撆

撆,異體字: ,拼音piē,注音ㄆ一ㄝ,簡體部首手部,部外筆畫11畫,總筆畫15畫,繁體部首手部,部外筆畫12畫,總筆畫16畫,五筆86UMIR,五筆98ITRJ,倉頡FKQ,鄭碼KVMM,四角98502,結構上下,統一碼6486,筆順丶ノ丨フ丨ノ丶ノ一ノ丶ノ一一丨。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撆piē(ㄆ一ㄝ)
1、同“撇”。
UNICODE
撆字UNICODE編碼U+6486,10進制: 25734,UTF-32: 00006486,UTF-8: E6 92 86。
撆字位於中日韓統一槓盼腿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撆【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2畫
康熙字典 撆
《唐韻》芳滅切《集韻》匹滅切,𠀤音潎。《說文》別也。一整設妹曰擊也。
又《唐韻》普蔑切《贈盼試集韻》《韻會》《正韻》匹蔑臘滲院催切,𠀤音瞥。讀若片入聲。小擊也。
又略也,引也,拂也。《蔡邕·篆勢》揚辨斷寒嫌波振撆。敬贈
又《集韻》或作蔽。《史記·荊軻傳》跪而弊席。格宙遙亦作撇。
又《正韻》必弊切,音閉。義同。
又《集韻》蒲結切,音蹩。讀若敝入聲。拭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