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藍皮書

文化藍皮書

《文化藍皮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經過一年時間的緊張而又高水準地合作科研,順利完成了編寫工作,並已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為《文化藍皮書》作序,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藍生,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主任謝繩武任主編。幾乎國家相關各部委的主要領導都擔任了《中國文化藍皮書--2001-200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編委會的副主任和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藍皮書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特點:代表國家水準的文化藍皮書
  • 編制:社會科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編寫
三個第一,盤點得與失,進步,

三個第一

文化藍皮書
據專家介紹,這本書有三個第一:《文化藍皮書》是中國第一本文化藍皮書,也是第一本代表國家水準的文化藍皮書,更是院校首次強強合作在文化研究領域參與並完成的國家重大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本著優勢互補、勇於攻關的精神,從中國文化發展的總報告、“十五”期間和入世後的文化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的巨觀視野、文化行業的報告、中國區域文化發展的現狀報告、與國外文化產業的比較、文化產業發展的個案研究、中國大城市的文化產業綜合指標統計研究,以及專家論壇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報告。《文化藍皮書》反映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現況、展示了我國文化發展的前景。《文化藍皮書》的適時誕生,預示著我國正以世界的眼光、時代的要求、人文關懷融入世界發展的格局之中。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在序中所言:“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中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以及以信息科技為代表的新經濟的迅猛發展,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也將日益突顯。世界上一些已開發國家,一些文化出口大國,他們的文化產業,業已成為本國重要的經濟支柱,特別是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聯姻,正推動文化產業進入一個飛速擴張的時代。許多國外的政要、專家學者,不約而同都將其看成是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朝陽產業;他們甚至斷言,21世紀的經濟將有文化與產業兩個部分構成,文化必將構成經濟進步的新形象。這樣的判斷包含著發人深省的預見性,是不可等閒視之的”。
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或特殊性,是它提供的並不是一般的產品,而是精神產品,滿足的是人民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關注文化發展、關注文化產業對人的影響,並進行研究與開發,是高校和文化科研單位的責任。對於上海交通大學而言,自2000年與國家文化部共建“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之後,在文化研究領域兩年跨出了兩大步:與文化部共同主辦了“2000年中國文化產業論壇首屆年會”,在2001年年末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完成了《中國文化藍皮書--2001-2002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

盤點得與失

文化產業結構趨於合理、文化消費平穩增長、新興消費形式不斷湧現、新娛樂時代來臨、文化資源保護水平提升、文化貿易逆差形勢有所扭轉……由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編撰的文化藍皮書《2007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日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書中既為我們這樣描述了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同時,也直面當前文化消費的種種難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居民文化需求滿足度不足1/4、圖書出版面臨嚴重高庫存、超級大片海外市場受阻、中國動畫產業受到“經濟怪圈”和“文化怪圈”雙重製約等。
圖書庫存逾42億冊
《文化藍皮書》指出,高庫存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圖書出版業發展的重大問題,2005年中國圖書出版業庫存和銷售之比高達98%。
《文化藍皮書》顯示,近年來,中國圖書出版業快速發展,無論是圖書出版的數量還是質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在穩步提高的背後,圖書業的發展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隱憂。比如,圖書出版業的總量增長主要靠品種擴張和價格增長帶動。2005年出書種數與2004年相比,增幅達到6.8%,但銷售金額僅增長1.48%,而銷售冊數則下降了5.52%,出現了近年來最大幅度的下降,顯示出圖書銷售的增長主要靠增加品種、提高定價來拉動。圖書總價格上漲,實物量沒有相應增加。另外,圖書庫存呈連續增長趨勢。2005年庫存金額高達482.92億元,與2004年相比增長7.52%,庫存量為42.48億冊,同比增長2.02%。庫存增加說明現有圖書出版產業產品結構不合理,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從近年來庫存量和金額變化的趨勢來看,2005年的庫存金額和庫存量的增長比率都是近年來偏小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行業加強庫存控制的應對策略開始發揮作用,但庫存和銷售之比卻是近年來最大的,兩者之比高達98%,接近100%,這表明出版社的經營風險進一步加大。
電影產量居世界第四
根據《文化藍皮書》中的數據顯示,到2006年年底,電影故事片審查通過的生產總量約為300部。這是繼2003年以來年度故事片生產140部、212部、260部之後的又一新高。從2001年到2006年,電影製作的增長增加了37%多,在五年的時間當中電影的生產容量增加將近四倍,五年中平均年增長率在31%,高過了廣播電視和其他文化產業的任何一個行業。
目前電影產業已開發國家的年產量,印度為800多部,美國近600部,日本350部左右,法國200多部,韓國在60部左右。總體來看,電影產業已開發國家的電影產量仍然居高不下,而中國電影產量排在世界第四。
居民文化需求滿足度不足1/4
《文化藍皮書》指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5年城鄉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總量為8372億元,2006年約為9370億元。按照現階段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中教育支出占50%計算,2006年中國城鄉居民家庭文化消費總量為4685億元左右。
《文化藍皮書》認為,一個人均GDP達到1700美元以上的13億人口的大國,文化消費總量在4000至5000億元之間,這不是一個合理的數字。如果人均GDP達到1600美元,文化消費在個人消費中應占20%,實際消費總量應為20100億元,而2005年我國人均GDP就已超過了1700美元。因此可以說,中國居民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僅僅不到1/4,文化消費需求有待釋放。

進步

《文化藍皮書》認為,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我國文化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正在走進新一輪高增長空間。需要整體發展適應巨觀經濟形勢的要求,發揮文化產業對於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戰略樞紐作用。
根據最新預測,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可能大大高於預期。我國人均消費到2020年將可能實現年均10.8%的增長,新的消費高峰就要來臨,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文化消費將真正成為拉動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軍。這兩年來已經出現了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代表的消費升級,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已由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下一輪消費升級的帶動性項目將是教育、醫療、旅遊、電信、信息和家庭娛樂商品等等。近年來在中國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居民消費已由實物消費為主走上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並重的軌道,消費升級的跡象已經開始顯現。
巨觀經濟形勢的發展動向充分說明,以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民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對於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樞紐性作用。
2006年文化產業的結構變化將可能由技術和資本唱主角。由於技術進步,寬頻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歷史性結合已經實現,廣電和電信統一的技術平台和商業平台正在出現,商業模式趨於成熟,資本市場再度活躍,新興文化產業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局面,打破廣電和電信分業經營的格局,推動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和鏈條發生歷史性的重組,對文化體制改革產生巨大壓力。在這個意義上說,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加強寬頻通信網、數位電視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的建議具有重大意義。與此同時,需要加強區域協調,尋求產業發展新機遇,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可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注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形成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新局面。
“十五”期間,對於文化產業發展來說,是完成了“合法化”的過程,破題的意義大於實質性的進展;對於文化體制改革來說,試點更是歷史性的開端。2006年是文化體制改革在全國推開的第一年,體制改革的效應將開始全面釋放,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及“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經過兩年試點,思想觀念這個總開關已經打開。深切體會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多數文化產品和服務必須進入市場,只有占領市場才能占領陣地,只有進入市場才能更好地貼近民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統一的。我們也認識到,意識形態是文化產業的特殊價值屬性,如果沒有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機制,產業所負載的文化價值是無法抵達國民的心靈世界的。因此,必須努力革除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弊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早改早主動,晚改就被動,不改沒出路”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2003年以來,試點地區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體制改革目標模式已經基本清晰;積極改進審批方式,簡化審批事項和程式,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範;積極探索對文化領域國有資產監管的新途徑、新辦法,探索解決文化領域國有資產產權主體模糊、出資人不到位的問題,使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路徑與經濟體制改革並軌。上述措施將理順產業發展的環境,極大地解放文化生產力。可以預見,存量領域國有文化資產之間兼併、重組、整合的速度將加快,迅速產生一批跨行業、跨媒體,具有品牌競爭力和戰略投資力的產業集團,大大提高我國文化市場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浮出水面。新型的文化產業格局將有利於政府對文化產業實施基於市場的內容監管,推動“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的形成。中國文化管理體制將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統一框架,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全面融入國民經濟的統一市場。
中國電影總票房將超過20億 再超進口大片
《文化藍皮書》認為,2005年,中國的GDP增長率預計將達到9.4%,而電影產值的增長卻將大大高於GDP的增長速度。幾年前曾因“保守”而飽受詬病的中國電影產業,近幾年卻成為了中國文化產業中開放最“徹底”、改革最“堅決”的領域。藉助於2002年以來電影發展的慣性,加上中國電影百年華誕、抗戰勝利6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這些年度契機,2005年的中國電影再次凱歌高奏。使中國電影產量再創新高,電影票房持續上升,電影投融資市場空前活躍,國產影片放映份額和市場份額繼續提高,國產電影參加國際影展的數量以及獲獎數雙雙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國產影片的海外交易情況令人欣喜,,大電影產業收入繼續擴大,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高速增長,數字電影取得突破性進展,電影逐漸成為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的中心話題。
中國電影發行在2005年仍然沒有改變由中國電影集團壟斷髮行進口影片、民營公司擔當國產電影發行主力的格局。總體上來講,中國還沒有出現像好萊塢電影公司那樣的具有電影投資融資能力、市場干預能力、國際市場拓展能力的大型電影發行公司。發行公司的規模和競爭力都明顯不足。發行仍然是中國電影產業的最薄弱環節,這直接導致了中國電影生產與市場仍然存在明顯的脫節,也導致了電影的市場贏利空間的狹窄。
影院雖然是電影的第一市場,但是,影院是電影市場的邏輯起點。相比製作、發行,中國的影院市場可能是目前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中更令人樂觀、進展也最為迅速的環節。民營與海外資本參與影院改造、建設的熱情持續升溫,現代化多廳影院不斷增長,數字影院及院線建設不斷加快,這些都為中國電影市場容量的擴張奠定了最堅實的硬體基礎。目前,院線重組進入整合階段,影院建設全面推進,國內影院市場的如期擴大在進口片和國產片數量同時增長的情況下,2005年將是近幾年來投入新節目最豐富的一年。此外,200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預計將超過20億。說明新增的票房主要來自國產片。預計國產片票房將達到全年票房份的60%,再次超過進口片。其中,數字影院的票房收入同比已有顯著增長,海外市場的繼續擴展。
儘管目前中國電影發展走勢喜人,但法律法規不健全,人才短缺,發行環節薄弱等都是制約中國電影更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2006年中國網路遊戲市場規模將達80.3億元
藍皮書對中國網路遊戲的發展進行了分析、預測,指出:2006年全球網上遊戲營業額將達到56億美元,而中國網路遊戲的市場規模也將達到80.3億人民幣。
《文化藍皮書》認為,未來五年,娛樂市場的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遊戲將成為主流,全球遊戲市場規模可成長71%,達到860億美元,而“通過寬頻網路和無線上網的方式為客戶提供視頻遊戲和互動娛樂”將成為這一市場的主流。據預測,2006年全球網上遊戲營業額將達到56億美元,網路遊戲市場的年增長率在100%以上,增長潛力巨大。
縱觀中國網路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套用,異軍突起的網路遊戲成為中國網路文化產業的先鋒。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第16次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國網際網路用戶總人數已經突破一億,達到10300萬人,可以說,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旺盛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是中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因,科技的進步為我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帶來的全新、時尚、與世界同步的文化消費模式和習慣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產業增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在政府部門扶持國產原創網路遊戲的政策引導下,新的國產遊戲不斷湧現,而且遊戲品質也有大幅提高。目前在玩家心目中排名前十位的遊戲中有6款是國產遊戲,與此同時,歐美日等遊戲強國也在矚目並進軍國內市場。
由於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網路遊戲企業運營成本不斷增加。使運營商的發展能力受到了限制。目前,我國網路遊戲市場處於發展的初期,還不夠成熟,部分遊戲產品中存在淫穢、色情、賭博、暴力、非法交易斂財以及危害國家安全等違法和不健康問題,對未成年人產生了不良的影響,誘發一系列社會問題。而且原創遊戲產品在盈利水平上還未能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侵犯智慧財產權的非法經營行為比較突出,影響了網路遊戲市場的健康發展。
目前,中國網路遊戲產業發展逐步進入自覺和整合時期,原創內容將成為業內企業發展重點,技術驅動套用,終端決定消費,手機和電視將成為網路娛樂主要載體,就產業政策而言,鼓勵發展與加強監管將長期並存,監管將趨於嚴格。
2006年中國出版單位改制將取得實質性進展
經過兩年的試點,2006年文化體制改革將在全國全面推開,體制改革的效應將全面釋放,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將成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文化藍皮書《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2005年,中國出版集團改制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等也先後完成出版社的企業化改制工作。文化藍皮書指出,2006年出版單位改制將取得實質性進展並在全行業內推廣。
藍皮書認為,在2004~2005年,中國出版業整體形勢發展比較良好。在經濟發展勢頭出現較熱狀態下,出版業的發展也呈現出活躍增長的勢頭。年初的首都圖書訂貨會、年中舉行的全國書市和秋季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此外,企業化改革試點工作繼續推進並取得實質性進展,民營書業企業獲得較快發展。文化改革成為國家新一輪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和政企分開全面推進,出版單位企業化改制獲得實質性進展,發行集團股份制改造全面推進,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試點工作將全面推開。
《文化藍皮書》還認為,2004~2005年民營書業進入出版物總發行和二級批發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到2004年底,我國已有14家民營書業躋身總發企業之列。一批民營企業經過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資金,具有了一定規模。
同時,文化藍皮書還對數字出版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數字出版業的發展喜人,2004年底數字出版的銷售收入達35億,年均增幅達50%,帶動相關產業增加產值約250億。截至2005年4月,中國電子書銷售總冊數達到805萬冊,出版總量達到14.8萬種,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