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畫派(大型電視記錄片)

敦煌畫派(大型電視記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敦煌畫派》甄選了莫高窟橫跨10個朝代的經典壁畫和雕塑精品,由中外一流的敦煌學者和美術家作權威解析,高度提煉和歸納了敦煌藝術精神,為敦煌畫派立言立論,為中國美術在21世紀的創新發展探索新路,呼喚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敦煌畫派》反映的是敦煌文化;呼應的是“一帶一路”戰略;表達的是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自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敦煌畫派
  • 國家/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 類型:紀錄片
  • 導演:安秋
  • 首播時間:2016年1月19日至24日
  • 播出頻道:CCTV-10科教《探索·發現》
  • 播出時間:21:59:30
  • 線上播放平台:CNTV\騰訊視頻
  • 每集長度:39分40秒
  • 出品: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
影片簡介,分集介紹,第一集 大千面壁,第二集 美術詩經,第三集 敦煌微笑,第四集 花開敦煌,第五集 岩彩之路,第六集 朝聖敦煌,

影片簡介

上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被重新發現,中古時期連續一千多年的壁畫、彩塑,掩埋在流沙里的無數美術傑作,改寫了中國繪畫史,引發了當代中國畫家長達70年的本土西行。張大千常書鴻段文杰董希文等一大批藝術家在莫高窟追慕晉唐,重返傳統,他們從敦煌汲取了中國繪畫變革的力量。許多藝術家終其一生面壁臨摹,雖九死其猶未悔。
敦煌莫高窟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獨一無二的美術奇蹟,一部深藏在大漠中的中國美術《詩經》。敦煌壁畫呈現了中國繪畫技法與風格的千年流變,反映了絲綢之路上四大文明的交流融合,展示了中國美術史上最燦爛輝煌的篇章,對中國美術發展的歷史貢獻十分巨大,對世界美術的影響十分深遠,其歷史地位與藝術價值無與倫比。
6集高清紀錄片《敦煌畫派》由《大千面壁》、《美術詩經》、《敦煌微笑》、《花開敦煌》、《岩彩之路》、《朝聖敦煌》等6集組成。作為國內首部從美術學角度深入解讀敦煌壁畫、彩塑歷史淵源及其傳承發展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敦煌畫派》從敦煌博大精深的美術遺存和歷史傳承入手,甄選了莫高窟橫跨10個朝代的經典壁畫和雕塑精品,由中外一流的敦煌學者和美術家作權威解析,高度提煉和歸納了敦煌藝術精神,為敦煌畫派立言立論,為中國美術在21世紀的創新發展探索新路,呼喚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敦煌畫派——一個傳承千年的古老畫派,一部彪炳史冊的美術詩經。

分集介紹

第一集 大千面壁

1941年,張大千遠赴敦煌臨摹壁畫,這位名滿天下的中國第一畫家為什麼要拋棄都市投身大荒,在邊遠冷寂的敦煌沙漠中面壁三年、為此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他在敦煌究竟找到了什麼?中國美術雖有數千年歷史,但唐代以前的名畫真跡基本上都已失傳。上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被重新發現,從十六國到元代連續一千多年的壁畫、彩塑震驚了全世界。在這座被遺忘的藝術寶窟里,敦煌無名藝術家留下的色彩新鮮、構圖大膽的壁畫,涵蓋了中國繪畫技法與風格的千年流變,彌補了兩漢之後到兩宋之前中國繪畫史的巨大空白。掩埋流沙的無數美術傑作,讓號稱“閱盡天下名畫”的張大千如獲至寶,樂不思蜀。
第1集《大千面壁》截圖第1集《大千面壁》截圖
誓言“血戰古人”的大千先生在敦煌找到了久已失傳的中國畫線描、色彩傳統和人物畫的技法,破解了中國美術史上的眾多謎團,找到了中國畫革新的突破口。
敦煌面壁對張大千畫風的突變產生了巨大影響。敦煌歸來後,他的山水畫意境大為開闊,仕女畫創作達到了頂峰。他的潑彩山水,將西方抽象派繪畫、敦煌青綠山水畫與文人畫熔於一爐,被譽為中國傳統藝術最成功的“現代性突圍”。
三年面壁,讓張大千探索了中國繪畫六法的真諦,找到了中國文化自信的依據。汲取了敦煌藝術的精髓之後,張大千終於完成了藝術生涯中最大的飛躍:從一位傳統繪畫的名家轉變為舉世公認的一代美術巨匠

第二集 美術詩經

1935年秋天,塞納河邊小書攤上的一本《敦煌石窟圖錄》讓留法畫家常書鴻深感震驚,他萬萬沒有想到,1500年前的敦煌就有足以和西方現代藝術相抗衡的美術作品。當時已在巴黎畫壇嶄露頭角的常書鴻毅然回國,在沙漠中守望敦煌五十年。他要把敦煌藝術寶藏挖掘出來,展示出去,讓中國畫家重新發現傳統,認識到中國藝術的精華在敦煌。在常書鴻的感召下,從抗戰前後到解放初期,一批又一批內地美術院校畢業的年輕畫家抵達莫高窟,段文杰、史葦湘、歐陽琳、李其瓊、萬庚育……這些懷抱理想的熱血青年鑽進冰冷的洞窟面壁臨摹,體味1000年前敦煌畫工的虔誠與執著。他們無一例外都放棄了原本更有前途的創作之路,在荒涼冷寂的莫高窟,幾十年如一日,不賣畫,不掙錢,青燈孤影,甘守清貧,終其一生面壁臨摹,雖九死其猶未悔。經過幾代藝術家70年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累計完成了敦煌壁畫臨摹作品2000多幅,整體臨摹洞窟13個,形成了敦煌畫派完整的臨摹傳承體系。
《敦煌畫派》第2集截圖《敦煌畫派》第2集截圖
浸透了幾代守望者心血與汗水的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對中國美術的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七十多年來,數百萬中外觀眾通過這些臨摹品了解了敦煌藝術,常書鴻先生以敦煌藝術推動中國美術發展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敦煌的守望者續寫了中國美術的《詩經》,開啟了敦煌的又一個時代,讓敦煌再度震驚世界。

第三集 敦煌微笑

在眾神棲居的莫高窟,彩塑才是洞窟中至高無上的主人,五彩斑斕的壁畫、圖案都只是它的陪襯而已。中西文明交匯地的特殊位置,使敦煌成為中國雕塑藝術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敦煌石窟留下了歷時千年、連續十個朝代的彩塑2415尊,絕大多數為唐宋以前的雕塑,完整展現了由印度傳來的佛像如何中國化的過程,堪稱一座罕見的東方雕塑博物館,其藝術水準足以和古希臘雕塑千古爭輝。
然而,古人沒有留下敦煌彩塑製作工藝的隻言片語。雕塑家們發現,用西方雕塑理論和技法根本無法破解敦煌彩塑的密碼。
敦煌彩塑製作究竟有著一套怎樣的神奇密碼呢?
從一些破損塑像的殘肢斷臂中,雕塑大師孫紀元發現了敦煌古代工匠塑造佛像的秘密:用紅柳和芨芨草捆綁骨架,用宕泉河畔的澄泥土和泥,最後用礦物質顏料精描細繪……時至今日,孫紀元的徒弟杜永衛依然採用敦煌傳統技法塑像,他一直想弄明白,古代塑工究竟用了什麼魔法,讓敦煌的泥巴獲得了永恆的生命?
敦煌古代彩塑技藝瀕臨斷代,而我們的美術課堂又照搬西方石膏像,讓袁運生等美術家憂心忡忡。中國古代造像什麼時候才能進入課堂成為素描教具?面壁十年之後,當代中國雕塑又如何破壁而出呢?
1986年,來自敦煌的雕塑大師何鄂“破壁而出”的大型城雕《黃河母親》佇立在黃河之濱,它一經問世就震驚了中國雕塑界。

第四集 花開敦煌

1943年,12歲的常沙娜隨父親常書鴻來到莫高窟,滿眼荒涼中,她沒有看到過一朵花。走進洞窟時,她卻看到一個碩大無朋的“空中花園”。從十六國到元代的一千餘年間,中國和絲綢之路沿線都出現過哪些裝飾圖案?當時的中國人、外國人都穿什麼衣服,戴什麼配飾,化什麼妝?這些細節都被敦煌畫工完整忠實地記錄下來了。
莫高窟是莊嚴的佛國,也是花的世界、美的天堂。繁花似錦的敦煌圖案盛開在洞窟天頂和四壁,把塑像、經變畫之外的所有的空間都無縫隙覆蓋了,窟內佛國人間各色人物的錦衣華服上的圖案更是精彩紛呈,把莫高窟變成了一個延續千年的時裝秀場。
敦煌圖案紋樣繁雜,色彩瑰麗,中西融合,朝代連續,完整保存著1000多年間絲綢之路上流行的各色紋樣和服裝配飾,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豐富的裝飾藝術圖典,為後人研究和運用中國傳統圖案提供了珍貴的圖像資料。
讓敦煌圖案走進當代工藝美術設計,走進中國人的生活,這是常沙娜教授60年的藝術追求,也是他父親、敦煌守護神常書鴻畢生的夙願。
從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燈飾到民族文化宮門飾,從景泰藍設計到香港維多利亞港“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雕塑,常沙娜一生都致力於敦煌圖案在當代建築、工藝、服飾中的設計套用,追隨身後的還有她的學生們。常沙娜播撒的敦煌藝術花種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敦煌圖案,這朵充滿著旺盛生命力的“沙漠之花”正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第五集 岩彩之路

上世紀80年代初,大批中國畫家東渡日本學習岩彩畫,但日本老師卻說你們應該去敦煌學習,岩彩畫的源頭在中國絲綢之路上。驚訝之餘,中國留學生很快發現,日本最高美術學府課堂上使用的臨摹本就是敦煌壁畫。日本畫和敦煌壁畫單純、瑰麗而厚重的色彩都來自岩石,源於自然。因為使用了礦物顏料,敦煌壁畫的大部分色彩得以千年不變,至今鮮艷如初。
世界美術史發端於美麗的彩石。在遙遠的古代,人們將彩石研磨成粉,摻入膠水,在岩石、牆壁、陶器、洞窟中繪製圖畫。化學顏料出現才不到二百年,在此之前,全世界都用礦物或植物顏料作畫。
莫高窟的開鑿綿延一千多年,色彩傳承從未中斷,這裡留存著世界上最大的色彩圖庫,堪稱活著的“色經”。從藏經洞被發現的那一天起,美術界就一直在探尋敦煌壁畫千年不變的原因。這條世界上歷時最長、面積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岩彩畫廊有著怎樣的色彩體系和表達方式?敦煌現存45000平方米壁畫所使用的海量顏料又是從哪裡來的?與莫高窟近在咫尺三危山里究竟有沒有顏料礦呢?
21世紀的今天,一批畫家嘗試用天然礦物顏料表現豐富多樣的當代題材。他們試圖通過材料的變革,找回中國繪畫失去的色彩,重現多元賦彩的丹青世界。
敦煌色彩傳統正在被當代繪畫重新認識,重新吸收,來推動中國畫的現代轉型。

第六集 朝聖敦煌

20世紀中國畫壇最獨特的景觀莫過於大批畫家走向西北,走進敦煌。這些不辭辛勞、遠涉流沙的藝術家們在莫高窟臨摹壁畫,向漢唐美術傳統致敬,重返民族藝術之路,成為美術史上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西行路上,駝隊絡繹。聖地敦煌,群星燦爛。
除了聞名遐邇的國畫大師張大千、敦煌守護神常書鴻之外,在朝聖敦煌的隊伍中,還有“敦煌臨摹第一人”、“長卷畫家第一人”李丁隴;有中國美術考古的拓荒者王子云;有現代畫家中第一個描繪西部少數民族生活的孫宗慰;有敦煌藝術研究的開山“鼻祖” 謝稚柳,有承前啟後的一代國畫大師吳作人,有長安畫派宗師趙望雲、嶺南畫派宗師關山月,還有油畫中國風的拓荒人、《開國大典》的作者董希文等,直到一代敦煌學宗師、山水畫西北宗的創始人饒宗頤先生。敦煌藝術薪火相傳,代代相繼。
如今,“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落地敦煌,大批國內畫家用畫筆描繪西部,描繪敦煌,敦煌藝術精神正在被重新喚醒。甘肅省把打造敦煌畫派納入“一帶一路”文化發展戰略,敦煌畫派第一次被旗幟鮮明地打響了。
在遙遠的西北大漠深處,在無數畫工創造了世界美術奇蹟的地方,“敦煌畫派”呼之欲出。這是千年敦煌美術精神的回歸和傳承,代表著當代中國畫家的又一次覺醒,孕育著中國美術再度輝煌的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