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駕埠村

接駕埠村隸屬萊城區大王莊鎮,地處萊城西北22公里,北距鎮政府駐地2.5公里,是大王莊鎮的南大門。O九公路從村中穿過,大王莊河沿村西呈“u”字形蜿蜒而過。原先大王莊通寨里的大道由村中穿過,將村莊分成東西兩部分,曾稱東接駕埠、西接駕埠(一個行政村)。接駕埠村東至白炭坡,西臨王莊河、南到裴王,北為大王莊,350戶,1392口人,1600畝耕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接駕埠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萊城區大王莊鎮
  • 人口:1392人
地圖信息,

《康熙萊蕪縣志》載:明代中葉,蔣姓由河北棗強遷此建村,以姓名村蔣家莊。相傳唐朝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被困,大將薛仁貴救駕,眾人稱此地為接駕埠,故村名亦改稱接駕埠,現有王、孫、李、魏、焦、趙、崔、張、賈、任、於、孟、馬、朱等18姓氏,以王姓人口最多,蔣姓已無。
民國初年至1945年前,接駕埠屬萊北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接駕埠屬萊蕪縣儀封區;1951年改稱為第三區;1955年復稱儀封區,接駕埠屬儀封區王石鄉;1958年屬羊里公社;1961年劃為大王莊公社;1984年屬大王莊辦事處;1985年10月隸屬大王莊鎮。
自明代中葉蔣姓建村以來,接駕埠人繁衍生息,和睦相處。村民中不乏經商之名士、手巧之藝人。李德水經營的油坊在當地很有名氣,木匠王清元雕刻的龍鳳,裝飾門面精美大方。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接駕埠人積極投身革命,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崔登友等六人為國捐軀,被追認為烈士。村民焦華南,1946年參軍,曾任華東野戰軍獨立營教導員,轉業後任淄博市張店區區長,已故。在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中,接駕埠村組織青年抬擔架送傷員、運送彈藥糧食,積極支援前線。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300多人次參加了支前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接駕埠村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1950年,接駕埠村人民政府成立,焦長苓任村長:1954年成立初級社,按“地四勞六”分糧;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按“人六勞四,困難戶加照顧”的原則分糧;1958年加入羊里人民公社;1960年,接駕埠村與白炭坡、胡家泉合併成白埠泉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崔蘭玉,主任孫談玉,大隊長張林昌;1962年,白埠泉大隊解體,成立接駕埠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崔蘭玉帶領支部一班人組織發動民眾辦起了磚瓦廠,建起了蘋果園,組織了運輸隊,以副養農,戰勝了自然災害,保證人民生活;1971年,接駕埠開始“農業學大寨”,按“人七勞三”分糧;1973年,黨支部組織發動全體村民,順直王莊河,改挖河道近千米,空出大片河灘,繼而運土壓沙,造地近400畝,建起了百畝桑園,四季養蠶,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土地聯產承包後,農戶進一步運土墊地,使原來的不毛之地變成了高產良田;1974年黨支部又領導村民在村東整平土地200畝,把高低不平的幾十塊零星小地改造成三大片,成了澇能排、旱能灌的高產田:1987年,投資十幾萬元,在村北打深井一眼,全部電力配套,並修地下管道1000米。近幾年來,村里先後支持農戶打井25眼,全村土地基本實現了水利化。
1994年,接駕埠村開始進行村莊規劃,村莊北移。路西與溫石埠鐵礦機關宿舍大院緊連,路東與通礦公路接壤,目前已有80多戶民眾按統一標準建起了新房。村里投資15萬元建起了集人口學校、黨員活動室、青年民兵之家於一體的村委大院。
接駕埠人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監生孫文敬,能書善畫,古廟中很多人物畫出自他手,附近村莊的石碑,大部分也都是他寫的。中醫焦佃宣,研製中草藥,開方治病,遠近聞名。抗日戰爭前夕,本村文人焦長錄就興辦了國小,後因戰亂時斷時續,1943年學校停辦,焦長錄棄教從醫。萊蕪剛解放,當時的黨支部書記魏興鳳就組織發動興辦了國小,並延續至今。1985年,投資3萬多元改建校舍,在村西北建起了標準化國小一處。黨支部村委會積極扶持學生深造,並給予一定的獎勵。自1977年恢復高考到2000年,接駕埠先後有30餘人考入了大中專院校
具有近500年歷史的接駕埠村,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道上闊步前進迎接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二四四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