗會保護他們的財產不受其他聯軍的侵犯的。但這種行徑,可以想像,在其他聯軍士兵中引起了極大的反感。這一舉動關係商業利益。保定府對法國至關重要。處在他們的位置,也許我們也會做出同樣的事情。
而且,他們在到達之後的五天內留在城中,與中國哨兵面對面的耐心的確值得讚揚。不過法軍儘管把持著保定府城門,兩天之後才偶然得知有幾名英國傳教士被囚於城中。於是法國上校做了調查,得知格林先生、太太和孩子,還有格列哥小姐被囚在中國官府大牢內六個星期了。他要求立即將人移交過來。對方很不情願地照做了。很可惜,沒有更多的此類舉動可以記在法國人名下。而它們是可以幫助清除一些本次戰事中那些極其惡劣的事件給人的痛苦記憶的。例如盧溝橋事件,那些不幸的女人和孩子在經歷過法國士兵的兇殘暴行後逃到河對岸來尋求英軍的庇護。也是在這裡,英軍指揮官畢格內爾(Bignall)因此禁止任何外國聯軍在城內宿營。他允許過一次,後來悔恨萬分(參見附錄五——原注)。
與此同時,部分法軍分隊開始執行他們的最初使命,也就是解救保定府60英里外真定府的法國傳教士。
在幾年前中國的太平天國起義中,羅馬天主教修女在中國人那裡受到了恐怖的摧殘,因此所有修女掌管的天主教教會駐地都修築了城堡,以防止——如果可能的話_暴行的重演。這種武裝保教的方式讓其他教派的傳教士諷刺為天主教幾乎是在城堡里傳播福音的呢。然而災難來臨時,那些基督徒只要可能就會樂於接受天主教教徒給他們提供的保護。並且,很多時候天主教神父都會通知無論什麼教派的傳教士,只要受到中國人滋擾的威脅,就可以到他們那裡避難。
中國人認為,這些修築了城堡的教會是他們必須慎重對待的軍事力量。這情形再沒有比在真定府更為明顯了。羅馬天主教教堂造了一座塔樓,中國人認為樓上架設了槍炮(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他們招來義和拳鬧事,這座城市就會被摧毀。於是他們認為最好別去招惹這個地方。這一傳教團駐地不僅保護了很多基督教傳教士,幾名被法軍安全護送來的鐵路工程師也得到了他們的庇護。
離開北京之前,我們的工程師在印度分隊里組成了一支騎士工兵,任務是為聯軍修路架橋等。這些膚色黝暗的士兵在北京到保定府中伺地段的一條河上建了一座橋,就在法軍要通過之前,橋斷了。德軍和英軍火速被派去修橋。見印度分隊竟然在齊腰深的冷水中作業,法軍拒絕了援助的請求,聲稱他們不是苦力。他們這樣就很不恰當地影射了我們的深色皮膚的士兵。不過,蓋斯利將軍立即以令人稱道的勇氣命令我們的部隊停止工作,讓法軍儘自己所能設法過橋。
在我們抵達保定府的兩天之前,一支中國大部隊與我們相遇。德軍為了好玩追趕他們。他們說中方開了火;不過德軍沒有任何傷亡,而中方損失了三四十名士兵和兩門大炮。但這並不是打仗。實際上,整個遠征過程中,中國士兵或者可以說幾乎是友好的。我們碰到幾個在尋找被德軍追逐的這支大部隊的中國兵,在繳了他們的馬匹騾子和武器之後就放了他們。
在兩支縱隊抵達保定府之後一天津縱隊的征程更為艱苦,遲於我們兩天抵達——那裡的處境十分不妙。保定府知府已經逃跑;不過一位80歲的老將軍和一名騎兵統領曾一度被俘。儘管前述最高長官(知府)最終被證實對所有罪行均負有重責,由於一些秘密勢力的影響,這兩位還是在藩台和臬台之前先人了獄。
這位藩台就是蓋斯利將軍為了與其會面而在城門外等了兩個小時的那位。這是由於他的翻譯詹姆森的誤導:而這又是那些深知中國人的人自然不願向強大的進攻部隊首領解釋而犯的錯誤。藩台坐著大轎由很多下屬官員護送出來,用很有尊嚴的方式對蓋斯利將軍表示了歡迎,並給他的下屬和馬匹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草料,不過沒有任何東西給士兵。
英國部隊在城牆外宿營,聯軍其他隊伍駐紮在附近的村莊裡。蓋斯利將軍給中國衛戍部隊三天的離城寬限期,寬限期結束之前任何人不準入城。P137-139

序言

110年前的北京之夏,天氣不似今年這么熱,當時的執政者還是躲出京城涼快去了。那是因為……詳鬼子來啦,而且又是帶著先進的槍炮,不請自來的!老牌帝國主義英國的史書記載,這批洋人為八國聯軍,共有18000人,跟大清的8、萬兵勇打了沒幾仗,就把北京給占了。代價是他們死52人,傷205人;而清軍傷亡4萬人。持續時間是1900年6月20目至8月15日。是謂“北京之戰”,亦稱“北京之圍”或“解救北京”事件。在中國,這是“庚子事變”或“義和團運動”的一部分,一般稱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間和參戰人數跟義和團運動的定性一樣,還有爭論。
西方列強用了兩個根據來說明這次戰爭的“正當性”。其一是國際法。國際法保護外交使團和使領館,也保護僑居他國的外國公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中國侵犯了使館,毀壞了外國財產,還殺了外國人,依照國際法和通商條約,應當受到制裁併要進行賠償。這一條好理解。其二是西洋國家作為先進文明的代表,有義務和責任去曉諭世界其他地區文明程度不夠的居民並設法改進他們的野蠻狀態。這一條的荒謬性在當時的大清國上下是不言而喻的,但很不幸,在當時的西方世界頗受贊同。於是,聯軍組成了,戰爭打響了,西方打勝了,中國低頭了。但是,當理性的西方人看到他們的外交官、士兵、傳教士和平民,在這場號稱“正義”的戰爭中,屠殺中國普通百姓、劫掠私人住宅和清朝王公住宅時,不免要問:中國政府應當遵守有關戰時行為和平時行為的標準法典,聯合干涉中國的列。強就不應當遵守嗎?就西方軍隊及其他一些人的野蠻表現來看,西方文明真的比東方文明先進嗎?
本書作者喬治·林奇就是提出這種疑問的西方人之一。此公生於1868年,以戰地記者出名。為了報導這場文明之間的戰爭,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從踏上中國上海寫起,直到事件結束,記下了隨聯軍進京的所見所聞。他說他是“以平等的目光、平和的心態”,竭力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場來報導的。對此,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有過很多感觸,有同意之處,也有不同意的時候。比如他對英國軍隊的作為,往往欲言又止或文過飾非。他自己在前言中也說過:“有些題材我不能觸及。那些也許說明了我們的西方文明只不過是塊野蠻的遮羞布的東西,想必也無法在英格蘭出版。”又比如他對清廷,尤其是慈禧太后的評語,充滿誤解,等等。但是,為了不影響讀者的獨立判斷,這裡就不加細述了。不過我們還是願意指出一點,也就是我們費力翻譯此書的動因,即它畢竟是一個當年在場者的記錄,又對西方文明內部的野蠻行為進行了道德批評和反省,提出了有關種族差別和文明進程之間的關係等重要的問題。於是,既給我們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留下了一份難得的親歷實錄,又給當代世界解決文明衝突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鑑的思路。
這個譯本是據1901年倫敦和紐約的初版譯的。除本書外,該作者還有一本《戰地記者手記》(Impressions of a War Correspondent,1903)存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