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風雨/中國古代歷史風雲

葉秀松的《文壇風雨》是《朝政風波》的姊妹篇,它不是單純記敘古代文人從事創作的非凡經歷,而是以朝廷為背景,圍繞政治紛爭這一主題,著重展現一批進入官場的著名文人所經受的政治風雨。古代官員多數是文人,其中不乏被後人稱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教育家、史學家,不少人還是文壇名流。他們的言論、著作及其政績,對當時朝政乃至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古代的文壇與官場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本書選取的歷代較有影響的文官(極個別未及入仕)均仕途坎坷,他們多為忠正之士,也有勢利之徒。他們個性別具,才學出眾,鋒芒畢露,張揚宣洩,演繹出一個個富有戲劇性的故事。鑒於史書對他們彼時彼地所作詩文記載不多,筆者儘可能依據有關書籍,把文主於磨難臨刑之際留下的壯語絕筆切入文中。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文壇風雨》所敘許多人物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剛正不阿,捨身取義,不愧為“中國的脊樑"。他們的風範光耀千秋。他們的浩然正氣,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激發後人奮進。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壇風雨/中國古代歷史風雲
  •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 頁數:526頁
  • 開本:16
  • 作者:葉秀松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110849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葉秀松的《文壇風雨》依據歷代正史記載,行文直敘史實,沒有添枝加葉,也沒有夾入作者議論,力圖真實可信。所據史書附後以備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為內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記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經歷,力求精彩耐讀。篇末附簡評,儘量採用前人的評論,對前人評論需作補充、商榷或未見前人合適評論的,作者就事論事加以點評,供讀者參考。為方便讀者,在行文中用括弧註明古紀年相當於公曆某年、古地名位於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職務;對所涉及的歷史人物、事件採用腳註,以貫通文意。全書文字力求簡潔易懂、準確生動。

圖書目錄

一、正直不阿仕途坎坷
鄒陽不肯同流合污
桓譚答稱“不讀讖”
皇甫規忤逆權貴
盧植獨起駁董卓
孔融屢忤國宰
李密憤吟餞行詩
顏延之每犯權要
鮑照拔劍擊柱長嘆息
范縝直陳己見
盧思道恥於跑官
劉知幾介直自守
吳兢不改實錄
白居易敢於直諫
敬新磨犯顏戲諫
王禹傅遇事敢言
晏殊屢遭貶職
朱熹堅持“正心誠意”
薛碹不謝私室
王廷陳怒鎖御史
王世貞不阿權貴
二、追名逐利身敗名裂
呂不韋懸賞改稿
李斯恥於卑賤
劉歆攀附王莽
蔡倫未能善終
何晏得勢懷憂
賈謐恃權亂政
潘岳望塵拜貴
崔浩刻石留名
范曄薄情寡義
王融急求功名
謝彤匕I臨丹4嘆悔
沈約邀功失落
陳子昂悲歌幽州台
宋之問趨炎附勢
解縉毀於功名
三、志利相悖水火不容
淳于越主張“師古”
劉向難除時弊
蔡邕聞變驚嘆
曹植詩贈白馬王
衛罐、衛恆父子蒙難
陸機、陸雲志匡世難
王羲之發誓辭官
酈道元苛刻結怨
劉禹錫再游玄都觀
歐陽修高風亮節
蔡確游吟車蓋亭
蘇轍直陳己見
李仕魯辭官退笏
于謙留得清白在人間
錢謙益失節反悔
方以智避世為僧
四、因文惹禍聲名彌彰
李延年以歌薦妹
楊惲寄書吐怨
班固寫史入獄
梁鴻慨作《五噫歌》
韋曜拒為帝父作“紀”
謝莊擬文犯太子
溫子羿不作賀辭
薛道衡誤頌先帝
駱賓王檄討武太后
韓愈諫迎佛骨
李煜的亡國之愁
蘇軾豪唱悲歌
蕭觀音詠詩寄情
高啟避禍反遭禍
孫黃臨刑長歌
戴名世文忤當世
胡中藻以詩泄憤
沈德潛死後丟官
洪亮吉生為狂言投萬里
五、狂放不羈命運多舛
轅固生放言忤太后
趙壹憤世倨傲
禰衡狂傲無禮
蔡琰血淚凝成《悲憤詩》
嵇康臨刑慨彈《廣陵散》
阮籍長醉避權貴
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
謝靈運狂放不羈
王勃窮且益堅
李白醉詠山水
張志和歸隱江湖
黃庭堅自號“謫仙”
李夢陽五次入獄
徐渭慘嘯晚風
李贄以“異端”自居
金聖歎戲謔就刑
六、從政失意著述宣洩
孔子風雨漂泊創儒學
董仲舒被迫辭職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揚雄官滯作《解嘲》
王充閉門寫書
王維痛吟《凝碧詩》
柳宗元長號謫鄉
李商隱“蠟炬成灰淚始乾”
司馬光退著《資治通鑑》
王守仁謫所立說
七、憂國憂民常演悲劇
屈原自投汨羅江
賈誼居安思危
東漢學潮與黨錮之禍
張華疏於防範
杜甫窮年憂黎元
范仲淹心憂天下
鄭俠繪奏《流民圖》
李綱憂國愁似鎖
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
辛棄疾空流一腔熱血
張養浩心繫民眾
晚明廷爭及東林黨難
孔尚任的明亡之嘆
康有為力倡變法圖強
八、捨生取義浩氣長存
子路死不免冠
李業服毒拒召
袁淑捨生取義
顏真卿為國赴難
文天祥丹心永照汗青
方孝孺死不擬詔
楊繼盛鐵肩擔道義
黃道周節義耀千秋
夏完淳譏斥洪承疇
瞿式耜吟詩待難
張煌言抗清守節
譚嗣同灑血仰天笑
秋瑾甘為同胞死
林覺民與妻訣別
後記

文摘

皇甫規忤逆權貴
皇甫規是東漢安定朝那(位於今寧夏區固原縣東南)人,早年博覽群書,曾投身當地駐軍,受任功曹(主管考績賞罰)。率眾擊敗羌人叛亂。
東漢建康元年(144年)八月,漢順帝去世,年僅兩歲的太子劉炳繼位為漢沖帝,由其母梁太后臨朝聽政,太后之兄大將軍梁冀執掌軍政。當時,朝廷想選拔一批人才,要各地有識之士就如何治國安邦進獻良策。安定郡府以賢良方正(考選人才的一項科目)推舉皇甫規入朝應對策問。
皇甫規對梁冀及其弟河南尹(京都地區行政長官)梁不疑寄予希望。為了國家能長治久安,他針對時弊坦誠直言,在對策中寫道:
順帝在位後期奸臣當權,“受賂賣爵,輕使賓客,交錯其間,天下擾擾,從亂如歸。故每有征戰,鮮不挫傷,官民並竭,上下窮虛。臣在關西,竊聽風聲,未聞國家有所先後,而威福之來,鹹歸權幸”。如今大將軍輔政“宜增修謙節,輔以儒術,省去游娛不急之務,割減廬第無益之飾。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群臣乘舟者也,將軍兄弟操楫者也。若能平志畢力,以度元元,所謂福也。如其怠馳,將淪波濤。可不慎乎"!“臣誠知阿諛有福,深言近禍,豈敢隱心以避誅責乎!臣生長邊遠,希涉紫庭,怖怊失守,言不盡心”。
梁冀對皇甫規在對策中點名刺激他大為惱火,把皇甫規策文定為下等,只任命他為郎中(最高行政機關低級官員)。皇甫規自知對策得罪了梁冀,難以在朝廷供職,不久稱病請求離京回鄉。梁冀當即罷免皇甫規的職務,並授意當地郡府將他害死。皇甫規聽說後毫不畏懼,沉著應對,幾次躲過禍難。
皇甫規回鄉後,聚眾講授《詩經》、《周易》,共教授門徒三百多人,時間長達十四年。此間,朝廷先後五次召皇甫規去做官,他都沒有應召赴任。 延熹二年(159年),梁冀因專權受到彈劾,漢桓帝下令收繳其大將軍印授。梁冀畏罪自殺。第二年,太山(郡名,治所位於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人叔孫無忌聚眾攻打州縣,中郎將(警衛部隊將領)宗資率兵進剿未能平息,朝廷特派公車迎接皇甫規出任太山太守。皇甫規到任後想方設法很快將叛亂平息。延熹四年(161年)冬天,涼州(治所位於今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羌人發生叛亂,朝廷為之震驚。皇甫規受任中郎將,領兵將羌人叛亂平息。
延熹五年(162年)冬天,皇甫規率部返回京都,朝廷任命他為議郎(皇帝侍從顧問)。論功,皇甫規應當封侯。中常侍(皇帝侍從官)宦官徐璜、左倌多次派人以問功的名義,向皇甫規索賄。皇甫規一再予以拒絕,將繳獲的物資歸入國庫。徐璜等人惱羞成怒,便誣告皇甫規以錢物賄賂羌人,換取其假投降。皇甫規的部屬知道朝政大權操縱在宦官手裡,有理也講不清,請求拿錢為他贖免,皇甫規不肯接受。徐璜等人隨即以“余寇不絕”的罪名將皇甫規逮捕入獄。此後不久,太學生張鳳等三百餘人聯名為他訴訟申冤,皇甫規才獲釋回家。
經過這次折騰,皇甫規看到朝廷為宦官把持,無意重返官場。不久,他雖應漢桓帝之召任度遼將軍(駐地位於今內蒙古達拉特旗東南)、匈奴中郎將,但幾次上書稱病,請求“退身避第”。漢桓帝沒有批准。皇甫規長年鎮守邊塞,北部邊區的社會秩序一直十分安定。
熹平三年(174年),皇甫規患病,朝廷將他從護羌校尉(主管羌族事務的軍政長官)的職位上召回。他沒有返回京都,當年在谷城(位於今山東省平陰縣西南東阿鎮)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規傳
【簡評】
皇甫規能文能武,治政有獨到見解,治亂有非凡功效,是東漢後期傑出人物。他正直不阿,雖然屢受權貴排斥,在同僚百官中卻深孚眾望,而且受到太學生欽佩,可見其才學品行出類拔萃。
P9-11

後記

從讀國小高年級開始,我便對文學和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以至參加工作後,所購買、閱讀的大多是文史類書籍。1995年,在業餘寫完長篇小說《桃花流水》(2008年4月,華夏出版社出版)之後,我轉讀中國歷史古籍,將視線專注於古代官員在官場的沉浮,並有選擇地分類記下其中較為典型的人物事件。這樣邊看邊寫,歷時8年,形成一個記述古代官場故事的框架草稿。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後,我集中近5年時間,聘請電腦打字員,先後3次對稿子進行系統梳理,並逐篇修改,於2007年形成“中國古代歷史風雲”系列叢書書稿。2008年,我將書稿通覽一遍,對部分文字作了修改。2009年,我查閱史書,對書稿逐篇修改校正。2010年,我對書稿再次作了修改。
作者不是歷史專業人員,對歷史科學尚沒有入門,能將此套書奉獻給讀者,首先藉助於前人的勞動成果,其次受到師友同學的熱情鼓勵。如果本套書能使讀者喜歡,能有益於國家的政治文明建設,將是我最大的安慰。賢妻葉善榮對我讀書寫作給予了極大的理解和支持,承擔起全部的家務。在本稿付梓之時,我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讀史時間不長,許多問題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加之認識膚淺,涉獵有限,書中錯誤難免,敬請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葉秀松
2010年6月

序言

歷史,是後人永恆的話題。
人們每當談起我國古代的歷史故事,總是興趣盎然。這不光是由於其情節引人入勝、當事者的際遇命運牽動人心,還在於許多人物事跡至今還閃耀著人類文明的思想光輝,仍然可供今天的我們學習借鑑。
中國古代歷史是一個大舞台,本書展現的僅是一幕幕官場鬥爭的故事。進入中國古代官場的官員,雖然形象各不相同,但總體來說是比較富有智慧和思想的人群。他們在一定職位上的言論作為,他們利用其職權地位乃至豁出生命所進行的形形色色的鬥爭,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社會上流傳的古代官場鬥爭故事雖不算少,但此類故事許多還淹沒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鮮為人知。《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和《歷代紀事本末》等史書體系龐大,一般讀者難以通讀。作者有意為普及祖國歷史知識、弘揚中華民族正氣盡一點微薄之力。從這一願望出發,我不揣淺陋,泛舟史海,選取商末至清末部分帝王、朝臣以及州官被貶謫關殺或身歷險境的片斷,歷時15年,編寫出“中國古代歷史風雲"系列叢書。該套書包括《宮廷風暴(上下)》、《朝政風波(上下)》、《文壇風雨(上下)》、《列國交聘(上下)》、《戰場風煙(上下)》,共5種10冊。
《文壇風雨》是《朝政風波》的姊妹篇,它不是單純記敘古代文人從事創作的非凡經歷,而是以朝廷為背景,圍繞政治紛爭這一主題,著重展現一批進入官場的著名文人所經受的政治風雨。古代官員多數是文人,其中不乏被後人稱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教育家、史學家,不少人還是文壇名流。他們的言論、著作及其政績,對當時朝政乃至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古代的文壇與官場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本書選取的歷代較有影響的文官(極個別未及入仕)均仕途坎坷,他們多為忠正之士,也有勢利之徒。他們個性別具,才學出眾,鋒芒畢露,張揚宣洩,演繹出一個個富有戲劇性的故事。鑒於史書對他們彼時彼地所作詩文記載不多,筆者儘可能依據有關書籍,把文主於磨難臨刑之際留下的壯語絕筆切入文中。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本書所敘許多人物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剛正不阿,捨身取義,不愧為“中國的脊樑"。他們的風範光耀千秋。他們的浩然正氣,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激發後人奮進。
本書依據歷代正史記載,行文直敘史實,沒有添枝加葉,也沒有夾入作者議論,力圖真實可信。所據史書附後以備查。每部分前面都有小序,作為內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記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宦海浮沉的經歷,力求精彩耐讀。篇末附簡評,儘量採用前人的評論,對前人評論需作補充、商榷或未見前人合適評論的,作者就事論事加以點評,供讀者參考。為方便讀者,在行文中用括弧註明古紀年相當於公曆某年、古地名位於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職務;對所涉及的歷史人物、事件採用腳註,以貫通文意。全書文字力求簡潔易懂、準確生動。
期望本書能成為讀者的良師益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