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危機

摩洛哥危機

20世紀初期,法、德兩國爭奪摩洛哥,所引起的戰爭危機。

摩洛哥北臨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爾扼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成為歐洲國家爭奪的要地。進入20世紀以來,法國迅速向摩洛哥擴張勢力,大舉進行經濟滲透,控制摩洛哥財政,並同西班牙劃分在摩洛哥的勢力範圍,與德國發生衝突,導致兩次國際危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摩洛哥危機
  • 外文名: Moroccan crises
  • 時期:20世紀初期
  • 背景:法、德兩國爭奪摩洛哥
內容,背景,影響,歷史意義,結果,法國,德國,

內容

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1906)
1904年4月英法簽訂協定(見三國協約),法國承諾不干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則承認摩洛哥是法國的勢力範圍。但這侵犯了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
1905年 2月,法國要求摩洛哥在法國監督下進行改革,企圖使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德國立即進行抗衡。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城市丹吉爾,宣稱德國要維護摩洛哥的獨立,外國在摩洛哥的地位絕對平等。接著德國宰相B.H.M.K.von 比洛向參加1880年《馬德里條約》的所有國家建議,把摩洛哥問題提交國際會議討論。
《馬德里條約》規定,所有外國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權利和其他權利均應一律平等。德國給法國的照會以戰爭相威脅,法國外長T.德爾卡塞採取強硬態度,並得到英國的支持。局勢頓形緊張。
6月6日,法國內閣會議發生激烈爭論,德爾卡塞被迫辭職,總理M.魯維埃兼任外長,同德國繼續談判。
7月8日達成協定,雙方同意召開《馬德里條約》參加國的國際會議討論摩洛哥問題,即1906年 1月召開的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由於英、俄支持法國,會議結束時簽訂了有利於法國的條約。承認摩洛哥獨立,但又承認法國和西班牙對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權。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
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後,法國加緊了對摩洛哥的控制。
1907年3月,法國占領東摩洛哥的烏季達;5月又在卡薩布蘭卡強行登入。
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君主和法國的人民起義。5月,法國乘機以保護僑民為由,占領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國向法國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屬非洲領土給德國作為補償。
7月1日,又藉口保護德國商人的生命財產,派遣炮艦“豹”號開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爾。史家稱這次戰爭危機為“豹的跳躍”。
德國的行動震驚了世界。英國認為德國軍艦停泊在阿加迪爾是對英國海上霸權的威脅。
7月21日,英財政大臣D.勞合·喬治發表了暗示英國不惜因摩洛哥問題與德國一戰的演說,並進行相應的海軍作戰動員。面對英國的強硬態度,同時又適值國內發生金融危機,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就較小規模的補償問題進行談判。
11月4日,法、德達成協定,德國承認摩洛哥受法國保護,法國則給予德國一部分法屬剛果領土作為補償。
1912年3月法、摩簽訂《非斯條約》使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背景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紛紛瓜分非洲。摩洛哥地處非洲西北部,北扼直布羅陀海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法德帝國主義因此對摩洛哥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1902年,法國與西班牙締結瓜分摩洛哥的秘密條約。同年,法、意簽訂條約,規定不妨礙各自在摩洛哥和利比亞的計畫。
1904年法、英兩國秘密交易:法國承認埃及完全屬於英國,英國則承認摩洛哥屬於法國。德國反對這筆交易,認為摩洛哥不應為法國所有。
摩洛哥危機摩洛哥危機
1904年5月,法國以控制摩洛哥重要港口的關稅、聘用法國軍事教官和開礦築路為條件,向摩洛哥提供巨額貸款,促使其實施“改革計畫”,與德國發生矛盾。
1905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時,聲稱摩洛哥蘇丹是“獨立君主”,外國在摩洛哥“地位絕對平等”,公開反對法國把摩洛哥變為其保護國。法、德關係緊張。
1906年在西班牙阿爾吉西拉斯舉行1880年《馬德里條約》參加國會議,由於英、俄支持法國,德國被迫讓步。會議宣稱摩洛哥獨立,同時又承認法、西對摩洛哥擁有警察權。隨後法國在摩洛哥的勢力日益擴大,引起當地人民的強烈抵抗。
1911年摩洛哥首都非斯居民起義。4月,法國藉口護僑和平定騷亂,出兵占領非斯。德國迅速作出反應,派遣炮艦“豹”號到阿加迪爾示威,準備奪取摩洛哥。戰爭一觸即發,英國不能容忍德國在直布羅陀附近建立海軍基地,11月14日,兩國簽訂條約,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但以獲得法屬剛果一部分(面積27.5萬平方公里)作為補償。危機雖告結束,但危機加強了英、法結盟,卻加劇了法、德的對抗。
1912年法國宣布摩洛哥為其被保護國。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又稱為阿加迪爾危機,在1911年發生,是一宗國際危機。該年的7月1日,德國派出豹號戰艦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宣示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國與德國之關係,早已因軍備競賽而變得甚為緊張。在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領導下,德國由1890年代開始大量製造無畏艦,而英國則視之為企圖挑戰她海上霸權的舉動。當英國發現德軍艦隻到達阿加迪爾後,誤以為德國想把該港轉為德軍在大西洋的軍港。結果,雙方關係更為緊張,而英國則根據英法協約而傾向支持法國。 德國之舉動,其實是為了向法國追討賠償。根據1906年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之決議,法國得到不少在摩國之利益。是以這次危機可被視為另一宗因殖民主義而起的紛爭。
摩洛哥危機摩洛哥危機
7月9日,法德兩國開始談判,最後在11月4日達成協定。德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地位,並把喀麥隆北部部分領土讓與法國(今查德南部);法國則把法屬赤道非洲轄下的法屬剛果中南部(今剛果共和國北部)及鄰近地區轉讓給德國,以作賠償。得到德國之同意後,法國於1912年3月30日把摩洛哥轉為她的被保護國,正式把它轉為殖民地。英國在危機時支持法國,強化了《英法協約》以及《三國協約》的緊密關係。由於她們對德國的擴張更為敏感,所以三國協約漸漸從殖民地協定變為軍事聯盟。其後,英國更與法國協定,讓英國海軍防衛英吉利海峽,法國則保衛地中海。此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危機之一。

影響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係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國家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藉機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藉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定,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
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歷史意義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出現,說明了自維也納和會以來的歐洲均勢時代已正式經壽終正寢,一個新的結盟時代降臨了。表面上,這種變化似乎也是走向一種平衡,而實際上國際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險的鋼絲,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墮入深淵。這也就使得1905到1913年的國際關係很有那么一點驚心動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機都種下猜疑和怨恨的種子,使的戰爭逾發可能。”
在北非爆發了兩個摩洛哥危機,每次都表現出德國統治者的大膽敢為,而謀劃不足的特點。德國每次都是旨在威脅和打擊法國,而得到英國和俄國支持的法國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兩次危機中儘管德國一再兵戎相向、殺機必露,第二次危機中德國海軍直接示威,然而這都被法國頂了回去,這在俾斯麥時代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英國表現出與德國不惜一戰的態度,這促使德國上下對英國的惱怒達到了極點。德皇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候所說的“大多數德國人都反對英國人。”在這時看來已經不是信口開河而是略顯保守了。而英國也不在把德國僅僅當成是假想敵,而是真正的敵人來認真對付。
1906年英國和法國之間的軍事人員已經開始研究對德作戰的合作可能。
發生在巴爾幹的兩次衝突,使本就緊張的局勢更為惡化,也使得早以躁動不安的巴爾幹火藥桶名副其實。
1908年奧匈帝國認為土耳其爆發的革命是一個機會,乘機吞併了波斯為亞和黑塞哥為那。這就引起了視這兩地為己土的塞爾維亞和塞爾維亞身後的俄國的強烈不滿。沙皇政府以戰爭相迫。但在這個問題上柏林和維也納表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德國向俄國遞交了一分態度極其強硬的聲明表示對奧匈的支持,同日奧匈帝國部分軍隊進入“緊急狀態”最終俄國退縮了。這個結果不僅使得塞爾維亞怒火中燒,沙皇政府也發誓不再受辱。

結果

法國

早在1903年就對摩洛哥表現了強烈的興趣。受英國支持的法國在摩洛哥的影響引起了德國的反應。
1905年到1906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得到解決。法國的“特殊地位”得到了正式承認,而摩洛哥的治安託管權被給予了法國和西班牙。

德國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由德國引起,加劇了歐洲列強之間的緊張,但1912年3月30日簽訂的《非斯條約》把摩洛哥變為法國的被保護國。同樣,在《非斯條約》中,那一年的11月27日西班牙得到了北部和南部地區(伊夫尼地區)保護者的地位。
分離主義者的利夫共和國(RepublicoftheRif)於1921年9月18日由利夫人宣布建國,1926年5月27日被西班牙和法國軍隊解散。
二戰時期摩洛哥還是由西班牙和法國分別占領,同時也有德軍的進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