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泥板注射模具設計及製造

擋泥板注射模具設計及製造

擋泥板就是安裝在車輪外框架後面的板式結構,通常為優質橡膠材質製造,也有採用工程塑膠。擋泥板通常安裝在腳踏車或機動車車軲轆後面的一個金屬擋板,牛皮擋板,塑膠擋板,橡膠擋板。下面內容將講述的是,以擋泥板注射模具為例,通過對擋泥板注射模具進行工藝分析、模具設計、加工工藝、配模工藝、模具組裝,來介紹擋泥板注射模具的設計及製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擋泥板注射模具設計及製造
  • 材料:ABS
  • 顏色:灰色
  • :350mm
工藝分析,模具設計,加工工藝,配模工藝,模具組裝,

工藝分析

該塑件如圖1所示,材料為ABS,顏色為灰色,每件重202g,長350mm,寬90mm,最大壁厚為 4.5mm,最小壁厚為1.5mm。
成型後要求表面平整光潔,無影響外觀的縮印、熔接痕、銀絲、分色、缺料、飛邊、裂紋和變形等工藝缺陷。擋泥板輪廓與輪胎在周向保證良好均勻間隙。塑件連線處適當加厚,以保證其裝配牢固而可靠,但不得有任何干涉現象。
零件的尺寸精度按GB/T14486-MT5級執行,塑件內表面粗糙度為Ra1.6μm,塑件外表面粗糙度為Ra0.8μm。為了便於從注射模內取出塑件和保證塑件表面不被拉傷,將脫模斜度設為1.5°。在塑件的連線處採用適當的圓角過渡,避免塑件產生應力集中和裂紋。為了不影響外觀,決定採用潛伏澆口進料。
注射成型工藝條件為:收縮率為0.5%。射嘴溫度為:一段為200~220℃,二段為220~235℃,三段為205~220℃,四段為190~215℃,五段為180~195℃,注射壓力為40~55Mpa,注射時間為3~8s,保壓時間3s,冷卻時間15~20s,成型周期19~31s。

模具設計

1、分型面的選擇及排氣槽設計
考慮到動、定模芯的機加工工藝性與潛伏澆口、澆注系統位置的合理布置,設定如圖2所示分型面,這樣既不會影響塑件的尺寸精度及外觀,避免產生飛邊,同時又能使塑膠完好地成型,有利於脫模,且使塑件完全留在動模,便於頂出塑件。
圖2 擋泥板分模圖2 擋泥板分模
排氣槽設定的位置選在分流道末端及熔融塑膠體的熔合線處,排氣槽深度≤0.05mm,寬度為10mm,以防溢流,同時塑件還可通過分型面與動模芯和頂桿、定模芯的配合間隙進行排氣,以確保整個塑件良好地排氣。
2、澆注系統的設計
該模具採用 1 模 1 腔結構,塑件外表面不允許開設澆 口,以免影響其外觀。又考慮到取料時,在塑件與澆注系統 連線處能自動剪斷,因此決定在背部外圍曲面上採用具有直 流道與分流道的潛伏澆口澆注系統。
通過運用MoldFlow軟體進行流動分析,得出如圖3所示的最佳潛伏澆口數量與位置,合理的流道系統形狀和排布位置,並對型腔尺寸、澆口尺寸和流道尺寸進行最佳化。在主流道和分流道末端設有冷料穴,以防澆口被熔融塑膠前鋒面上的冷料堵塞。為了使主流道凝料易於脫出主流道襯套,將主流道設計成錐度為3°的錐形,主流道襯套(圖3中19)小端直徑為6mm,其球面半徑為20mm,內表面 粗糙度為Ra0.4μm。為了易於頂出分流道中的凝料,決定採用改進梯形截面(其尺寸為:大端為13mm,深為8mm,根部圓角為 R5,斜度為 6°)。為了使潛伏澆口凝料易於脫出,將潛伏澆口設計成錐度為 15°的錐形,其中潛伏澆口小端直徑為1.5mm,以便於開模時將潛伏澆口自動拉斷。
圖3 擋泥板注射模圖3 擋泥板注射模
3、脫模機構設計
由於該塑件採用潛伏澆口進料,就使得模具中心與擋泥板
中心不重合,兩者之間相差15mm(如圖3 所示),這樣就只能採用斜澆口套進料,為了便於脫模,決定採用勾料桿(圖3中25) 進行反拉,使得澆注系統脫離澆口套。由於擋泥板高度落差較大,因此在設計導柱(圖3中5) 時一定要保證導柱先進導套(圖3中4)後,動模型芯(圖3中8、9和16)才進入定模芯。同時,擋泥板採用異形可止轉頂桿進行頂出。動模側塑件是靠頂桿(圖3中21) 和澆口桿(圖3中29)頂出。整個脫模機構採用彈簧頂出復位系統,以確保頂出平穩和可靠。
4、模溫調節系統設計
該模溫調節系統主要根據動、定模芯的結構特點以及模具元件的分布來布置水道。為了避免冷卻水道與相關的模具元件發生干涉,而又不影響其冷卻效果,決定採用如圖 3 所示的一進一出冷卻水道,其直徑為 10mm,同時在動、動模芯的每路水道上設有 2~4 個翻水孔。為了防止漏水,在動模套板上開設密封槽,採用密封圈 (圖 3 中 13) 進行密封。
5、模具結構及工作過程
該模具屬於兩板模,模具最大外形尺寸為550mm350mm×390mm,模架自製,選用WG-450t 注塑機。模具所有活動部分保證定位準確,動作平穩可靠,不得有歪斜和卡滯現象,固定零件不得有相對竄動。
模具工作過程為:動、定模合模,熔融塑膠經塑化、計量後注入模具密封型腔內,經保壓、冷卻後開模。開模時,進行如圖3所示的分型,定模芯(圖3中10) 與動模套板(圖3中28)、動模芯(圖3中11) 分開,同時定模型芯(圖3中14) 也慢慢脫離塑件,此時,定模側的流道凝料完全脫出,當到達設定開模行程420mm後,注塑機頂出油缸進,裝在復位桿(圖3中15)上的4個45mm模具彈簧開始工作,頂出機構在彈簧的帶動下將塑件從動模芯(圖3中11)中頂出,當運動到設定頂出行程80mm後,取出動、定模側的流道凝料和塑件。動、定模合模同時,注塑機頂出油缸退,頂出機構在注塑機頂桿的帶動下依靠彈簧將勾料桿(圖3中25)、頂桿(圖3中21)和澆口桿(圖3中29)等復位,一個注射周期也隨之完成。

加工工藝

定模芯的具體加工工藝為:備料(該材料為P20,預硬處理) →粗銑六面→磨基準→打孔攻絲→數控粗加工→數控精加工(定模芯周邊角落處採用精雕加工) →精銑基準對角→除毛刺→粗拋光→精拋光。吸收以往的教訓,在定模芯進行數控精加工前,應對工件進行去應力處理,以防止工件的變形與開裂。
動模芯的具體加工工藝為:備料(該材料為 P20,預硬處理) →粗銑六面→磨基準→打孔攻絲→數控粗加工→數控精加工→電火花加工→線切割加工→精銑基準對角→除毛刺→粗拋光→精拋光。
型芯的具體工藝為:備料(該材料為 P20,預硬處理)→粗車→磨基準和精車→精銑→ (配模)。其他零部件的加工 工藝按常規工藝進行即可。

配模工藝

在零部件裝配過程時,必須先檢查重點零部件的配合尺寸與形狀(特別是需不需要倒角,可能也有一些是圓角牛鼻刀具在加工時產生的圓角),以免在裝配時產生干涉。
型芯在裝配過程中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它在機械加工時,底部留有0.2mm餘量,以免發生其在裝配過程中達不到尺寸要求。而型芯裝配好後,必須測量出各個型芯的實際安裝尺寸,然後再進行線切割,加工其底部形狀,從而確保型芯裝配到位。
動模芯的裝配採用基準角對角上用斜面定位,而不採用直面定位,因為那樣不好測量模芯實際加工餘量需去除多少,而且進行二次加工時難以控制加工精度。因此將餘量完全留在楔緊塊前端的錐度段上,配模時不僅去除錐度段上的餘量方便,而且動、定模芯裝配也很到位,避免錯位的發生。動套板、定模芯裝配時留有0.5mm的間隙,以方便檢測動、定模芯是否完全裝配到位,同時有利於排氣。其他零部件的配模工藝按常規工藝進行即可。
這樣,整個模具的實際配模時間比以前大大縮短,只需要幾天的時間就可完全配好一副模具。

模具組裝

塑件尺寸精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模具的組裝技術要求,為了生產出優質的注塑件,必須對模具的組裝提出嚴格的要求,該模具的組裝技術要求如下。
1、 模具分型面與安裝平面或支承面之間的平行度偏差,在200mm長度以內不大於0.05mm。
2、模具安裝在注射機上時,其分型面應保持良好的閉合狀態。允許有不大於0.03mm的間隙 (排氣槽除外)。
3、成型鑲塊和澆口系統零件的分型面不允許低於模板分型面,其高出不得大於 0.1mm。
4、導柱和導套在裝配後,其軸線與模板平面的垂直度偏差,在200mm 內不大於 0.03mm。
5、模具的各活動零部件裝配後應靈活,在室溫狀態下用手施力時,各相互關聯的活動零部件不應產生卡滯現象。
6、頂桿允許高出成型表面不超過0.1mm,復位桿則應與定模的分型面接觸為準,允許低於分型面不超過 0.05mm。
7、 推桿在推桿固定板中應靈活轉動,允許其軸向竄動量不大於 0.05mm。
8、模具上開設的排氣槽應呈曲折狀引出,其深度在0.1mm~0.15mm,嚴禁將排氣槽從型腔直接引向操作者的一側。
9、流道轉接處應光滑連線,鑲拼處應密合,拔模斜度≥5°,表面粗糙度小於 Ra0.4μ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