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紀聞

靖康紀聞

紀聞者,紀靖康元年中事也。春正月五日,金人擁兵犯京城。二月十二日,退師。秋九月,陷太原。冬十月,陷真定,繼陷滑州等郡縣。十一月二十五日,擁兵再犯京城。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陷京師。明年,春正月十日,邀皇帝出郊。二月六日,廢帝。九日,邀太上皇帝、皇后、太子、諸王、公主、嬪妃等郊外。三月七日,改偽楚,立張邦昌,僭號夏。四月一日,退師,擁二帝北去。四日,邦昌偽赦。九日,冊命元祐皇太后。十一日,元祐皇太后垂簾聽政,邦昌復避位,收偽赦。五月一日,皇弟康王即位於南京,改元建炎,大赦天下。孤臣特起自春徂夏,適在京師,初迫桂王,嘗為西樞門下客,頗得其事。繼游函關,與同舍郎講問尤詳。悉痛二帝之播遷,憫王室之顛覆,咎大臣之誤國,傷金戎之強盛。事有不可概舉者,大懼天下後世或失其傳,無以激忠臣義士之心,無以正亂臣賊子之罪,無以知吾君仁聖憂勤而罹此不辜之實,因列日以書之。起元年十一月,至明年五月一日,目擊而親聞者,罔敢違誤。其間褒貶,允協公議,非敢徇私臆說也。盟於天,質於地,告於祖宗之靈,斯言無愧。如其青史,請俟來哲

基本介紹

  • 書名:靖康紀聞
  • 作者:丁特起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簡要介紹,書籍目錄,作者情況,四庫提要,作者自序,原文,譯文,注釋,後人評論,

簡要介紹

紀聞
紀聞紀聞
宋人筆記,北宋人丁特起撰,分上下卷、拾遺,前有作者自序,記載了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的事件特別是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的事件。靖康之難期間,金軍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後北撤,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從此滅亡。

書籍目錄

武器
武器武器
序 卷上 卷下 拾遺

作者情況

泣血
泣血泣血
丁特起,北宋末太學生,合肥人,金軍攻開封時,丁在城中,數度上書乞早決用兵議和之計,後以親身經歷寫成《孤臣泣血錄》。《孤臣泣血錄》又名《靖康紀聞》,是現存記錄“靖康之變”事跡的第一手筆記資料。《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丁特起紹興八年(1138)由貴州文學為鼎州龍陽縣尉,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後事不詳。

四庫提要

靖康
靖康靖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二、史部八說:《孤臣泣血錄》·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舊本題宋太學丁特起撰。所紀自欽宗靖康元年十一月五日起,至高宗建炎元年五月一日即位止。載汴京失守,二帝播遷之事。徐夢莘《北盟會編》頗采之。 《文獻通考》載其書三卷,又《補遺》一卷。此本僅存一卷。然首尾完具,年月聯貫,不似有所闕佚者,殆後人所合併耶。然其中稱范瓊為高義,而於瓊殺吳革一事亦無貶詞,頗乖公論。特起不知何許人。又直書“太學生丁特起上書”者三,皆不似自述之語。前載特起《自序》,粗鄙少文。其敘事亦多俚語。豈當時好事者所為,以特起上書有名,故以托之歟。此本為明吳思所刊。前有《思序》,而附載《汪旦複評語》。語皆凡鄙,仍多舛誤。如“吳革起兵謀反正”句,實以當時偽楚僭號,故以“反正”為文。乃誤讀“正”字屬下句,謂以謀反書革,乃特起之微詞。則其謬不足與辯矣。

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靖康之恥
《靖康紀聞拾遺》·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不著撰人名氏。案:《文獻通考》載《靖康拾遺錄》一卷,何烈撰。又名《靖康小史》,又名《草史》,疑即是書也。考《東都事略》,載靖康元年閏十一月癸巳,迎土牛以借春,不言其故。是書則謂去年十二月冬至,術者以為大忌,因於是月借春。此類頗足以考故事。又《東都事略》載王雲以靖康元年二月使金,十月重使金。而是書則謂九月再遣雲使金。亦可以考異。惟是書大旨,在責宋不於太原未下之前,早割三鎮與金,致有青城之禍。考《宋史》載靖康元年十月,金人遣楊天吉、王汭來,欲割三鎮,朝廷以三鎮稅數遣王雲與汭行。則是下太原之後,金何嘗不仍以割三鎮要和,宋又何嘗不以三鎮稅數與之。然終無解於汾、澤之攻陷。則此書割地請和之說,仍誤國之餘唾矣。

作者自序

原文

武器
武器武器
紀聞者,紀靖康元年中事也。春正月五日,金人擁兵犯京城。二月十二日,退師。秋九月,陷太原。冬十月,陷真定,繼陷滑州等郡縣。十一月二十五日,擁兵再犯京城。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陷京師。明年,春正月十日,邀皇帝出郊。二月六日,廢帝。九日,邀太上皇帝、皇后、太子、諸王、公主、嬪妃等郊外。三月七日,改偽楚,立張邦昌,僭號夏。四月一日,退師,擁二帝北去。四日,邦昌偽赦。九日,冊命元祐皇太后。十一日,元祐皇太后垂簾聽政,邦昌復避位,收偽赦。五月一日,皇弟康王即位於南京,改元建炎,大赦天下。孤臣特起自春徂夏,適在京師,初迫桂王,嘗為西樞門下客,頗得其事。繼游函關,與同舍郎講問尤詳。悉痛二帝之播遷,憫王室之顛覆,咎大臣之誤國,傷金戎之強盛。事有不可概舉者,大懼天下後世或失其傳,無以激忠臣義士之心,無以正亂臣賊子之罪,無以知吾君仁聖憂勤而罹此不辜之實,因列日以書之。起元年十一月,至明年五月一日,目擊而親聞者,罔敢違誤。其間褒貶,允協公議,非敢徇私臆說也。盟於天,質於地,告於祖宗之靈,斯言無愧。如其青史,請俟來哲。 宋孤臣丁特起泣血謹書。

譯文

《靖康紀聞》,記錄的是靖康年間發生的罹難。靖康元年(1126年)一月五日,金國軍隊進犯京城,二月十二日,他們從京城外圍撤走了。九月,金國軍隊攻陷太原,十月奪取真定,接著滑州等郡縣又落入敵手。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國軍隊再次進犯京城,閏十一月二十五日,京城陷落。次年一月十日,金軍首領要挾邀大宋皇帝前往郊外的金軍營地,二月六日,宣布廢黜趙桓的帝位;二月九日,又要挾太上皇、皇后、太子、諸王、公主、嬪妃等前往郊外營地(囚禁起來)。三月七日,金軍將扶持的新政權改稱偽“楚”,擁立張邦昌為皇帝,國號為偽“夏”。四月一日,金軍開始退兵,並將大宋的兩位皇帝挾往北方。四月四日,偽皇帝張邦昌發布敕書,九日,又冊封原宋哲宗趙煦廢妻為“元祐皇(太)後” 。四月十一日,元祐皇(太)後開始垂簾聽政,張邦昌則迴避皇帝之位,收回已經發布的偽敕。五月一日,康王趙構在南京宣布繼承皇帝之位,改年號為建炎,大赦天下。
靖康
靖康靖康
這年春夏,我恰好身在京城,起初我在桂王身邊當差,後來在樞密院做些雜事,對那一段動亂頗為知曉。後來我又遊歷函關,與一位住在同一客舍的先生,深入討論了關於靖康罹難的前後事情。我們二人都對大宋兩位皇帝被抓往北方感到痛心疾首,對他們的倒台感到痛惜。我們把發生這一切的原因歸咎為大臣誤國,同時也對金軍的強盛感到哀傷。 儘管我不能把靖康罹難的所有事件都記錄得很完全,但是我擔心後人不了解這一段歷史,亂臣賊子得不到治罪,也擔心他們不了解我們憂國憂民、勤於政事的君主,並因此而怪罪他們,於是我便按日期順序把那一段歷史記錄下來。《靖康紀聞》起自靖康元年十一月,止於次年五月一日。 作為靖康之亂的親歷者,我不敢將不實之辭記錄在《靖康紀聞》之中。至於褒貶,世人自有公正的議論,我不敢出於私心妄自評說。向天地和祖宗發誓,我對自己所說的話是問心無愧的。至於青史,還是請後世賢明之士來書寫吧。 宋孤臣丁特起泣血謹書

注釋

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靖康之恥
1. 原文為“靖康元年”。靖康,是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桓(宋欽宗)的年號。 2. 京城,指汴梁,今河南開封。 3. 宋欽宗趙桓。 4. 宋徽宗趙佶,為趙桓之父。 5. 元祐皇后,指宋哲宗趙煦的廢后孟氏。趙煦死後,其弟趙佶即位,趙佶將孟氏迎回宮中頤養,不久孟氏又被趕出皇宮。但孟氏卻因禍得福,在靖康之亂中躲過了被掠往北國的命運。 6. 趙構,康王,宋欽宗趙桓之弟,即後來的(南)宋高宗。 7. 今河南商丘

後人評論

研究
研究研究
《靖康紀聞》那一類史料,所記當日宋君臣向強敵乞哀時誠惶誠恐的神情,宛轉悲鳴的口氣,真有些使讀者讀不下去。他們只求金人允許他們小朝廷殘喘苟延。允許他們身家性命富貴利祿之保全。稱侄可以,稱臣也可以,歲獻貢可以,下殿受書也可以,甚至表演什麼意想不到的卑躬屈節的醜態都可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