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條件作用說

操作條件作用說

操作條件作用說是美國心理學家B.F.斯金納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斯金納是一個新行為主義者,他宣稱自己的學習理論是一種純描述性的行為主義,在性質上是非理論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操作條件作用說
  • 外文名:Operating conditions effect
  • 領域:行為學
  • 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B.F.斯金納
主要觀點,實驗操作,行為分類,規律,套用,

主要觀點

他認為一切行為都是由反射構成的。他從操作主義的立場出發,把反射定義為刺激與反應間的一種可以觀察到的相互關係。他說,心理實驗者的任務就是給予已知的刺激,觀察學習者的反應,從而探究學習規律。他不滿意E.L.桑代克的滿足論和C.L.赫爾的內驅力說,堅持只研究刺激和反應的關係,而不參與建立介於刺激和反應之間的生理或生理環節的任何假心理學。

實驗操作

他的操作條件作用理論,是由觀察動物在他發明的實驗裝置(斯金納箱,見圖)中的操作行為而提出的。他設計的一種實驗裝置是在箱內裝一個小槓桿,小槓桿與傳送食物的機械裝置相連線,槓桿一被壓動,一粒食物丸就滾進食盤中。把飢餓了的白鼠放到箱中,白鼠自由活動,當它偶然間踏上槓桿時,就有一粒食物丸滾入食盤,白鼠便吃到食物。它一旦再按壓槓桿,就又吃到食物,經若干次的強化,這種條件反應就形成了。
操作條件作用說

行為分類

斯金納認為,行為可分兩類:應答性(respondent)行為和操作性 (operant)行為。前者是由已知刺激所引起的反應;後者則沒有可覺察的刺激,而是由有機體本身發出的自發的反應,亦稱自發性行為。他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種類型:刺激型條件反射和反應型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屬於刺激型條件反射,因為在這一實驗中,刺激在前,反應在後,強化物同刺激相結合。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屬於反應型條件反射,因為這時反應發生在刺激之前,強化物同反應相結合。所謂操作性行為就是那種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行為是自然現象,是獲得刺激的手段和工具,所以這種條件作用又稱工具性(instrumental)條件作用。雖然斯金納承認有兩種行為和學習,但他更強調操作行為。他把大多數人的行為,甚至幾乎所有人類的條件作用或學習都看作是操作。他認為操作行為更能代表實際生活中人的學習情境,因此,他認為行為科學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去研究操作行為的條件作用和消退作用。

規律

斯金納用其所設計的實驗裝置研究了老鼠、鴿子和人的行為,總結出了習得反應、條件強化、泛化作用與消退作用等學習規律。他把學習的公式概括為: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緊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么其強度就增加。所增加的不是某一特定的反應,而是使反應發生的機率增強了。他認為,使條件作用的速率增加,練習固然重要,但關鍵的變數卻是強化。練習本身並不提高速率,只能為進一步強化提供機會。他指出,行為之所以發生變化是由於強化作用,因而直接控制強化物就是控制行為。在斯金納看來,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為,有效的教學和訓練的關鍵就是分析強化的效果以及設計精密的操縱過程的技術,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強化。

套用

斯金納把他的理論和具體研究廣泛地運用於教學機器和程式教學中去,在教學上有較大的影響。但斯金納把意識排除在科學之外,把意識和行為等同起來,否認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不承認人類學習具有特別屬性,把人的學習同動物的學習等同看待,把從動物實驗所得到的規律簡單地用來解決人的學習問題,因而受到了許多人的批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