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手

攔手

攔手是中國傳統拳術之一。相傳清初有河南鄭姓拳師在天津始傳此拳,至今約有300年的歷史。攔手拳套有操拳、攔手拳、翻拳、炮拳,每套內的單式動作都要反覆單練,使速度、勁力、行氣自然精熟。拳趟、拳式練熟後,接練打樁,操練臂、胸、肋、背、肩、臀、腿等,使各部位加大發力並能經得起對方擊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攔手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的項目。攔手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攔手
  • 形成發展:由攔路拳、練手拳兩種武功結合
  • 內容特點:操、攔、翻、炮
  • 名家大師:王鳳柱
形成發展,內容特點,名家大師,

形成發展

攔手是由攔路拳、練手拳兩種武功結合而成,攔手拳的器械套路有六合大槍、攔門槍、一字槍、四平槍、五虎斷門槍、六合單刀、拔步刀、萬勝雙刀、 盤龍棍、 春秋大刀、六步劍、龍鳳雙劍等。除套路形式外,還有氣功練法:一是養氣法,對慢性病患者有療效; 二是童子功,有 21個姿勢,吸與呼都帶聲音,以壯內臟;三是丹功,呼吸時口要張開,想像如一個鐵球向外噴出,練久了,呼氣的力量很大。在練拳術、內功、打樁的基礎上,可作兩人實打,各自使用各種攻防方法。實打時,講究內外合一,以攻為主,上下密切配合,步法要快,要活,要穩。攔手手法講究 8個字:柔、纏、崩、掛、斬、攔、截、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攔手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的項目。
攔手攔手
攔手相傳發源於中國關東朝陽一帶(一說發源於四川峨眉山),由於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現有的口傳是,清朝初年,明末將領鄭海寧隱姓埋名於關東地區,後雲遊至天津大直沽,看見天妃宮附近有一群人在打把勢、練石鎖,一個叫李志和的青年因為力大無比,人送外號“李金剛”。鄭海寧觀察幾日,發現他們所練的雖是一些粗笨功夫,但這些年輕人卻都是可塑之材。鄭海寧有心傳授,便留了下來,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兩年後的一日,鄭海寧對徒弟們說:“清朝官吏已經尋我至此,我今晚將要離開。志和等人已得我親傳,以後每日勤加研習,必成大器。這套武功本來沒有名字,是我奪那些貪官污吏不義之財時所創的武功,你們就叫它‘攔路拳’吧。”眾人拜別恩師,繼續在大直沽一帶練習拳術。一日,河南登封少林寺同梁師傅的徒弟鄭天興路過此地,見到這群青年人所練的內氣功、童子功功夫精妙。他觀察了幾日,卻始終不見他們的師傅,細問之下,才知箇中原委。正所謂“人不親藝親”,鄭天興決定留下來將自己的少林功夫傳給他們。鄭天興所授的這套武功名曰“練手拳”。
就這樣又過了三年,
以李志和為首的這群年輕人已習得單雙刀、十大架等武功,功力日漸純熟。1650年,李志和等人將“攔路拳”、“練手拳”的精妙之處融會貫通,又把自己多年習練的經驗結合到一起,創造出了“攔手”武術。天津得其傳授者有封三伯、李四金剛等人,後有王海山先生設帳於天津河東傳授張螯、李兆興、王春和等先生,當時是名震燕趙,聲名遐爾。前清同治年間,陳聯芳王春和先生之真傳,曾腳跌津門桿子王,掌劈神槍王文慶,成為當時之美談。後陳聯芳先生傳技於傅采軒,傅采軒先生一八九三年生於天津河東,幼年嗜武,曾隨一些拳師學習少林等北派拳術,及長成身材魁梧,一表人才,其父當初為他聘陳聯芳先生為師,傅見其身材瘦小、貌不驚人,心中不服。陳知其意遂與交手,雙方接觸,傅即跌出很遠,再試再跌,至此傅采軒方知陳師身懷絕技,非尋常武師可比。從此虛心學習、刻苦鍛鍊、內外兼修,凡攔手門拳、械、內功無一不精。傅師平日身著長衫,寫得一手好字,文採過人,與人交手,靜如處子動如雷霆,他常說:“高手相逢猶如兩隻碗相碰,快如閃電一瞬之間,不是此破,即是那碎,並無你來我往幾下可言。”此即俗語所說“哼哈之間,勝負立判。”傅先生民國時期在上海定居,在上海傳有蔡祖榮周元龍、何炳泉、秦仲寶、葉小龍、夏雄山、朱銘鑫等第七代傳人。其中何炳泉曾任上海市體育宮散打隊總教練,周元龍曾為上海市武術館教練。滬上第八代傳人都未正式授徙,唯秦種寶第子徐國鳴在美國設攔手門分會,傳第九代弟子多人。
攔手攔手
時至今日,“攔手”武術已經發展成為由攔手拳、攔手翻拳、攔手操拳、攔手五花炮拳等四套母拳組成的集實戰功能、養生功能於一體的風格獨特的津門特色武術門類。

內容特點

攔手門有拳路四套:
操、攔、翻、炮,另有器械十三套:六合大槍、攔門槍、一字槍、四平槍、斷門槍、六合單刀、拔步刀、萬勝雙刀、盤龍棍、春秋大刀、六步劍、拔金盞、龍鳳雙劍,還有幾套養生氣功和硬氣功,名為:養氣功、大氣功、氣功、鐵襠功和放鬆功。攔手門的散手有三百多個單招,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有選擇地專練幾手乃至幾十手,形成自己的小組合。攔手門的手法有:一柔、二纏、三崩、四掛、五按、六搖、七斬、八攔、九截、十抱十種方法。腿法有:偏、截、彈、蹬、掃、撩、抱、椿。打法是:一刁、二滑、三毒、四疾、五實,講究速度,以快制勝,力量猛,力實降力虛。“空發勁”打人,素有“貓竄、狗閃、虎撲、鷹翻”之稱。攔手門拳法招招見功夫,不僅華麗,而且更講實戰效果。此拳法由於受時代和環境的限制,故傳授範圍不廣。滬上攔手門拳械有操拳、攔手、翻拳、炮拳、攔門槍、攔門劍、撥步刀等,對練有桃花扇(逃滑散),一般都以操拳為入門之功,必將操拳練到純熟之後方可練習其他拳術。相傳操拳為攔手門四大名師彙編而成,所以又叫“四大名操”,此拳流傳最廣。
攔手攔手
攔手門拳動作氣魄雄厚,發勁狂脆,步法穩固,上松下沉,其勁看似雖剛,但非柔莫能達,固攔手門拳有柔、纏、崩、掛、斬、截、攔,其中橫、豎、短、沾手法波折奧妙,腿法有七叉、八翻、十三腿之說。攔手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1、攻防合一。每逢交手,攔手門的招架來拳已常使對方傾跌或臂不能舉或震傷內臟。
2、外示安逸而內實精神,出手瞬間如手槍一觸即發,能在各種不利的角度,發出各種長、短、橫、直之勁,其勁突法性強,變化莫測,不可輕試。
3、疾迅。出手如飄風迅雷,常使對方敗後尚不知手跡。
4、橫。練武之人都知直來橫破,故各門派都有橫拳橫勁訓練套路等,而攔手門首重橫勁,重點突出訓練橫勁
5、簡。外形動作簡樸無華而內寓意深刻,式式相連,緊密無間,應變無窮。
6、勁。攔手門除直勁外尤多橫勁。如斬勁、貼勁、盪勁、崩勁、插勁、抖勁、蹭勁、彈震勁等,而一招之中常含沉、脆、粘、松、裹、擰、撐七種複合勁。
攔手攔手
7、走近而不走遠。傅采軒尤其善走敵兩側以一隻手管住敵兩隻手,順勢走近,發人快疾乾脆。
傅采軒《攔手門四大名操拳論》
四大名操拳,系由攔手門中四大名俠英武佼佼者,會合經驗,交流身手,各擅其長合編而來者也,故其名曰:“四大名操拳”,蓋以四大名士操手而起也。拳中奧妙與他派拳術迥乎不同,其中橫、豎、短、沾、粘手法波折奧巧,勁力純青,剛柔相濟,應變無窮,身手運用驚人,怠非他拳所可比擬、並駕齊驅者。一經鍛鍊、勁力倍增,撐筋拔骨,運用如飛,在少林拳派中首屈一指。對於運用手法之奧妙,唯須派中名師親授指傳方得其中之三昧,非即將拳練純,亦不能得到運用之法也。俗云:“文不加鞭,武不善作”,提筆著作無非提醒拳者之遺忘,非將武林叢書讀熟即能照法而行,殊屬可笑。武術者變化無窮也,第一講勁力,第二講步法進退自如,第三講側身伸縮,第四講剎那間之機警(正確的反應),練者雖會手眼身法步五合者,然得其奧秘、明其真理者,殆幾無人焉。故致歐西拳擊,駕乎我國之上,且近代青年多有學拳擊,對於中國歷代有價值之武術異常藐視,越足引人悲憤。希我武界同人如有心得,盡乎貢獻於好練者,將來流傳後世不致泯滅,且勿為己見往往耀己之長,眩彼之短,致失武界和睦厚望焉。
傅采軒《操拳譜》1955年起式含胸疊肚、拔頂斗乳、五指(趾)抓地、握拳垂肩;開門式,上步分式,怒目左視如監敵。掛打猛力擊,搗打通臂力,遮打手護上角,搗手閃電似流星,馬打敵難逃。十字腿三盤皈一鬼神驚。左馬打,右馬打,貼手上搏泰山壓頂,撕掌猶如穿雲箭,格踹上下奔騰,下盤轟腿,迎風穿袖順手推,抱拳提喘(踹)把人追,左分右堵,黑虎掏心三搗打,敗中取勝用掃錘。野狼刨沙無情腿,扁擔手霹靂一聲,豹子手嚇倒敵人。右插手撕繩捆人,抽手即是衝天炮,偷步掃錘敵難防。反身引手提防後人,白鶴亮翅兩肋生風,落步掌緊跟腦後摘巾,提踹跳步,野猴摘心。抽屜手上下飛騰,退步掌、退步拳,萬人難進。走、蹭、亮、起、落、鑽、伏、抖手攀、燕子抄水、反身蹦踹、落步掌,提踹抱拳把人追,分堵原是純青力,三搗三晃,左右摔法,鐮腿、進步掌,小鬼擰螺鑽,上步搖手,臥步轟腿人難逃,反身蹦踹上步出水,落步穿喉,勒馬收式,返本還原,氣不上涌,面不改色,方見爐火純青功。

名家大師

王鳳柱是攔手門第八代傳人,其師劉萬福是1953年上海擂台賽重量級冠軍。王鳳柱從小在天津武術隊,從師於劉萬福,由於他練功刻苦,深得師傅的賞識,並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在天津各大小比賽中均名列前茅。王鳳柱不僅精修攔手門,同時也研學其它門派,如通背、形意八卦等,還拜李文珍為師,學習劍法。特別是他的鐵臂功鐵襠功,知者無不咋舌稱道,嘆為觀止。
有一次,他的徒弟《三國演義》中趙子龍的扮演者凡回家探親時與師傅一起喝酒,席間提起鐵襠功,楊凡帶來的幾個演藝界朋友執意邀請王師傅表演。雙腿一叉站於院中,任來者拳打腳踢,絲毫不動,在場的人無不信服。還有一次,他和幾個徒弟在一起練功,還有一位是通遼電視大學的體育教師,此人身材高大魁梧,原來任內蒙古武警部隊散打教練,也擅長拳擊。這位教師說,咱們在一起練過這么長時間了,也沒見過你的鐵襠功,今天讓我見識見識行不行?王師傅說,也罷,我也好久沒練了,今天就讓你試試。於是雙腿站定,說聲來吧。這位散打教練也不客氣,對準王師傅的襠部一陣猛踢。王師傅面不改色,臉上毫無痛苦之狀。這位教師很佩服,連聲說:“好功夫,好功夫。”提起王師傅的鐵臂,知之者較多,只要王師傅稍許加力,則與之磕臂者必疼痛難忍,仿佛撞到了鐵棒之上。王為人豪爽、謙虛,從不保留技藝。
傅采軒1893年生於天津河東,幼年嗜武,曾在陳聯芳師傅門下苦練十年,將攔手門的氣功、外功、拳術、兵器全練精,兩條腿上綁的30斤鐵砂也日夜不離身。他的武功日臻上乘,與人交手,靜如處子而動若雷霆。他認為:“高手相逢就如兩隻碗相碰,快如閃電只一瞬之間,不是此破,就是彼碎,並無你來我往數下可言。”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哼哈之間,勝負立判。”傅采軒出師以後,定居上海。他平時身穿長衫,非但有過人武功,且寫得一手好字,文採過人,顯得儒雅文靜。上海灘除了唐豪、顧留馨幾個好友知道他的底細之外,少有人知其是武林高手。1956年病逝於上海,享年63歲。有著作《攔手門四大名操拳論》、《操拳譜》等存世。他的學生很多,如今遍布四方,將攔手門功夫繼承傳播。特別是他的再傳弟子徐谷鳴到了美國,使這門中國武功絕技得以在海外發揚光大。
攔手攔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