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郡遺址

故郡遺址

故郡遺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北,占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

故郡遺址出土金、銅、鐵、陶、玉、貝等各類文物大約1800件(組),發現各類遺蹟有灰坑、墓葬、房址等各類遺蹟大約有520餘處。故郡遺址發現了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前5世紀—前3世紀)具有北方族群特徵的貴族墓地、居址和東周城址,填補了早期中山國研究的空白,對確認南行唐邑位置,尋找中山前期都城,彌補春秋戰國史缺環、研究戎狄等北方族群華夏化進程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均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018年年初,行唐故郡遺址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2018年2月14日,故郡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故郡遺址
  • 地理位置: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北
  • 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
  • 保護級別:河北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河北省人民政府
  • 編號:Ⅵ—1—7
  • 所處時代:春秋、戰國、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上古時期(約前2377—前2259年),受封於唐(故郡遺址),後遷平陽,唐改稱南行唐。
二號車馬坑二、三號車(馬頭向東)二號車馬坑二、三號車(馬頭向東)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南行唐置邑(縣)。
趙惠文王八年(前291年),南行唐邑開始建城。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南行唐縣改設行唐郡。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行唐郡遷郡治犢乾城後,被稱為故郡。
明朝(1368年—1644年),故郡復稱行唐。
2015年—201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石家莊市文物研究所和行唐縣文保所聯合對故郡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
2015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故郡遺址發現鳥蓋瓠壺青銅器。
2016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故郡遺址發現戰國車馬坑。
2019年3月—12月,河北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石家莊市文物研究所、行唐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行唐故郡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遺址面積1025平米,出土青銅、陶、玉石、瓷器等文物130多件套。

遺址特點

  • 綜述
故郡遺址占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發掘8000平方米,發掘城壕1道、房址1處、陶窯5座、水井70眼、灰坑528座、墓葬77座、車馬殉牲坑8座,探出墓葬等重要遺蹟520多處。故郡遺址墓葬分布規律,成組分布,散而不亂,大型墓葬沿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軸線排列,積石墓狹深積石,壁龕內隨葬器物或殉羊頭、蹄,墓葬、車馬坑內有殉人,隨葬金盤絲耳環、大量綠松石及瑪瑙飾品、斧、鑿等青銅生產工具,大量殉牲馬牛羊頭蹄以及車馬裝飾。
故郡遺址考古發掘現場(2019年7月無人機拍攝)故郡遺址考古發掘現場(2019年7月無人機拍攝)
  • 墓葬
故郡遺址發掘東周時期墓葬37座,分布稀疏,未見密集分布的族葬墓地,但存在相對集中的墓組,發現有5組墓葬相對集中,各有3—5座墓葬及1—2座車馬坑及殉牲坑,土坑墓10座,其中東西向4座,方向在50—85度之間,隨葬陶罐、豆,銅帶鉤、環首刀、耳環等;南北向6座,方向0—20度,隨葬鬲、豆、罐、碗等實用陶器,位於墓主下肢部位;除M71(考古編號)為男女合葬,男左女右,頭腳相對,側身直肢葬式外,余為仰身直肢,葬具單棺或無葬具,南北向墓葬與東西向墓葬同時或稍早,積石墓27座,上部填土下部積石,積石中部置棺、槨,形制分棺槨四周砌石、頂部及四周砌石、底部及四周砌石及象徵性放置少量積石四類,一般開口長2.3—2.5米、寬1—1.5米,較大者如M2、M5、M53,開口長3米、寬2米以上,葬具為一棺一槨或單棺,葬式均仰身直肢;M53開口南北長5.07—5.34米、東西寬4.96—5.58米、殘深3.8—4.6米,卵石砌築五個槨室並以卵石覆頂,主室居中靠東,葬具一棺一槨,隨葬玉環、珮、瑪瑙頭飾、金盤絲耳環、青銅劍、鏃、戈、鐓、帶鉤、環首刀、貼金泡飾、磨石等器物40餘件(組),四角各有一側室,葬具單棺,各殉年輕女性1名,仰身直肢,隨葬角制工具、水晶項飾、綠松石串飾及陶豆等物,墓壁東南角積石上方設壁龕,卵石封口,龕內隨葬鼎、敦、壺、盤、匜等青銅禮器組合,墓東側3米處有長24米的車馬坑及寬1米的殉牲坑;部分墓葬設壁龕,龕內置青銅器、陶器或殉羊的頭、蹄。部分墓葬填土或棺上置豬、狗、羊殉牲,M2設腰坑內置青銅器。
故郡遺址考古發掘墓坑現場(2019年7月拍攝)故郡遺址考古發掘墓坑現場(2019年7月拍攝)
  • 車馬坑
故郡遺址內的戰國車馬坑,形制規格較高、保存較為完好,五車十六馬的配置,馬匹的頭部裝飾有雕刻成葵花(狀)裝的骨(泡),馬鼻部位均扣著貼有金箔的銅泡,貝類通過皮條貫穿馬的身體,紅色的車漆;一號車馬坑內一車三馬,獨輈車車輪置於車輪槽內,馬頭絡轡編串石貝,口部骨鑣、銅銜,頸部銅珠串飾,車有殉犬;二號、三號車馬坑形制相同,墓葬、車馬坑、殉牲坑自西向東次第排列,二號車馬坑東西長20.85米、寬4.1米,東西縱列擺放1輛小車和4輛駟馬獨輈車,小車置於坑最東端,4輛駟馬獨輈車,16匹馬殺死後擺放在車輛系駕位置,車輪卸下扣置於車輿上或放置在車輿下,自輻條間擠出的部分車輿可知各車車輿裝飾情況,一號、二號車輿以紅黑兩色漆繪裝飾,三、四號車車輿則貼飾金箔,五號車車輿出露金箔和紅黑白三色漆繪,一號至四號車分別以銅構件,骨泡、骨貝構件;海貝、包金銅泡及銅構件,海貝、骨貝及銅構件編串的鞁具和挽具進行裝飾,四號車有多層皮條編串的轡頭裝飾,每輛駟馬車平行於車輈位置發現數條彩繪皮質靷;四—七號車馬坑布局相似,墓葬最西,中間為車坑,東側為殉牲坑,車坑與殉牲坑共用生土梁,車坑內有一車,殉牲坑上層殉牛羊頭蹄,下層殉牛馬頭蹄,頭部用骨貝編串絡轡,有銅銜、銅鑣或骨鑣,生土梁中部留槽,槽內充填卵石。
車馬坑一角車馬坑一角
  • 殉牲坑
故郡遺址內的殉牲坑內共存有馬、牛、羊三種動物的遺骨,其中,羊320隻左右,牛36匹、馬29匹。
  • 水井
水井位於故郡遺址東部,分布密集,分圓形無井圈和帶陶井圈、長方形帶木井圈和陶井圈多類。
  • 灰坑
灰坑有圓形、長條形及不規則形多種,直壁或斜壁,多數較淺,少數深度5米以上,部分灰坑瘞埋人骨。

文物遺存

  • 綜述
鳥蓋瓠壺青銅器鳥蓋瓠壺青銅器
在這些遺蹟中,出土銅、金、玉、瑪瑙、陶、石等類器物,器型有銅鼎、瓠壺、壺、、豆、、盆、舟、勺、、劍、戈、,帶鉤,環首刀,當盧,金盤絲耳環、金箔片,綠松石串飾,瑪瑙觿、環、珮,水晶珠,陶鬲、豆、罐、碗,磨石等各類文物1800餘件(組),其中有鳥蓋瓠壺青銅器、虎形包金銅飾牌、金盤絲大耳環、水井等;青銅器紋飾有夔龍紋蟠螭紋蟠虺紋獸面紋雲雷紋、綯索紋、乳釘紋菱格紋蟬紋、蕉紋、紅銅鑄嵌的龍形紋、雲紋,線刻人物、動物形象等,器足、鈕、耳部多裝飾有獸頭、鳥首等動物形象,少數器物鑲嵌綠松石、鎏金;陶器有少量的骨簪、蚌刀、蚌鐮、銅削刀、帶鉤、布幣刀幣等,以泥質灰陶為主,少量夾砂灰陶、褐陶,紋飾以繩紋為主,有粗、中、細之分,還有少量弦紋、暗紋、附加堆紋等,器形有罐、豆、碗、盆、釜、鬲、瓮、水槽及大型筒、板瓦和半瓦當等建築材料。
  • 鳥蓋瓠壺青銅器
鳥蓋瓠壺青銅器為一級文物,造型是一種動物與一種植物,即鳥和葫蘆的合體,鳥爪抓蛇,喙可開合,整隻壺的輪廓像一隻報曉的雄雞,是古時有特定身份的人才使用的禮器,鳥蓋瓠壺做工精良、生動形象,帶有典型的北方族群的造型風格。

研究價值

故郡遺址屬於鮮虞、早期中山國等北方族群的貴族墓地、居址以及東周時代古城,延續時間長、層位明確、內涵豐富,為研究北方族群華夏化進程、早期中山國貴族墓葬制度提供了實證,填補了同期冀中地區、早期中山國考古研究的空白,為研究戎狄等北方族群的華夏化進程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故郡遺址的戰國車馬坑是先秦車馬殉牲制度的珍稀標本,為復原先秦時期車馬系駕方式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在車馬坑前單獨辟出以槽通連的殉牲坑,坑內分層埋放大量牛、羊、馬頭蹄,形制獨特,為研究先秦時期的喪葬祭祀用牲乃至賵賻助喪制度提供了詳實資料。虎形包金銅飾牌、金盤絲大耳環等民族特徵明顯的文物,成為北方與華夏兩種族群之間融合的珍貴實物例證。故郡遺址水井的發現,為考察早期中山國的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重要線索。
考古人員對車輿進行發掘保護考古人員對車輿進行發掘保護

保護措施

2017年,故郡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重點考古發掘項目、被河北省文物局列為重大考古發掘項目。
考古人員對文物進行保護髮掘(2019年拍攝)考古人員對文物進行保護髮掘(2019年拍攝)
2018年2月14日,故郡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正定府志》《行唐縣誌》記載:行唐原名“南行唐”,是“唐(堯)南行”的倒裝句,源於聖人的傳說,意為唐堯從北邊領地“唐”出發詣平陽即位,南行途經此地,北魏去“南”字為行唐,此後延傳,成為行唐縣名。南行唐初為邑,只是居民聚居之處,周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始建城。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故郡遺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村北,南距行唐縣城10千米,地處太行山東麓唐河與滹沱河之間的山前地帶,東靠大沙河。
故郡遺址
  • 交通
石家莊市——石家莊繞城高速——京昆高速——許由大道——S232——里故郡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