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脫

掌中解脫

《掌中解脫》是以帕繃喀大師1921年藏曆鐵雞年講述《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講義整理成書的一部重要的佛學寶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掌中解脫
  • 類型:佛學寶典
  • 作者:第三世墀江仁波切
  •  講述者:帕繃喀大師
  • 著書時間:20世紀20年代
概述,成書過程,講述者介紹,整理者介紹,本書目錄,

概述

佛法深奧廣泛,皆屬成佛之法,但一般人難以將經論的義理融會貫通,安排為修·行的次第;甚至因經典中所說少許開遮的不同,誤將不同階段的法門視同水火,不知下下為上上之基礎、彼此相輔相成的道理,遂造謗法重業。阿底峽尊者(吉祥燃燈智,982—1054)到西藏弘法後,為了方便西藏的行者能循序漸進修學佛法,了解大小顯密通貫一體的道理,而造《菩提道燈論》一書,“聖數次第”或“道次第”之名由此而始。噶當派歷代祖師因修學廣略的下同,分成論典派、道次第派、教授派,傳承延續道次第法,至宗喀巴大師(洛桑扎巴,1357—1419)融合三派傳承,更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廣徵經論之說,博引祖師嘉言,以正理駁斥似是而非的知見,並二闡明諸道證悟的衡量標準。又從《廣論》中攝錄實修部分,著為《略論》,並寫下《道次第攝義》等偈頌體之論文。凡格魯派成就者莫不因“道次第”而得成就。
《掌中解脫》講述者帕繃喀大師《掌中解脫》講述者帕繃喀大師
由於眾生根機的逐漸鈍化,在嘉傑·降巴丹增成烈嘉措(1878—1941)――即帕繃喀大師――時代,“道次第”教授已失去其原有的功用。帕繃喀仁波切為力挽這一頹勢,以大悲心廣開方便之門,終其一生給予藏地僧俗大眾無數次“道次第”的開示。本書的內容,便是有名的“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法會記錄,講授時間為1921年七月,地點在拉薩附近的曲桑茅篷,受法者達數千人。此書藏文版的編輯工作,由帕繃喀仁波切的心傳弟子,現在第十四世嘉瓦喇嘛的經師第三世墀江仁波切(洛桑耶協丹增嘉措,1900—1981)花費十年功夫方得以成事。
《掌中解脫》整理成書者第三世墀江仁波切《掌中解脫》整理成書者第三世墀江仁波切
這一教授主要依據歷史上三種重要的道次第著作:第二世班禪仁波切(洛桑耶協163—1737《速道》、第五世嘉瓦喇嘛的《道次第·文殊口授》以及噶當派大師伽喀瓦(耶協多傑,十二世紀中—十三世紀初)的修心名著《修心七義》。帕繃喀仁波切的開示充滿實修實證的智慧,運用大量經論教授,生動有趣的故事,懇切幽默的言詞,配合許多珍貴的甘丹耳傳教授,將“道次第”的精華鮮明地呈現在聽眾的面前,大家莫不法喜充滿,生起解脫如在掌中之同感。這是本書名為《掌中解脫》的由來。。成書以來,即以其諸多實修竅訣受到佛教僧俗二眾的極大關注,成為廣大佛學弟子的必讀書籍之一。其對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的影響是極其深遠和廣泛的。

成書過程

第三世墀江仁波切在序中解說了帕崩喀大師這次講述《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盛況,以及將大師講述記錄的過程:
“當時蒞臨法會的聽眾逾七百人,他們分別來自三大寺(藏傳佛教格魯派最主要的三座寺院︰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衛藏(衛指前藏,藏指後藏)及多康(青海與西康地區)地區,其中包括三十位活佛(藏文原意為"化身")和許多三藏法師,他們就像求水的乾渴者,長途跋涉前來只是為了一個目的︰能嘗到大師的語教甘露。
那次法會,大師是將三部論合起來講而賜予我們"經驗引導"的(此為四類引導的一種,詳見本章之末)。這三部論是︰《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文殊口授》(作者為第五世嘉瓦喇嘛昂旺洛桑嘉措(語自在善慧海,1617-1682));此論傳承又分二派︰廣法"中傳派"和略法"南傳派";《速道明晰引導》;上士道"自化相換"章中的《修心七義》(本書教授原由金洲大師(十世紀晚期~十一世紀早期)、阿底峽尊者(982-1054)等口耳相傳,十二世紀之後方才普傳和有文本流通。本書第二冊的附錄中收有經帕繃喀大師編輯整理的《修心七義根本文》及簡注。)。在講授各節文義時,大師還加上許多譬喻、能立的正理、稀有的故事以及可信的經教,並以耳傳的教授來作修飾。所以,這些教授就連初學之人也能很容易地理解,適合於上、中、下各種根器的修行人。由於大師所說都是來自他本人的經驗,所以當我們將這些教授用於實修時,自心就容易調柔而且受益良多。
法會中,大師時而令我們大笑以驅散我們的昏沉和瞌睡,時而又令我們不由自主地流淚。由於被恐懼和出離心所壓倒,我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想︰"我為什麼不從現下起就捨棄現世,只修正法呢?"這些例子說明大師的說法模式是極其殊勝的,所以沒有人能把大師的開示完整無缺地記錄下來。然而如果將這些來自經驗的教授要點遺忘掉,那是件多么可惜的事啊﹗所以我把自己所能回憶起來的都寫了下來。”
這是一部修學佛學不可多得、具有很多竅訣的法寶。本書原文為藏語,由仁欽曲扎譯漢。

講述者介紹

帕繃喀大師(1878-1941),全名降巴丹增成烈嘉措貝桑波(漢譯:慈氏持教事業海吉祥賢),1878年,帕繃喀大師誕生於拉薩北方耶魯桑地方的擦瓦里鎮。他的家庭系一名門望族,擁有一座簡陋的莊園。父親是個小官,但家境不算寬裕。據說大師降生之時正值黑夜,但屋內光明晃耀,屋外有人見到一位護法神降臨於房頂。在孩提時代,大師便顯露了非凡的功德,七歲那年,由當時的一位大德卻傑·洛桑達吉(法主·善慧宏揚)攝受。
道次第上師供養資糧田道次第上師供養資糧田
這位大德確定此男孩必是某位大師的轉世化身,甚至還考察其是否為他本人已故上師的轉世,結果證明不是。但他授記:如果這個孩子加入色拉寺麥札倉傑隴康村,將來會有稀有之事發生。稍後,年幼的大師被認定是章嘉大師的一個轉世,由於當時漢藏關係十分緊張,為避人耳目,取消了“章嘉”的名號,而代之以“帕繃喀堪珠”,意為帕繃喀寺堪布(方丈)的轉世化身,所以帕繃喀大師實際上是第二世帕繃喀。
帕繃喀,又稱頗章喀(漢文意為磐石頂),本是拉薩色拉寺西山腰間的一座古廟名,公元7世紀初,吐蕃王松贊乾布在拉薩平原西北山坡上建了一個小屋,屋在一塊大石頂上,因而得名。吞米桑布札就是在這裡創造藏文字母和文法的,是一處十分重要的古蹟。帕繃喀大師在色拉寺的生活並不出名;他只獲得“林賽”格西學位,也就是說只通過了本寺的考試而未去參加最高一級的“拉然巴”格西學位的角逐。大師從色拉寺畢業之後,又花了二年時間在上密院學習。
他的根本上師是洛卡的達波喇嘛仁波切·絳貝倫珠嘉措(妙吉祥任運海),他是金洲大師的化身,帕繃喀大師是他的上首弟子,這位上師常年居住在巴桑的一個山洞裡,主修“菩提心”,其本尊是聖觀自在,他每天晚上念誦六字大明咒達五萬遍以上。當帕繃喀大師第一次與達波上師會面,在拉薩共修(供養上師法)與會供時,大師出於無比的尊敬,自始至終痛哭不已。
帕繃喀大師完成學業後,便長時期親近達波上師,並在上師所居山洞的附近閉關專修“道次第”。達波上師每教完一個道次第所緣類,大師便離去實修,稍後再回來陳述自己所證的情況。如果他獲得一定的證德,達波上師就進一步教下去,大師又再離去實修,就這樣來來回回一直持續了十年!
根據帕繃喀大師諸親炙眾弟子的描述,大師身材不高但十分肥胖,當他登上講經台說法時,似乎能將整個座位填得滿滿的。他的聲音洪亮有力,令人不可思議。大師說法時,動輒會集數千人甚至上萬人,但每個人都能清晰地聽見大師的法音。要知道,當時的西藏根本沒有麥克風或揚聲器!
總的來說,西藏各大寺中學習的教理極為深細和專門化,並以嚴格的辯論考試方式逐步升級,這種方式對系統地修學得到成就和日後傳授他人十分重要。但這些都超出在家人的能力和時間限制,而大師最大的成就在於:能深深地吸引和引導各個層次的僧俗聽眾。
他最出名的武器是幽默。西藏的法會經常持續十多個小時,中間不休息,只有大德高僧才能保持注意力如此之久。每當部分聽眾開始瞌睡或走神時,帕繃喀大師便會突然講個奇妙的故事或開個有意思的玩笑,令聽眾哄堂大笑。這往往使某些做白日夢者大吃一驚而要求鄰座重複大師講的笑話。所以由大師主持的法會自始至終充滿著智慧與生機。
大師對聽眾的影響是深刻和立見成效的。例如有一位名叫達彭擦果的貴族武官,他第一次來聽大師說法時,衣著華麗,頭髮梳著精細的辮子,腰挎寶劍,行動鏗鏘有聲。當教授的第一部分結束時,他深思著默默地退出了經堂,將劍包在布中藏起來,偷偷地帶了回去。後來他把自己的勇士髮辮修剪掉了。最後有一天他跪在大師面前,請求授予在家居士戒。從此之後,他寸步不離大師,大師所有的公開講經活動他都參加了。還有許多玩世不恭,渾渾噩噩度日之人,在聽了大師的教導後,立即洗心革面,刻苦學修。例如,現在美國新澤西洲弘法的洛桑塔欽上師就是在大師的加持和教導下,由一個頑皮的國小僧成長為受人尊敬的拉然巴格西。
大師住在帕繃喀小寺的時間並不長,大師出名後,色拉寺的阿巴札倉供養了一座大閉關房,建在帕繃喀上方的山腰上。這座茅篷藏文名為“扎西卻林”,意為吉祥法洲。常住的有六十多位比丘,其中十六名為侍者,照顧大師的日常起居。此外還有一個建在山洞口的小禪室。帕繃喀大師的日常生活多是在這二個地方度過的。
那個山洞被稱作“達丹”(意為常固),帕繃喀大師長期在此修持。山洞有個很高的拱形頂,普通火把的光明難以照達,故終年處於黑暗之中。據說頂部中央的岩石上,有個自然形成的三角形圖案,與密法中所說的“法基”或“法生”十分相似。在這個奇妙山洞的一隅,還有一股泉水從山岩中湧出,在此之上,另有一個自然形成的圖案,狀似佛母前額上的第三個眼睛。藏人相信,這個山洞是空行母的住所。據稱經常有人看到一個美女從山洞中出來,卻從未有人見她進去過。
帕繃喀大師和宗喀巴大師等許多格魯派大德一樣,其教證功德是凡人難以測度的,從外表上看,大師溫文爾雅,從不發怒,任何嗔心都被他的菩提心徹底平息了。每當人們排著長隊請求加持時,大師都要各別垂詢並摸頂加持。大師還經常施藥,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滿足來訪者的請求。有時候,大師的管家——據說是一位護法的化身,面相極為兇惡,因不忍心見到大師過度勞累而破口大罵來訪者,大師都要好言相勸。大師甚至還數次實施“自他相換”之法,將病危者的死亡危險轉移到自己身上。這一切都使大師成為一位不尋常的大師。
帕繃喀大師對正法住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如藏文《帕繃喀傳》所說:“當總的灌頂、傳教、教授等一切顯密教法,尤其是菩提道次第教法在雪域藏地極為衰微之時,大師從根本上加以救治;對業已嚴重衰微的瑜伽密際速道,大加持藏吉祥總攝輪的講修,大師也極大地作了弘揚工作。”
大師示寂前不久,受邀前往他根本上師的寺院,洛卡的達波西達林講授“道次第”,他選了第二世班禪著的《速道》為主講內容。這是達波上師第一次教他“道次第”時使用的,大師生前也說過,這將是他最後一次說法所要講的。以前每次拜謁他上師的寺院,只要寺院一進入大師的視線,他便立即下馬,一路頂禮,直至寺門,這對他這種身材的人來說,是極不容易的。這一次,當寺院在大師視線中消失時,大師作了一次頂禮,隨後住在附近的一所房子裡,不久大師示現腹部不適之相,於當天晚上輟講。他要求侍者離開以便誦經,聲音響亮逾常。後來又似在傳授“道次第”,當聲音停止後,侍者入室一看,發現大師已悄然示寂。
大師的遺體以錦鍛包裹,按儀軌焚化,靈骨舍利奉安於札西卻林,受人天供養。然而不幸的是,扎西卻林在文革期間遭到極大的破壞,大師的聖骨箱亦被拆毀,後經里布仁波切盡力收集,現有一部分舍利供養在色拉寺。有關大師的生平,詳細的請參閱洛桑多傑著的《各部與曼茶羅海遍主嘿汝嘎吉祥作袈姿舞唯一依怙帕繃喀大樂藏吉祥賢傳·具義梵音》,以及赤江仁波切著的《具足三恩根本上師遍主金剛持帕繃喀吉祥賢密傳讚頌啟請·三信歡喜增長白蓮束》。
領受過大師正法甘露的弟子不計其數,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上首弟子是:嘉傑·林仁波切、嘉傑·赤江仁波切、康薩仁波切和達札仁波切。其中達札仁波切是當時西藏的攝政,也是現在第十四世嘉瓦喇嘛幼年時的經師,並授過他沙彌戒。林仁波切和赤江仁波切是嘉瓦大師後來的正、副經師,正如達波上師所授記的“子威於父,孫威於子。”康薩仁波切也是位教證功德最極增上的大師,在近代西藏大德中,最受四眾弟子敬仰的就是帕繃喀大師與康薩仁波切,被譽為西藏的“日月二輪”。目前在海內外傳法的格魯派格西、仁波切多半是大師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以稱帕繃喀為格魯派宏傳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大師並不過分。
漢地也有一些人曾親近過大師,如觀空法師、法尊法師等,其中觀空法師依止大師的時間長達十年,大師的《至尊那若空行母單尊遷識法·大悲鉤》就是應他之請求造的。該文後跋中的“嘉喇嘛強巴袞欽”、“漢地法師慈氏遍智”是大師賜給他的藏文法名。
大師的文集共十三函(一說十五函),和宗喀巴大師文集一樣,是末法時代求解脫者最可信賴的教授寶藏。

整理者介紹

第三世墀江仁波切(1900-1981),全名洛桑耶協丹增嘉措,一九OO年出生於蔡公塘,自幼被認證為墀江仁波切第三世。十九歲至前藏,入甘丹寺夏孜院,學習五部大論。二十一歲在拉薩大願法會立宗答辯。得拉攘巴格西學位,於帕繃喀降巴丹增及達札昂旺松饒二師座下聽客群多顯密教法。1933年十三世嘉瓦喇嘛圓寂,與經師普覺降巴、達札仁波切、格鄔倉仁波切、林仁波切共同負責舍利金塔的建造。四十一歲時擔任第十四世嘉瓦喇嘛的啟蒙師,教讀字母、文法及經文背誦。四十五歲獲頒達爾罕爵位,五十一歲時受命為嘉瓦喇嘛之副經師(正經師為林仁波切。大師以半生之歲月,克盡師長之責,從藏文字母教讀至顯密教法之完整傳承,如瓶注水,獻予嘉瓦喇嘛:對三大寺僧學教育,亦作出莫大貢獻,可謂桃李滿天下。

本書目錄

掌中解脫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菩提道次第科判表
總論──糾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
菩提道次第引導分四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接【表一】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理故開示其法殊勝接【表二】
甲叄如何聞說具二種殊勝法之理接【表叄】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接【表四】
表一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乙一圓滿種姓中受生之理
乙二其身獲得功德之理
乙叄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之理
丙一於印度所作之理
丙二於藏地所作之理
表二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理故開示其法殊勝
乙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乙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乙叄易獲佛陀密意殊勝
乙四極大惡行自趣消滅殊勝
表叄
如何聞說具二種殊勝法之理
乙一聽法之理
丙一思惟聞法利益
丙二於法與法師發起承事
丙叄正聽聞之理
丁一斷除違緣器之叄過
丁二依止順緣六種想
乙二說法之理
丁一思惟說法利益
丁二於大師與法發起承事
丁叄以何等意樂及加行而說
丁四於何等境應說與不應說之差別
乙叄結束時如何共作之次第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識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丁一加行法(六加行法)
第一加行
第二加行
第叄加行
第四加行
第五加行
第六加行
丁二如何修正行(見【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識利益
戊二不依止與不如法依止之過患
戊叄意樂依止法
戊四加行依止法
丁叄如何作結行之次第
丙二座間如何修之理
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丁一認明暇滿
丁二思惟義大
丁叄思惟難得
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丁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二】
丁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叄】
丁叄於上士道次修心接【表四之四】
【表四之二】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戊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己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庚一不念死之過患
辛一不念正法過患
辛二雖念不修過患
辛叄雖修不淨過患
辛四修不殷重過患
辛五自謀不善過患
辛六臨終時將追悔而死過患
庚二念死之勝利
辛一利大利益
辛二力大利益
辛叄最初重要利益
辛四中間重要利益
辛五最後重要利益
辛六臨終時歡喜而死利益
庚叄正念死之理
辛一修習死亡九種因相
壬一思惟死決定
癸一死主決定當至,無緣能令退卻
癸二壽數無可添益,不斷減損
癸叄於生時亦無閒暇修法而死
壬二思惟死期無定
癸一總瞻部洲人,別於濁世,死期無定
癸二死緣極多,活緣微少,故死期無定
癸叄身極脆弱,故死期無定
壬叄思惟死時除正法外余皆無益
辛二修習死相
己二思惟後世二趣苦樂如何
庚一思地獄苦
辛一思大有情地獄或熱地獄苦
辛二思近邊地獄苦
辛叄思寒冷地獄苦
辛四思獨一地獄苦
庚二思餓鬼苦
辛一思惟畜生總苦
辛二思惟惡鬼別苦
庚叄思畜生苦
辛一思惟畜生總苦
壬一思互相吞噉苦
壬二思愚痴苦思總苦
壬叄思寒熱苦
壬四思饑渴苦
壬五思役使苦
辛一思惟畜生別苦
戊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己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庚一依何因皈依
庚二皈依何境
辛一正說認明皈依境
辛二可皈依此之原因
庚叄皈依量為幾許
辛一由知功德之門皈依
辛二由知差別之門皈依
辛叄由承許門皈依
辛四由不言有餘之門皈依
庚四皈依利益
辛一入內道佛子數
辛二為一切律儀基礎
辛叄滅盡往昔所積諸業障
辛四易集廣大福德
辛五人與非人不能為害
辛六不墮惡趣
辛七成就一起所思之事
辛八速疾成佛
庚五皈依學處
辛一各別學處
壬一應遮學處
壬二應修學處
辛二共同學處
壬一由念叄寶功德之門不斷皈依
壬二由念恩門進食之先應作供養
壬叄安置他有情於皈依
壬四由念利益之門晝叄次夜叄次念皈依
壬五隨作何事皆倚仗叄寶
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難亦不捨叄寶
己二於一切樂善根本發深忍信
庚一思惟業果(見【表四之二】)
庚二思別業果
辛一異熟功德
辛二異熟作用
辛叄修異熟因
癸叄思已進止之理
【表四之叄】丁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一發起求解脫之心
己一思惟輪迴總苦
庚一無定過患
庚二無飽足過患
庚叄數數捨身過患
庚四數數結身過患
庚五數數高下過患
庚六無伴過患
己二思惟別苦
庚一思惡趣苦(見前
庚二思善趣苦
辛一思惟人苦
壬一思惟生苦
壬二思惟老苦
壬叄思惟病苦
壬四思惟死苦
壬五思惟愛別離苦
壬六思惟怨憎會苦
壬七思惟求不得苦
辛二思惟非天苦
辛叄思惟天苦
戊二抉擇解脫道自性
己一思惟集諦輪迴流轉次第
庚一煩惱發生之理分四
子一認明煩惱
醜二煩惱如何生起之次第
醜叄煩惱之因
醜四煩惱之過
庚二煩惱集業之理
庚叄死沒及結生之理
辛一死如何發生之理
辛二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辛叄中有於生有受生之理
己二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滅除輪迴
庚二修何等道滅除輪迴
【表四之四】丁叄於上士道次修心
戊一顯示入大乘門惟是發心及其利益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獲佛子名
己叄映蔽聲聞
己四成就最勝福田
己五易圓滿資糧
己六速淨罪障
己七成就所願
己八損害與中斷不侵
己九速疾圓滿一切地道
己十成就出生眾生無餘安樂之良田
戊二發菩提心之理
己一正明修心
庚一由七因果之門修心法
辛一修平等舍
辛二知母
辛叄念恩
辛四報恩
辛五慈心
辛六悲心
辛七增上心
辛八正修發心
庚二由自他相換之門修心法
辛─自他平等
辛二由眾多門思惟自愛執過患
辛叄由眾多門思惟他愛執利益
辛四正修自他相換
辛五依此修取捨法
己二以儀軌受持發心
庚一未得律儀令得之理
庚二已得守護不壞退之理
戊叄既發心已學行之理
己一成熟自相續學六度之理
庚一總佛子行學習之理
辛一學習布施之理
辛二學習持戒之理
辛叄學習安忍之理
辛四學習精進之理
辛五學習靜慮之理
辛六學習般若之理
庚二於後二度學習之理
辛一學習靜慮體性奢摩他之理
壬─依止奢摩他資糧
壬二正說修奢摩他之理
壬叄依止修九住心之理
壬四由六力成辦之理
壬五彼中具四種作意之理
壬六由此正引生奢摩他之理
辛二學習般若體性毗缽舍那之理
壬一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癸一定中修如虛空
子一所破決定扼要
子二周遍決定扼要
子叄離諦實一品扼要
子四離諦實異品扼要
癸二後得修如幻化
壬二抉擇法無我
癸一抉擇有為法無自性
子一抉擇色無自性
子二抉擇心無自性
子叄抉擇心不相應行無自性
癸二抉擇無為法無自性
己二成熟他相續學四攝之理
【表四之一】
戊一依止知識利益
己─近得佛位
己二令諸佛歡喜
己叄魔與惡友不能加害
己四一切煩惱惡行自然遮止
己五地道諸德輾轉增長
己六一切生中不缺離善知識
己七不墮惡趣
己八無難成辦現前與究竟一切利益
戊二不依止與不如法依止之過患
己─若輕毀上師即輕毀諸佛
己二若於上師生嗔,即壞與彼剎那數相等劫之善根,而經等量劫生於地獄
己叄雖依咒乘亦不得殊勝成就
己四雖勤修續義亦與修地獄相似
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己六此生中為病等不如意事纏繞
己七後世漂流於無邊惡趣
己八一切生中匱乏善知識
戊二意樂依止法
己一根本修信
庚一應觀師為佛之原因
庚二能觀之原因
庚叄如何觀法
辛一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
辛二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
辛叄即於現下諸佛菩薩仍在利益有情
辛四自所見相無法決定
己二念恩生敬
庚─師恩勝佛
庚二說法恩
庚叄加持心相續恩
庚四以財物攝受為眷屬恩
戊四加行依止法
己─供獻財物
己二恭敬承事
己叄依教奉行
【表四之二】
庚一思總業果
辛一正明總思
壬─業決定理
壬二業增長廣大
壬叄不遇未造業
壬四已造業不失
辛二分別思惟
壬一思黑業果
癸一正明黑業道
癸二輕重差別
癸叄示彼等之果
子一異熟果
子二等流果
子叄增上果
壬二思白業果
癸一正明白業道
癸二彼等之果
壬叄附帶開示具力業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