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所作新詩)

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所作新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由劉半農在1920於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期間所作,是中國早期廣為流傳的重要詩篇。該詩由於音韻和諧,語言流暢,1926年被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譜成曲,廣為傳唱。劉半農在這首詩中首創了“她”字的使用,受到廣泛的讚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教我如何不想她
  • 創作年代:1920年
  • 作品出處:《揚鞭集》
  • 文學體裁:現代詩歌
  • 作者:劉半農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點評鑑賞,詩歌意境,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游。
啊!
燕子你說些什麼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劉半農 1920.9.4

創作背景

劉半農早年積極投身五四運動,並一度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1920年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並致力於語言學研究,此時詩人遠離祖國,思念親人,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感情深沉的詩。詩名開始時叫做《情歌》,後來改為《教我如何不想她》。五四以前,漢字中的“他”本無男女之分,劉半農在《教我如何不想她》中首創了“她”取代女性,並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1926年趙元任將此詩譜曲,並廣為流傳。

作品賞析

點評鑑賞

《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在形式上的整飭,一望而知。全詩四節,每節五句:前兩句都是七字,大體都是三個音步,並用韻(除第一節),如第四節的“枯樹/在冷風裡/搖”、“野火/在暮色里/燒”;中間的第三句都用單獨一個“啊”字,這在某種意義上有時代的烙印,新詩初期,抒情手段還比較單一,詩人往往用感嘆詞直抒胸臆;第四句都是八個字,大體上音步仍然是三個,第三和第四句的短長之變,則在整節詩中造成了節奏的大幅度改變;第五句每節相同,都是“叫我如何不想她”七字,造成一唱三嘆之感,同時第五句還和第四句押韻(除第二節外)。因此,這首詩可以看作是廣義的格律詩,即在一首之內形成固定格律,但不追求每首詩都相同,因此又保持了新詩的自由。
劉半農在“她”字從文字學角度正式提出之前,已經在《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中大膽地使用這個字了。這首詩是詩人1920年留學期間在倫敦寫的。詩中的“她”是首次使用,而關於“她”字的文字學訴求則是1923年才正式提出來的。詩中的“她”有人說是指一位女性,有人說是指祖國(英語中的“祖國”motherland一詞是陰性)。不管如何,是詩人的一種深摯的感情,啟發他為祖國的文字貢獻了一個重要的人稱代詞,使得那些即使是在“此時此刻”的現實中處於賓位的中國女性,獲得了在語言形式上的明確的主體地位。從詩歌的角度看,《教我如何不想她》毫無疑問是一首優秀之作。而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看,其意義似乎更加重要。一個“她”字,使一首詩永垂不朽。
《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用了歌詞的形式,融進了民歌風,同時又是不折不扣的現代白話詩,可謂三種風格、三種審美因素的完美統一。而劉半農是最早(1918年初)呼籲對中國豐富的民歌資源進行蒐集、整理和保存的人。他並且身體力行,進行了長期的調查和整理工作,貢獻極大。而民歌對劉本人的詩歌創作的影響可以從這首詩里看出。

詩歌意境

天空明淨,大地寬闊。雲兒在天空中飄著,微風輕吹,吹亂了詩人的頭髮,也喚起了詩人心中思念故土和親人的感情,接著詩人一聲感嘆:“教我如何不想她?”反問加強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 在夜裡,銀色的月光照在寬闊的海面上。在這“蜜也似的銀夜”,詩人卻不能和戀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戀人在一起。這月光和海洋契合無間、依傍難分的情景在詩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樣的感情呀?“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上落花,水底游魚,燕子飛舞。這花因為燕子可有著“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擔心?這游魚因為燕子的出現可有著被水拋棄的擔心?也許,燕子送來了家鄉的信息,讓詩人的心裡有著更深的觸動,更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中搖動,殘霞映紅了半邊天,如野火在燒。這冷的風和天邊的殘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更加襯出了詩人遠離故國的失落和熱切的思念之情。思念之餘,詩人看到的還是一片冷冷的暮色——殘霞。這是一種強烈的反差,在詩人最冷的心靈感受中,暗藏著對祖國深深的愛。

名家點評

《教我如何不想她》,傳統歌謠的復迭手法,他在構思技巧上雖繼承了傳統的反覆與比興手法,但在語言運用上卻是生動活潑的,在意境上是新鮮別致的,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而且余意不盡,餘韻悠然。從詩的聯想力與暗示性看,詩人多少接受了一點西方象徵派詩歌的影響。——當代詩人吳奔星,名作欣賞,1983

作者簡介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壽彭,後改為復,初字半儂,時用瓣穠,後改字半農,號曲庵。一八九一年生於江蘇省江陰縣,一九三四年謝世。1917年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新詩人、雜文家和著名的語言學家。
劉半農劉半農
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在新文化運動中,他寫了大量的詩歌,內容多是反封建的,形式上著力模仿民歌。出版的詩集有《瓦釜集》(1926)、《揚鞭集》(1926)。其他著作有《半農雜文》、《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編有《初期白話詩稿》,另有譯著《法國短篇小說集》、《茶花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