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學(1996年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推拿手法學》是1996年11月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周信文。

基本介紹

  • 書名:推拿手法學 
  • 作者:周信文
  • 出版社: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6年11月
  • 頁數:487 頁
  • 定價:33.40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810103343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國推拿手法史略
第一節 推拿手法的起源
一、手法醫學是最古老的醫學
二、中國手法醫學的發源地
第二節 秦代以前的手法醫學
一、甲骨文中的手法醫學
二、竹簡《引書》和帛畫《導引圖》中的手法醫學
三、《五十二病方》中的手法醫學
四、先秦時期的手法醫學異名
(一)撟引、案�
(二)眥�
(三)按�喬
(四)矯摩、喬摩
(五)折枝
(六)抑搔
(七)摩挲
第三節 秦漢、三國時期的手法醫學
一、《黃帝內經》中的手法醫學
二、《武威漢代醫簡》中的手法醫學
三、《金匱要略》中的手法醫學
四、華佗對手法醫學的貢獻
五、漢代史書中記載的手法醫學
第四節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手法醫學
一、《肘後救卒方》中的手法醫學
二、《劉涓子鬼遺方》中的膏摩記載
三、陶弘景著作中的手法醫學
四、《太清道林攝生論》中的手法醫學
第五節 隋唐時期的手法醫學
一、隋唐時期手法醫學教育體制度的建立
二、《諸病源候論》對手法醫學的貢獻
三、《千金方》對手法醫學的貢獻
四、《外台秘要》對手法醫學的貢獻
(一)脊柱手法的記載
(二)膏摩法的記載
(三)其他手法記載
五、《理傷續斷方》對正骨手法的貢獻
第六節 宋元時期的手法醫學
一、《太平聖惠方》中的手法醫學
二、《聖濟總錄》對手法醫學的貢獻
三、《醫說》中的手法醫學
四、宋代其他著作記載的手法醫學
(一)龐安時按摩助產
(二)民間女性按摩師武元照
(三)民間指針法
(四)以指代針
(五)浴室中的保健按摩
五、《儒門事親》中的手法醫學
六、《世醫得效方》中的手法醫學
七、其他元代醫籍中的手法醫學記載
(一)《御藥院方》中的摩腰膏
(二)《飲膳正要》中的自我按摩
(三)《永類鈴方》中的脊柱復位手法
(四)《回回藥方》中的腳踏法復位法
八、元代手法醫學著名人物
(一)張廷玉
(二)項昕
第七節 明代的手法醫學
一、明代按摩科的變遷
(一)手法意外的負面影響
(二)封建禮教對手法醫學的限制
二、小兒推拿的興起
(一)“推拿”一詞的出現
(二)小兒推拿體系的建立
(三)明代的小兒推拿著名人物
三、明代醫籍中的手法醫學
(一)《淨髮須知》中的手法醫學
(二)《保生秘要》中的手法醫學
(三)《古今醫統》中的手法醫學
(四)明代其他著作中的手法醫學記載
第八節 清代的手法醫學
一、《醫宗金鑒》對正骨手法的科學總結
二、《按摩經》獨特的動脈按壓法
三、小兒推拿的繼續發展
四、自我按摩的廣泛流傳和新的發展
(一)自我治療按摩
(二)自我養生按摩
(三)自我美容按摩
五、清代醫籍中的手法醫學
(一)《理瀹駢文》中的手法醫學
(二)《石室秘錄》中的手法醫學
(三)《醫學衷中參西錄》的手法記載
六、清代的保健按摩
第九節 近代的手法醫學
一、近代主要推拿流派
(一)一指禪推拿流派
(二)扌袞法推拿流派
(三)內功推拿流派
(四)臟腑推按流派
(五)腹診推拿流派
二、近代的手法醫學著作
三、西方手法醫學的傳入
第十節 推拿學與推拿手法學的現代進展
一、復甦與普及(1950~1976年)
二、發展與繁榮(1977年~)
第二章 手法基礎知識
第一節 手法的命名
第二節 手法的分類
第三節 手法操作的基本要求
一、持久
二、有力
三、均勻
四、柔和
五、深透
第四節 手法操作注意事項
一、診斷要明確
二、精力要集中
三、體位要適當
四、手法要選擇
五、力量要適宜
六、治療要有序
七、時間要靈活
八、操作要衛生
第五節 手法治療的禁忌症
第六節 手法的補瀉
一、補虛瀉實是手法運用的基本法則
二、決定手法補瀉作用的因素
三、補瀉作用的相對性
第七節 異常情況的處理
一、暈厥
二、淤斑
三、疼痛
四、骨折
五、破皮
六、疲乏
七、燙傷
第八節 體位、遞質與濕熱敷
一、體位
二、遞質
三、熱敷
第三章 手法的作用原理
第一節 手法的基本作用
一、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二、理筋散結、整復錯縫、滑利關節
三、調整臟腑功能,增加防病抗病能力
第二節 手法對人體的影響
一、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二、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三、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四、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影響
五、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
六、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七、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八、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九、對運動系統的影響
十、對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影響
第三節 手法的作用途徑
一、力學效應途徑
二、生物效應途徑
三 經絡效應途徑
第四章 手法訓練及其方法
第一節 手法訓練的注意事項
第二節 基本手法的訓練
一、米袋(沙袋)練習
二、紙塊練習
三、抓壇練習
四、踩踏練習
五、棒擊練習
第三節 人體操作訓練
一、頭面部操作
二、頸項部操作
三、肩與上肢操作
四、腰背部操作
五、胸腹部操作
六、下肢操作
第五章 基本手法
第一節 擺動類手法
一、一指禪推法類手法
(一)一指樣推法
(二)一指禪偏峰推法
(三)屈指推法(跪推法)
(四)纏法
二、扌袞法類手法
(一)指間關節滾法
(二)扌袞法
(三)掌指關節扌袞法
(四)前臂扌袞法
三、揉法類手法
(一)大魚際揉法
(二)指揉法
(三)掌揉法
第二節 摩擦類手法
一、推法
(一)平推法
(二)刨推法
(三)直推法
(四)旋推法
(五)分推法
(六)合推法
二、運法
三、抹法
四、擦法
五、摩法
六、刮法
七、搓法
八、勾法
九、摸法
十、拭法
十一、撫法
十二、梳法
十三、搔法
十四、掃法
第三節 振動類手法
一、振法
二、抖法
第四節 擠壓類手法
一、按法
(一)指按法
(二)掌按法
二、點法
三、勾點法
四、壓法
五、掐法
六、撥法
七、抵法
八、蝶轉法
九、�法
十、戳法
十一、拳頂法
十二、押法
十三、掖法
十四、搗法
十五、掏法
十六、捋法
十七、擅法
十八、插法
十九、拿法
二十、捏法
二十一、抓法
二十二、握法
二十三、挪法
二十四、擠法
二十五、擰法
二十六、扭法
二十七、揪法
二十八、扯法
二十九、攏法
三十、捻法
三十一、勒法
三十二、拈法
三十三、提法
三十四、彈筋法
三十五、密拿法
第五節 叩擊類手法
一、拍法
二、擊法
(一)拳擊法
(二)掌擊法
(三)側擊法
(四)合掌擊法
(五)指尖擊法
(六)棒擊法
三、啄法
四、叩法
五、貫法
六、彈法
七、點穴法
第六節 運動關節類手法
一、搖法
(一)頸部搖法
(二)肩部搖法
(三)肘關節搖法
(四)腕關節搖法
(五)掌指關節或指間關節搖法
(六)腰部搖法
(七)髖關節搖法
(八)膝關節搖法
(九)踝關節搖法
二、扳法
(一)頸部扳法
(二)胸椎扳法
(三)腰椎扳法
(四)骶髂關節扳法
(五)肩關節扳法
(六)肘關節扳法
(七)腕關節扳法
(八)踝關節扳法
三、伸屈法
(一)伸肩法
(二)伸肘法
(三)伸膝法
(四)伸髖法
(五)單屈髖法
(六)雙屈髖法
(七)屈膝法
(八)墊膝屈膝法
四、拔伸法
(一)頸部拔伸法
(二)肩部拔伸法
(三)肘關節拔伸法
(四)腕關節拔伸法
(五)掌指關節與指間關節拔伸法
(六)腰椎拔伸法
(七)骶髂關節拔伸法
(八)髖關節拔伸法
(九)膝關節拔伸法
(十)踝關節拔伸法
五、端法
六、頂法
(一)仰臥拉頂頂胸法
(二)坐位頂胸法
(三)立位頂胸法
七、端提法
(一)頸部端提法
(二)胸部端提法
(三)腰部端提法
八、晃法
九、迭法
第六章 複合手法及雙手操作法
第一節 複合手法
一、推摩法
二、推揉法
三、推扳法
四、推顫法
五、腰背推按法
六、按揉法
七、壓揉法
八、點揉法
九、捏揉法
十、握揉法
十一、掐揉法
十二、勾揉法
十三、撥揉法
十四、拿揉法
十五、搓揉法
十六、提拿法
十七、拿抖法
十八、牽抖法
十九、握拿法
二十、扯拿法
二十一、顫壓法
二十二、提顫法
二十三、伸屈法
二十四、對掌振法
二十五、拔伸旋轉法
第二節 雙手操作法
一、扌袞拍法
二、扌袞點法
三、拍叩法
四、搖壓法
五、捶捏法
六、肘壓兼點法
七 捶摩法
第七章 特定手法
第一節 成人特定手法
一、背法
二、踩�喬法
三、掃散法
四、捏脊法
五、推橋弓(推喬空)
六、擊頂法
七、抄法
八、顛簸法
九、胸外心臟按壓法
十、撓骨小頭半脫位復位術
十一、喉科擒拿法
十二、雙點肩胛法
十三、提拿脊肌法
十四、抓脊法
十五、雙指點腎法
十六、抹雙柳法
十七、雙揪鈴鐺法
十八、合掌刁頸法
十九、橫搓命門法
二十、俯撐掌擊法
第二節 小兒特定手法
一、二龍戲珠法
二、鳳凰展翅法
三、蒼龍擺尾法
四、黃蜂入洞法
五、黃蜂出洞法
六、打馬過天河法
七、水底撈月法
八、雙鳳展翅法
九、揉耳搖頭法(捧耳搖頭法)
十、老漢扳繒法
十一、猿猴摘果法
十二、丹鳳搖尾法
十三、鳳凰單展翅法
十四、孤雁游飛法
十五、取天河水法
十六、引水上天河法
十七、飛經走氣法
十八、飛金走氣法
十九、天門入虎口法
二十、按弦搓摩法
二十一、搖月斗肘法
二十二、月斗肘走氣法
二十三、烏龍擺尾法
二十四、雙龍擺尾法
二十五、赤風搖頭法(丹鳳搖頭法、赤風點頭法)
二十六、鳳凰鼓翅法
二十七、老虎吞食法
二十八、揉臍及龜尾並擦七節骨法
二十九、開璇璣法
三十、按肩井法(總收法)
第八章 國內外流派手法介紹
一、一指禪推拿
二、扌袞法推拿
三、內功推拿
四、正骨推拿
五、運動推拿
六、保健推拿
七、休閒推拿
八、康復推拿
九、美容推拿
十、麻醉推拿
十一、運氣推拿
十二、捏筋推拿
十三、拍打推拿
十四、指壓推拿
十五、點穴推拿
十六、刮痧推拿
十七、腳踩推拿
十八、腹診推拿
十九、經穴推拿
二十、臟腑經絡推拿
二十一、子午流注推拿
二十二、面穴推拿
二十三、鼻穴推拿
二十四、耳穴推拿
二十五、手穴推拿
二十六、第二掌骨推拿法
二十七、足穴推拿
二十八、反射學療法
二十九、日本指壓療法
三十、肌療法
三十一、伸展療法
三十二、極性療法
三十三、整骨術
三十四、深部組織推拿法(Rolfing 按摩法)
三十五、Reichian 療法(生物能量療法)
三十六、九歸架推拿法
三十七、按脊療法
三十八、整脊療法
三十九、深處肌療法
四十、Esalen推拿法
四十一、理血導氣推拿
四十二、探吐療法
四十三、擒拿法
四十四、肥皂水推拿法
四十五、走罐療法
四十六、疏皮法
四十七、放睡按摩
四十八、雙蝶按摩法
四十九、摩腹療法
五十、揉腹術
五十一、骶尾骨療法
五十二、顱骨推拿療法
五十三、推扳療法
五十四、足跟捶擊法
五十五、乾火法
五十六、腳趾按摩法
五十七 日本手療法
五十八、日本觸手療法
五十九、日本按腹療法
六十、急救手法
附 錄
推拿手法古代文獻選
一、手法通論
二、基本手法
三、複合手法
四、小兒推拿操作法
五、自我按摩手法
十四經絡圖
一、概述
二、經絡系統的主要內容
三、腧穴定位方法
人體穴位表
· · · · · ·

作者簡介

周信文,副主任醫師。江蘇省江都人,畢業於原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現任教於上海中醫藥大學推拿系推拿基本技能教研室,曾主編《推拿功法學》,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