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法

摩法

術者用食、中、無名指指面或大魚際肌腹或手掌面,著力於一定治療部位,通過肩關節在前外方向的小幅度環轉,使著力面在治療部位做有節奏的環形平移摩擦的手法,稱摩法。其中據著力面,可分為指摩法、魚際摩法與掌摩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摩法
  • 作用:益氣和中,消積異滯,疏肝理氣
  • 適用部位:胸腹部、胸肋部、顏面部
釋名,動作結構,操作要領,技能訓練,臨床套用,

釋名

摩,通磨,撫、摸、擦之義。如摩擦、撫摩、摩挲、砥礪。《易·繫辭上》曰:“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是說兩種相對的事物與力量,相互摩礪激盪,即可使宇宙萬象滌舊生新。摩法是最古老的推拿手法之一,在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如《禮記·內則》曰:“濯手以摩之,去其皽。”《素問·病能》曰:“摩之切之。”《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摩之、浴之。”並由此演化出一系列實用手法,正如《釐正按摩要術》所說:“揉法,推、運、搓、搖等法,均從摩法出也。”古代套用摩法時,還常配合使用藥膏等,以發揮手法和藥物的協同治療作用,稱之為膏摩法。《聖濟總錄》云:“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藥,曰按曰摩,適所用也。”

動作結構

1.預備姿勢:術者取坐位,沉肩,垂肘,前臂旋前,掌面朝下。掌摩時,腕略屈以全掌按放在治療部位;指摩時,屈腕約160°,手掌抬起,四指併攏以其掌面著力,為四指摩;或以食、中、無名指掌面著力,稱三指摩。魚際摩時,四指自然伸開,腕略屈,拇指與第1掌骨內收,以隆起之大魚際肌肌腹著力。
2.動作姿勢:操作時,肩關節在上臂前屈、外展各30°~45°位下,連續完成前屈→外展→後伸→內收→再前伸的小幅環轉,同時肘關節亦隨之做由伸到屈再伸的協同動作,帶動前臂與著力面在治療部位上沿圓形軌跡做順時針方向的旋摩運轉(順摩),做逆時針方向摩動(逆摩)時,肩臂的環轉方向相反。周而復始,頻率應平穩適中。

操作要領

1.肩關節放鬆,肘關節自然屈曲,以上肢自身重力作為預應力按放在治療部位。
2.指摩法時,腕關節略屈並保持一定的緊張度,適合在面積較小的部位操作;掌摩法適宜在面積較大的部位施術,以全掌貼壓在治療部位。各式摩法在做圓周摩轉時,要求在四周均勻著力,不能一邊重一邊輕。
3.操作時,僅與皮膚表面發生摩擦,不宜帶動皮下組織,這是摩法與揉法的主要區別。一般操作頻率在100~120周/分,指摩法動作輕快,而掌摩法宜稍重緩。《石室秘錄》曰:“摩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之義施之。”
4.根據摩法的操作頻率和運動方向,決定手法的補瀉作用,例如急摩為瀉、緩摩為補,順摩為瀉、逆摩為補,可供臨床參考。

技能訓練

1.第一階段———米袋練習 學員正坐,將米袋平放桌上。
(1)摩法定位練習:先以單手食、中、無名指、小指面著力,或大魚際肌肌腹著力在米袋上沿中圈圓周線做定位環形摩動,做指摩法與魚際摩法定位練習。
(2)掌摩法定位練習:以單手掌面著力,在米袋上沿中圈圓周線做定位環形撫摩。雙手交替練習。
(3)摩法移動練習:以上定位練習基本熟練後,以魚際摩法、指摩法或掌摩法,由米袋的一端向另一端做緩慢環形撫摩移動,使運動線路呈螺旋形。雙手交替練習。
2.第二階段———人體練習 根據人體的各部位形態特徵和治療作用,進行分部人體練習。
(1)面部練習:受術者仰臥位。術者以單手或雙手做指摩法(也可用食、中兩指面著力),摩額部(印堂、陽白、太陽等)、面頰部,做定位或移動練習。
(2)胸脅部練習:受術者仰臥位。術者在其一側取坐位以指摩法、魚際摩法,摩中府、膻中、期門、大包等;術者用掌摩法,摩胸及脅肋部,做定位或移動練習。
(3)腹部練習:受術者仰臥位。術者在其右側取坐位,用右手操作。
①摩腹:術者用掌摩法,以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摩動。
②摩中脘:術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或魚際摩法,以中脘為中心做環形摩動。
③摩神闕、氣海、關元:術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或魚際摩法,摩神闕、氣海、關元。
④腰骶部練習:受術者俯臥位。術者以掌摩法,摩腰骶部,著力稍重。
⑤膏摩法練習:受術者可按上述摩法練習要求採用相應體位。術者以指摩法或掌摩法,配合一定的推拿介質在上述部位或穴位操作。

臨床套用

摩法主要適用於胸脅、脘腹部,也可用於頭面部,具有疏肝理氣、溫中和胃、健脾助運、消積導滯及調節腸胃蠕動、鎮靜安神等功效,常用於治療中焦虛寒、脘腹脹滿、腸鳴腹痛、胸悶氣滯、脅肋脹痛、胸脅屏傷、泄瀉、便秘、下元虛冷、面癱、面肌痙攣等病證。在少腹部操作時,順時針方向摩運可通調腸腑積滯,起到瀉熱通便的作用;而逆時針方向摩運則能溫中止瀉,發揮溫補下元的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