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紅蟲

血紅蟲

血紅蟲又叫搖蚊幼蟲,是昆蟲綱,雙翅目,搖蚊科幼蟲,其呈蠕蟲狀,體色深紅。血紅蟲分布廣,是淡水水域中底棲動物的主要類群之一,是魚類的優良天然餌料,營養價值很高,也是世界公認最優良的熱帶魚活飼料,因此其與水族養殖業的關係十分密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血紅蟲
  • 別稱:搖蚊幼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有顎亞門
  • :昆蟲綱
  • :雙翅目
  • :搖蚊科
  • 分布區域:在各種水體中分布廣泛
形態特點,價值及功用,培育方法,分布特點,

形態特點

搖蚊幼蟲體圓柱形,長2~30mm,分頭、胸、腹三部分,分節,各體節粗細相近,胸、腹節外表無區別,只在成蛹時,腹節增寬。體色有黃色、綠色或棕色,有的呈紅色,故稱“血紅蟲”,可作魚餌。成蟲與常見的蚊子比較相似,主要的不同在於翅無鱗片,足也較大,靜止時前足一般向前伸長,並不停地搖動,故名搖蚊,觸角上密生細毛,就像羽毛一樣;另一個不同是,它的嘴(口器)已退化,不具吸食的功能。
1.頭部 角質化,眼點2對,觸角1對,口器(上唇、下唇、內唇、大顎、小顎、舌)。
2.胸部分節,第一胸節腹面有一對前原足。
3.腹部9節,最後一節有1對後原足。有的在第8節上有1~2對指狀腹鰓,有的在第7節上有1對指狀側鰓,最後一節在肛門附近有2~3對肛門鰓。

價值及功用

血紅蟲蟲體營養豐富,含乾物質為1.4%;乾物質中,蛋白質含量為41%~62%,脂肪為2%~8%,熱量為4卡/克。搖蚊幼蟲大小適宜,適口性好;營養全面,能促進魚類的生長發育;不會引起飼養池的水質污染;殘存於飼養池中的搖蚊幼蟲不會對養殖對象產生危害,因其大量攝取水體中的有機碎屑,還具有淨化水質的作用。特別是很多經濟水生動物的幼體階段,更以搖蚊幼蟲為其主要天然餌料。因此,大量培養搖蚊幼蟲來培育經濟水生動物的幼體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主要以水底有機物碎屑為食,且攝食量相當可觀,因而在加速水體物質循環中的有機物礦化作用和消除有機物污染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搖蚊科昆蟲又因種類豐富,個體眾多,不同種類對水域生境要求不同,從而成為監測水體環境和污染狀況的優良指示生物,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套用。搖蚊幼蟲又是魚類的優良天然餌料,營養價值很高,因此與養漁業的關係密切。

培育方法

1、培育池
(1)面積:1-100平方米。
(2)結構:水泥池。
(3)池深:50厘米左右。水深20-30厘米。
(4)池底:池底鋪富含有機物的淤泥。
2、培育方法
培育搖蚊幼蟲不需要進行引種工作。每年春季,當水溫上升到14℃以上,氣溫在17℃以上時,自然會有很多搖蚊在培育池中產卵繁殖。2-7天卵便孵化出膜。剛出膜的搖蚊幼蟲營浮游生活,生活期為3-6天,以各種浮游生物、菌膠團和有機碎屑為食。因此,在每年的這一期間,要經常向池水中潑撒發酵過的有機肥,使池水維持較高的肥度。
浮游生活之後,搖蚊幼蟲逐漸轉為底棲生活,主要以有機碎屑為食。這期間要定期向池中潑撒發酵過的有機肥或直接在池中投放陸草,讓陸草腐爛發酵。搖蚊幼蟲具背光性。在光照強烈的夏季,要適當加深池水,使池水深度維持在40-50厘米左右,或在池子的上方加蓋涼棚、搭設葡萄架等。搖蚊幼蟲耐低氧能力很強,長期處於低氧環境或短期處於無氧條件下都能正常生存。因此,培育搖蚊幼蟲的池水不需特別加以管理。
3、捕撈
捕撈時,先用孔徑為1.5毫米左右的網將池中大顆粒的爛草敗葉撈去,然後排去部分池水,再鏟取底泥,用孔徑為0.6毫米的篩網篩去淤泥,即可取得搖蚊幼蟲。

分布特點

搖蚊幼蟲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物資源。它在各類水體中都有廣泛的分布,而且數量較大,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棲動物總量的50% ~90%。紅蟲是水體中重要的食物鏈中的一環,是多種經濟水生動物如多種魚、蝦、蟹、鱉、龜等的優良天然餌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