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域中的翻譯理論研究

文化視域中的翻譯理論研究

《文化視域中的翻譯理論研究》內容簡介:翻譯是一種文化現象,翻譯的文化研究是當代翻譯學理論研究的熱點。《文化視域中的翻譯理論研究》正是把翻譯置於廣闊的文化視域之下,對十種典型的文化翻譯理論展開討論。試圖通過對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翻譯的意識形態、翻譯與文化目的、翻譯的主體性、翻譯與文化誤讀、翻譯與文化規範、翻譯與文化環境、翻譯的文化闡釋、翻譯與審美接受以及翻譯與文化想像等理論問題和世界文學翻譯個案的探討,說明文化對於翻譯的各種操縱作用以及翻譯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構建過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化視域中的翻譯理論研究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1591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楊柳 王守仁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290頁
  • 開本:16
  • 定價:46.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文化視域中的翻譯理論研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楊柳,女,1965年6月出生,湖南醴陵人。2004年6月獲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曾訪學於美國奧本大學。曾為湖南師大外國語學院英語教授、碩士生導師、翻譯系主任,現為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國譯協理事及科技翻譯委員會委員,省譯協副秘書長兼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翻譯理論、翻譯美學、典籍英譯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了翻譯通論、同聲傳譯、翻譯美學、中西譯論史和翻譯文化研究等課程,出版專著1部,主編教材3部,編著6部,在外語類權威和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近30篇,主持省部級課題3項,完成國家級項目1項,先後18次獲國家級和省部級優秀科研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優秀科研積極分子獎、優秀教師獎、湖南省省級學會工作先進個人獎。

圖書目錄


導論1
第一章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7
第一節翻譯研究的巨觀與微觀層面7
第二節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起因8
2.1學科內部的桎梏——語言學翻譯理論的禁錮8
2.2學科外部的啟發——人文學術大潮9
2.3時代背景——全球化11
第三節蘇珊·巴斯內特的文化翻譯理論12
3.1蘇珊·巴斯內特簡介12
3.2蘇珊·巴斯內特文化翻譯理論形成的淵源13
3.2.120世紀之前隨感式的翻譯理論14
3.2.2語言學派靜態的翻譯理論15
3.2.3多元系統理論——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端倪16
3.3蘇珊巴斯內特文化翻譯理論的內容17
3.3.1巴斯內特文化翻譯理論的微觀層面——翻譯研究中的關鍵問題19
3.3.2巴斯內特文化翻譯理論的巨觀層面——文化研究與翻譯研究23
3.3.3巴斯內特的具體翻譯理論——戲劇翻譯與文化經濟25
第四節“文化轉向”和蘇珊·巴斯內特文化翻譯理論的影響26
4.1對翻譯研究和西方翻譯界的影響26
4.2對中國翻譯界的影響29
第二章翻譯與意識形態33
第一節意識形態的起源及其與文學翻譯的關聯33
1.1從安東尼·特拉西到卡爾·馬克思33
1.2從安東尼·葛蘭西到路易·阿爾都塞34
1.3從特里·伊格爾頓到安德烈·勒菲弗爾35
第二節文化意識形態對文學翻譯改寫的“溫和”操縱36
2.1文化意識形態36
2.2從伊斯蘭頌詩到荷馬史詩的“溫和”改寫36
第三節文學審美意識形態對文學翻譯改寫的“溫和”操縱41
3.1文學審美意識形態41
3.2從《利西翠妲》到《格利弗遊記》的“溫和”改寫42
第四節媒介意識形態對文學翻譯改寫的“溫和”操縱47
4.1媒介意識形態48
4.2從《綜合編年史》到宗教文本的“溫和”改寫48
第五節對意識形態與翻譯的關係的反思53
第三章翻譯與文化目的54
第一節“目的論”與翻譯54
1.1“目的論”的核心54
1.2“目的論”與翻譯的關係55
第二節“厚譯”與文化目的55
2.1“厚譯”的概念56
2.2“厚譯”的文化目的56
第三節《天演論》中的“厚譯”及其目的57
3.1嚴復及《天演論》簡介57
3.1.1嚴復生平57
3.1.2《天演論》的翻譯背景58
3.2嚴復《天演論》中的“厚譯”形式與目的60
3.2.1“厚譯”及其目的的總體描述60
3.2.2形式上的“厚譯”與目的61
3.2.2.1章節的重分與標題的添加61
3.2.2.2以下標出現的解釋62
3.2.2.3正文中的“厚譯”形式64
3.2.2.4作為“厚譯”的按語65
3.2.3內容上的“厚譯”與目的67
3.2.3.1論述精髓的突出67
3.2.3.2術語概念的詮釋69
3.2.3.3原作觀點的釋解69
3.2.3.4比喻例證的添加72
3.2.3.5學者及思想介紹74
3.2.3.6作為“厚譯”的評論75
第四節嚴復“厚譯”的文化誘因76
4.1意識形態的影響76
4.1.1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77
4.1.2譯者的意識形態的影響77
4.2詩學的影響79
4.2.1十九世紀下半期的文學現狀79
4.2.2桐城派詩學的影響81
4.3贊助人的影響82
4.4讀者對象的影響83
第五節“厚譯”的文化影響、價值、理論意義與反思84
5.1“厚譯”《天演論》的社會影響85
5.2“厚譯”的價值和理論意義87
5.3對翻譯策略與文化目的的關係的反思89
第四章翻譯的主體文化91
第一節翻譯的主體性91
第二節弱勢文學翻譯中的主體性92
2.1弱勢文學的定義93
2.2魯迅翻譯弱勢文學的目的及其主體性94
2.3從作品的主題看魯迅的譯者主體性97
第三節科學翻譯中的主體性101
3.1魯迅的科學翻譯思想與主體性的關係102
3.2從魯迅科學翻譯的意圖看譯者主體性105
3.3從魯迅科學翻譯的特點看譯者主體性107
第四節童話翻譯中的主體性113
4.1魯迅翻譯童話的目的及其主體性113
4.2從魯迅童話翻譯的主題看譯者主體性116
4.3從魯迅童話翻譯的特點看譯者主體性119
第五節魯迅的譯者主體性及其文化意義123
第六節對主體性的反思126
第五章翻譯與文化誤讀128
第一節文化誤讀的概念128
第二節文化誤讀與翻譯的關係129
第三節《圍城》原本與譯本簡介130
第四節《圍城》英譯本中的社會文化誤讀132
4.1社會禮儀方面的文化誤讀132
4.2社會政治方面的文化誤讀134
4.3社會教育方面的文化誤讀137
第五節《圍城》英譯本中的語言文化誤讀139
5.1詞法方面的文化誤讀139
5.2句法方面的文化誤讀142
5.3語義方面的文化誤讀144
第六節《圍城》英譯本中的思想文化誤讀146
6.1價值觀方面的文化誤讀146
6.2思維方式方面的文化誤讀149
6.3民俗方面的文化誤讀151
第七節《圍城》英譯本中的科技經濟文化誤讀153
7.1生態方面的文化誤讀153
7.2生產方式方面的文化誤讀154
第八節對《圍城》英譯本中的文化誤讀的思考156
第六章翻譯與文化環境158
第一節文化環境對翻譯的影響158
第二節《牛虻》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的誕生158
2.1原語文化環境下的《牛虻》:作者、內容與主題159
2.2譯語文化環境下的《牛虻》:1953年和2005年版本160
2.2.1《牛虻》的1953年版本161
2.2.2《牛虻》的2005年版本162
第三節對不同文化環境下《牛虻》兩種中譯本的對比分析164
3.1意識形態層面的對比分析164
3.1.1原本選擇的背景165
3.1.2對主題的理解166
3.1.3文化元素的傳達173
3.2詩學層面的對比分析174
3.2.1語言差異175
3.2.2修辭的翻譯179
3.2.3文本風格182
3.3贊助人層面的對比分析187
3.3.120世紀50年代的贊助人187
3.3.221世紀初的贊助人188
第四節對文化環境與翻譯改寫之關係的思考190
第七章翻譯與文化規範191
第一節文化規範的概念191
第二節翻譯與文化規範的關係191
第三節魯迅翻譯序跋中的文化規範問題193
3.1魯迅翻譯序跋及其總體規範簡介194
3.2魯迅翻譯序跋中所涉的語言規範問題197
3.2.1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學、語言規範特徵197
3.2.2語言的獨行俠198
3.3魯迅翻譯序跋中所涉的社會文化規範問題203
3.3.1魯迅時代的社會文化圖景203
3.3.2魯迅對社會文化現實的認識和對翻譯的冀望205
3.3.3魯迅翻譯序跋中的社會文化規範的體現208
第四節魯迅翻譯序跋中“間性文化”的體現221
4.1魯迅與原作者221
4.2魯迅與合作譯者224
4.3魯迅與出版商225
第五節文化規範視角下翻譯序跋研究的意義226
第六節對規範論的反思228
第八章翻譯的文化闡釋229
第一節翻譯的文化闡釋觀229
1.1闡釋學的源與流230
1.2翻譯與闡釋學的關係233
第二節王維和《鹿柴》原本介紹237
第三節王維《鹿柴》英譯本的多維闡釋240
3.1譯者對結構和格律的闡釋240
3.2譯者對主題的自由闡釋242
3.3譯者對意境的深度闡釋243
第四節《鹿柴》的闡釋與文化理解245
4.1不同的視角對理解所產生的影響246
4.2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闡釋偏向247
4.3翻譯的闡釋過程對譯文的影響250
第五節跨文化翻譯與闡釋的啟示251
第九章翻譯與審美文化254
第一節翻譯與審美接受254
第二節朱生豪及其譯作簡介254
2.1朱生豪生平與譯作簡介255
2.2《哈姆萊特》簡介256
2.3以《哈姆萊特》為個案研究的原因257
第三節《哈姆萊特》朱生豪譯本形式上的“神韻美”258
3.1語音形式上的“神韻美”258
3.1.1擬聲259
3.1.2重複261
3.1.3韻律262
3.1.4四字格264
3.2結構形式上的“神韻美”266
3.2.1葡萄藤句和竹節句267
3.2.2排比268
3.2.3倒裝270
3.2.4形合句與意合句271
第四節《哈姆萊特》朱生豪譯本內容上的“神韻美”273
4.1修辭273
4.2意象275
4.3語域277
第五節“神韻”翻譯理論在中國的美學影響279
5.1朱生豪的“神韻”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關係279
5.2“神韻”翻譯理論及其對中國翻譯界的影響280
5.2.1從“形似”到“神似”280
5.2.2“神韻”理論對中國譯界的影響282
第六節對“神韻美”與本地接受的反思283
第十章翻譯與文化想像286
第一節文化想像與翻譯的關係286
第二節《詩經》的英譯與文化想像287
2.1理雅各的兩個譯本與兩種想像287
2.1.1第一個譯本與政治想像288
2.1.2第二個譯本與詩學想像289
2.2韋利和戴維斯的譯本與審美想像290
2.3高本漢的翻譯與學術的追求292
2.4翟理斯的翻譯與文化的親和292
2.5意象的置換與情感的訴求293
第三節寒山詩英譯本的“走紅”與文化救贖294
3.1史奈德的英譯與隱士模式295
3.2知識界和政界的共同想像295
3.3對美國文化的救贖作用296
第四節《論語》英譯本中的“復調”式想像297
4.1《論語》的早期譯本與“西式復調”297
4.2《論語》的現代譯本與“中式復調”299
第五節翻譯中的文化想像對於文化構建的意義302
參考文獻304
跋語3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