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蚊幼蟲

搖蚊幼蟲

搖蚊屬雙翅目搖蚊科(Chironomidae)昆蟲,其幼蟲不僅是許多經濟魚類的天然餌料,還是水體營養類型、環境監測和水質評價的指示生物,同時對污水自淨有一定作用。

因此搖蚊幼蟲種類的鑑別對水產養殖業、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湖沼學理論的研究都很重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搖蚊幼蟲
  • 拉丁學名:Chironomid
  • 別稱:血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昆蟲綱Insecta
  • :雙翅目Diptera
  • :搖蚊科Chironomidae
  • :搖蚊屬Chironomus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種群分布,搖蚊幼蟲人工培育,養殖池建設,養殖前準備,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搖蚊幼蟲採收,漂洗,冷藏,用途,

形態特徵

搖蚊幼蟲由頭部和13個體節組成,前3節為胸部,其餘為腹部。幼蟲第一胸節腹前方和腹部末節端部各有一對有趾鉤的原足,分別稱為前原足和後原足。兩後原足之間,有2~3對肛鰓。幼蟲的呼吸系統為閉合式無氣門型,通過體壁(及鰓)在水中進行氣體交換。

生物學特性

搖蚊隸屬於昆蟲綱雙翅目搖蚊科,其整個生活史為完全變態發育,生活史歷期長短因不同種而不同,同種搖蚊生活史隨溫度升高而縮短,多數搖蚊一年可發生多代,有的兩年只發生一個代。搖蚊整個生活史經歷卵一幼蟲一蛹一成蟲四個階段,其幼蟲階段歷期最長,蛹歷期最短。
幼蟲幼蟲
搖蚊的卵塊多產在接近水面的陰暗而且潮濕的附著物上,包括水溝溝壁、池塘的塘壁、水草的莖部、還有水面上漂浮的樹枝木板邊緣。總得來說有一個相同點就是,搖蚊產卵只將卵袋的柄狀部粘附在距離水面上幾毫米處,而卵塊部分可以在水中漂浮,隨水流而浮動。卵塊剛產出時只有3 mm左右,遇水則會膨脹,長度可以達到約12-18 mm。本次採集的卵袋如圖1所示,長的為14 mm,短的為9 mm,為膠質圓柱狀塊體,塊內約有300-650個卵粒,平均含有500個卵粒左右,卵粒按照螺旋形呈規則排列。而且,卵塊內所含的卵粒數不隨季節而有所差異。己經孵化出幼蟲的卵袋用肉眼即可辨別出來,特點為卵粒呈現一片模糊狀,也不再能觀察到呈規則排列的卵粒。
幼蟲
幼蟲的形態為圓筒形蠕蟲狀,高齡幼蟲大小體長不等,在2-60 mm之間,大多數幼蟲體長在10-16 mm左右,有的幼蟲非常短小,比如棒脈搖蚊(Corynoneura )幼蟲體長只有3 mm左右,有的幼蟲體長較長,例如羽搖蚊幼蟲體長可以達到30mm左右。搖蚊身體由頭、胸、腹部三個部分組成。頭部橫切面大多為圓形,背面觀呈現圓形或者橢圓形,其頭長(上唇前中骨片的前緣到冠突後緣的間距)與頭寬(背面觀時的最大寬度)幾乎相等或者長為寬的數倍不等。許多微小且複雜的重要器官,例如上唇、內唇、頒、前頒、眼點、觸角、上顎、下顎等,均集中在頭部。胸部具有3個體節,腹部具有9個體節。但是,也有例外,在直突搖蚊亞科中,棒脈搖蚊屬幼蟲和特氏搖蚊屬幼蟲胸部的第2節與第3節是癒合的,所以體節僅有12節;在搖蚊亞科中,切諾搖蚊屬(Chernovskiia )幼蟲和烏烈搖蚊屬(Olecryptotendipes)幼蟲具有次生體節,胸部具有6節,腹部具有14節,所以體節由20節組成。胸部第一體節具有一對前原足,用來收集有機物碎片,細小的淤泥或者砂礫進行築巢。腹部最後一節一般稱作尾節,搖蚊族的一些種類,在第7腹節具有一對側腹管,較短,分布在左右兩側,第g腹節具有2對腹管,較長,也分布在身體左右兩側。腹管是幼蟲用來排泄的器官,它的數目和長度因種而異。
齡期
搖蚊幼蟲普遍具有4齡,除了極少數種類。整個幼蟲階段會發生3次蛻皮,剛孵化出膜的幼蟲稱為一齡幼蟲,隨後進行一次蛻皮,稱為二齡幼蟲,以此類推,一直到四齡幼蟲。一般一、二齡經歷時間很短,三、四齡時間稍長,四齡時間最長。而搖蚊的一、二齡幼蟲發育時間較短,其骨質化器官不發達,也就是說隨著生長天數的增加,這些器官的尺寸和骨質化程度會發生很大變化,這一過程一直發育到三齡幼蟲才會趨於穩定。因此,幼蟲種類鑑定時採用三齡以上幼蟲作為鑑定材料,形態特徵才是可靠的。在天津和廣州,專門養殖紅蟲的農民,採收的紅蟲也是三齡和四齡的高齡幼蟲,開發為商品,供給市場上的觀賞魚食用。搖蚊亞科、寡脈搖蚊亞科、寡角搖蚊亞科以及直突搖蚊亞科的大部分種類的幼蟲均具有築巢的生活習性,剛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一齡幼蟲就具有建巢的本領,隨著生長天數的增加,幼蟲身體也會逐漸增大,巢穴也會隨之增大而增長。
搖蚊幼蟲多數為紅色,但也有白色(棒脈搖蚊亞科的棒脈搖蚊)、草綠色(粗腹搖蚊亞科的喀氏粗腹搖蚊)、黃綠色(直突搖蚊亞科的污穢刀突搖蚊)、黃色(搖蚊亞科的傷殘長蹌搖蚊)、淺褐色(搖蚊亞科的簇狀長蹌搖蚊)、粉紅色(粗腹搖蚊亞科的肥胖菱蹌搖蚊)、黃白色(直突搖蚊亞科的卵園直突搖蚊)、藍綠色(直突搖蚊亞科的三束剛毛突搖蚊)。搖蚊幼蟲體色為紅色是因為其體內含有一種色素叫做血紅素,可以牢固的結合氧分子,跟其他的非紅色的幼蟲相比,紅色搖蚊幼蟲更耐低氧,而且好多種類的幼蟲生有側腹管或腹管,具有呼吸的作用,能耐受更低的氧。剛孵化出來的幼蟲為白色透明狀,不具有色素,而且遇到築巢基質就會很快築巢。隨著生長發育,色素越來越明顯,幼蟲體色也由白色透明到淺紅色,鮮紅色,深紅色而發生變化。
四齡幼蟲發育到後期,快要化蛹的時候,胸節膨大融合,體長明顯縮短,在頭部頂端會出現白色羽毛狀的呼吸器官,稱為呼吸角(Thoracic respiratory,呼吸角也有呈角狀、棒狀、絲狀或者葉狀等形狀,其形狀變化隨亞科不同而不同。蛹的生殖腺很發達,雄性一般體短瘦小,雌性一般體長寬大,根據這點,可以從肉眼來判斷雌雄。
接近羽化的蛹會從水底淤泥鑽出,呈波浪狀游向水面,身體不停擺動,好像要掙脫什麼束縛似的。在所看到的的文章書籍中,沒有發現有關蛹是否趨光的記錄。本人曾在夜晚用手電直射水面,大約1-2分鐘看到有即將羽化的蛹從池底和距離光源不遠處游向最強光處,,然後遊動幾下靜止,即可看到背面向上的成蟲從蛹皮中鑽出來,此過程歷時3-_Ss時間,從蛹皮中鑽出來的成蟲停在原處幾秒鐘然後飛走,而且還發現,幾乎所有從蛹皮中鑽出來的成蟲均為雌性。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至少可以得知,雌蛹對光照具有趨光性,雄蛹對光照是否有趨光性還不能確定。蛹羽化後蛻的皮會留在水面,如果在一個夏季魚池中,成千上萬隻幼蟲即可在一個下午完成化蛹、羽化,第二天早上便可以看到池塘邊有密密麻麻烏黑一片的漂浮物,即是蛹羽化有蛻的皮。
成蟲
搖蚊蛹羽化為成蟲後,成蟲一般會飛離水面,然後在合適的地點停歇一段時間,等待體內精子和卵子發育成熟。待體內精子卵子成熟之後,搖蚊會飛離原地,尋找成群的發育成熟搖蚊在距離地面0.5m-10m的高度形成蚊柱,進行婚飛和交配。交配之後的雌性搖蚊會飛離蚊柱,飛向潮濕陰暗的水面附近停歇一段時間後開始產卵。產卵後的搖蚊很快便會死亡。

種群分布

稻田搖蚊在澳大利亞、義大利等國的稻田中為害很大,往往需要進行防治。我國稻田中發生的搖蚊種類豐富,且發生數量巨大。

搖蚊幼蟲人工培育

養殖池建設

養殖池用磚塊漿砌而成,池底用水泥沙漿抹平。池子大小因地制宜,面積為50平方米一300平方米,但益小不益大。池形為長方形,池高40厘米。排水口設在池底靠近排水渠的一邊,排水管用直徑為10厘米的PVC管制成。排水口可垂直插一直徑相同的PVC管,用以調節水位,使每個養殖池水位控制自如。每1000平方米一2000平方米設化糞池1個,面積50平方米一80平方米,深60厘米。

養殖前準備

底泥以池塘淤泥最佳,壤土次之,不宜使用砂質土,泥土粒徑<80目。底泥厚度5厘米一8厘米,鋪設均勻。水深為12厘米一15厘米。每100平方米施用經發酵的豬糞等有機150千克。在施用有機肥後,用lppm漂白粉帶水消毒。

日常管理

根據天氣和氣溫情況調節水位,氣溫≥35℃, <10℃時,水位保持在15厘米一20厘米,< 35℃,,≥10℃時,水位保持在12厘米一15厘米。
當養殖池的搖蚊幼蟲采撈高峰期過後,要補充一定量的經發酵的有機肥,數量為每100平方米施用50千克。

病害防治

養殖過程中,搖蚊幼蟲生長情況良好,沒有發現病害,但是任何生物體都會有病害發生,隨
著搖蚊幼蟲集約化養殖的實施,病害也將增多,並影響到產量的提高和攝食對象的安全。日前在
據有關資料介紹蘇雲金桿菌以色列變種對搖蚊幼蟲有害。日前在養殖過程中亦有病害現象發現,
現在還沒有具體措施進行防治,建議在每次加入糞肥的同時用lppm漂白粉帶水消毒,進行預防。

搖蚊幼蟲採收

採收工具:a、撈子:用60目尼龍網片製成,從底泥中撈取搖蚊幼蟲,並初步漂洗用。b,小撈勺:為80目一100目不鏽鋼勺子,用於撈取經撈子初步漂洗的搖蚊幼蟲。c、水桶:為普通塑膠水桶,用於裝搖蚊幼蟲
採收時間:根據搖蚊幼蟲生長情況而定,一般為初次採收時間為施入底肥的巧天后,或為添加糞肥後的4天一5天,當搖蚊幼蟲個體長到最大,還未羽化前進行採收最佳。每個養殖池在其搖蚊幼蟲高峰期可連續採收3天一5天。
採收方法:2人一4人一組,以3人一組最佳,全池采捕。采捕時2人一3人用撈子撈取底泥並進行初步漂洗,另一人在邊上用小撈勺將初步漂洗出來的搖蚊幼蟲撈出,裝入水桶。

漂洗

將泥桶裝滿清水,採收的搖蚊幼蟲放入網撈(80目一100目),並靜置於泥桶中,讓搖蚊幼蟲從網撈中自行爬入泥桶,靜置3分鐘-5分鐘,將網撈及網撈的搖蚊幼蟲取出,放入另一裝滿清水泥桶中繼續靜置3分鐘-5分鐘,這樣3次-4次,直至再搖蚊幼蟲基本從網撈中爬出為止。爬入泥桶的搖蚊幼蟲根據雜質多少情況繼續漂洗直至沒有雜質為止。
本次養殖試驗為靜水養殖,如果改為微流水養殖,因可保證充足溶氧,產量將會更高。

冷藏

將漂洗過的搖蚊幼蟲經10ppm高錳酸鉀浸泡消毒10-15分鐘後,再用清水漂洗乾淨,裝入保鮮袋中冷藏保鮮,冷藏溫度-18 0C,保存時間半年。
試驗結果:
本次試驗共建造水泥池56口,最小的池r在80m2,最大360m2,總而積9128m2-由於上半午建池,養殖時間從8月29日開始計算到11月25日至。工作人員分成A,B兩組進行養殖管理和採收,每組7人A組採收搖蚊幼蟲716kg, B組採收搖蚊幼蟲639噸,兩組共採收1355kg。9、10兩月為產量高峰,這與搖蚊幼蟲的生長規律是相適應的,而且根據有關資料在5、6月份也是搖蚊幼蟲的生長高峰期。

用途

搖蚊幼蟲又名血蟲,在各類水體中都有廣泛的分布,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棲動物總量的50% -90%,是多種經濟水生動物如鯉、卿、鰻、鰓、青魚、黃鱔、泥鰍、河蟹、鱉、龜等的優良天然餌料。蟲體營養豐富,含乾物質為1.4%;乾物質中,蛋白質含量為41 % ^-62 %,脂肪為2%-8%,熱量為4卡/克。搖蚊幼蟲大小適宜,適口性好;營養全面,能促進魚類的生長發育;不會引起飼養池的水質污染;殘存於飼養池中的搖蚊幼蟲不會對養殖對象產生危害,因其大量攝取水體中的有機碎屑,還具有淨化水質的作用。
搖蚊幼蟲搖蚊幼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