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裴王村

前裴王村隸屬萊城區寨里鎮,位於萊城西北23公里、南距寨里兩公里,雙龍河西岸(白龍潭河與黑龍潭河在村東北匯合稱為雙龍河)。人口1600人,耕地1630畝。村內有張、程、周、蘇、溫五姓,以張姓居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裴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寨里鎮
  • 電話區號:0634
  • 郵政區碼:271100
  • 地理位置:隸屬萊城區寨里鎮,位於萊城西北23公里、南距寨里兩公里
  • 車牌代碼:魯S
地圖信息,
據記載,民國初年本村隸屬萊蕪八區;解放後為水北區,或十四區三合鄉;1956年成立前裴王村高級農業社。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前裴王屬於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辦事處;1985年10月改辦事處為鎮。
清末民初,萊蕪八區的五大公司(華生公司、大生公司、康生公司、民生公司、中生公司)均為前裴王村人開設,當時生意興隆,盛極一時,聞名遐邇,有“銀裴王”之稱。
前裴王村人一向重視教育,遠在清朝末年,停科設學,前裴王即創辦了一處學校,聘請名師執教。民國初年,由村人張林繡等湊資購房屋創辦了前裴王南學堂,當時稱為“洋學堂”。學校開設新課程,傳授新知識。前裴王村辦學,八十年來從未間斷過。由於村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所以前裴王村人才輩出。日前,村民中的醫生、教師等各類人材,遍布各地,他們都兢兢業業的在各自崗位上,為建設新中國做著貢獻。
舊社會,前裴王村人受盡了敵人的折磨和迫害1943年3月,日本鬼子的迫擊炮彈打到村內,村民張林雪等三人被炸得血肉橫飛,其狀慘不忍睹。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抓兵拉夫,搶糧搶錢,弄得民不聊生。敵人的暴行激起了村民的義憤,在黨的領導下,人人爭相支前參戰,抬單架、運給養、做軍鞋、軍襪,積極支援子弟兵奮勇殺敵。大動參時期,村中青年紛紛報名參軍,有的老人親自送子參軍,譜寫了一曲人民戰爭的讚歌。村民張魯川,是山東第一軍分區武工隊長,他機智勇敢,英勇殺敵,以游擊形式打擊日寇漢奸。他身懷絕技,翻牆越屋如走平地,當時人們紛紛傳說他是飛檐走壁的“飛毛腿”。使鬼子和漢奸聞風喪膽。
前裴王村人重視農業的發展,解放後幾十年來,村民打機井、修水渠,引水灌田,他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對土地深翻整平、打截調向、抽沙換土、挖溝排澇,終於建成了旱澇保收的大塊良田。使糧食總產達到了250萬斤,一年向國家交售公餘糧38萬斤,成為全鎮的交糧大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民開拓思路,廣挖財源,村里紛紛建起了磚瓦窯、針織廠、養豬場、油坊、食品加工、電氣維修廠、鐵木工等項目。全村有150餘人乾木工活,成為遠近聞名的木匠村。如今的前裴王村農林牧副漁五業興旺,多種經營,年年被評為先進單位。
前裴王村注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集體有50拖拉機一台,24馬力拖拉機2台、12馬力拖拉機3台、鏈軌拖拉機1台。另外各種農業機械配套齊全,耕播收打灌全部實現機械化。萊蕪未劃大市之前是泰安地區的農機推廣點。村裡的排灌設備和生活照明都用上了電,從此結束了用油燈照明的古老歷史。
黨的富民政策,使前裴王村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1978年村里購置了第一台25英寸日本進口的索尼牌彩色電視機。以後家家陸續購買了不同牌號的黑白或彩色電視機。2000年又看上了有線電視。全村安裝了300餘部電話機。如今,前裴王村的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迅速掘起,張修玉建的金玉達食品有限公司、恆溫庫;張德堂的富康食品有限公司和百貨批發部,張修寧的塑膠織袋廠,都辦得紅紅火火,經濟收入也非常可觀。
前裴王村1998年冬在雙龍河東岸陸續建起50餘幢小康居民樓。兩年內又陸續建起50餘幢居民樓,走在一馬平川的柏油路上,撫今追昔,思緒萬千,這座有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正邁開矯健的步伐,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前裴王村北與大王莊鎮接駕埠村交界,東跨O九公路與羊里鎮郭王石村、梁王石村接壤;西與公王莊村相鄰,南與寨西村相接。據《張氏譜》記載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張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相傳在村北池溏內挖出一銅佛,上有“裴王”字樣,取名裴王。後因重名,改稱前裴王。
舊社會為防匪患,清末前裴王村開始修建圍子牆。據說牆基部分是丈二鋪底,牆高八尺收頂。建有四門,各門樓七面均設定土製大炮。後,圩子牆陸續被拆除殆盡。
村西曾建有關帝廟一座。原先廟狹小,只塑關雲長之像。清末村人將關帝廟改為“四義廟”。新廟建築遠比舊廟壯觀,畫棟雕梁、青磚、紅門、白灰鉤抹。廟內四周牆壁上均畫三國戰爭故事一內塑劉備、關雲長、張飛、趙雲四尊神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泥塑及彩繪均由本村泥塑畫匠藝人張竹培、張茂公師徒所作。其創意既有崇拜關羽為跟隨劉備匡扶漢室忠貞不二的氣節,又紀念桃園結義手足情誼。也欣賞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之大無畏的英雄氣魄。建廟時有石碑記載捐錢捐物的仁人善士,石碑上刻有“萬古流芳”四個大字,解放後破除迷信已拆除而蕩然無存。
村西南200米處為張姓祖瑩,面積約50餘畝,1973年先後平墳整地,改為糧田。墳墓中挖出的青磚、石頭,修建了機井、水渠。石碑成為修橋鋪路的原材料,只留下清朝初年栽植的銀杏樹一棵,粗約2米,高約28米,傲然挺立,是幾百年歷史滄桑的見證。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