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物男裝女侍圖

捧物男裝女侍圖

唐代是我國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發達。連線長安與遙遠西域的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外來”(相對中原本土而言)文化在都城長安齊聚。“外來”文化不僅與漢文化互動融合,且彼此影響,形成了穿胡服女扮男裝、吃胡食、聽胡樂、看胡舞、說胡語的歷史景象。套用當下流行的熱詞:開放包容的大唐,就是這樣“任性”。“女扮男裝”追時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捧物男裝女侍圖
  • 館藏地點:陝西歷史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
唐代是我國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發達。連線長安與遙遠西域的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外來”(相對中原本土而言)文化在都城長安齊聚。“外來”文化不僅與漢文化互動融合,且彼此影響,形成了穿胡服女扮男裝、吃胡食、聽胡樂、看胡舞、說胡語的歷史景象。套用當下流行的熱詞:開放包容的大唐,就是這樣“任性”。
在唐代,都市的繁華常被移植到墓葬中,如今,唐墓壁畫的出土使當時文化交融的社會圖景不再是一個瑰麗的背影。陝西是唐代墓葬壁畫出土最多的地方,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著李壽、章懷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房陵公主等20多座墓出土的500多幅壁畫,總面積超過一千平方米。收藏數量之多、價值之高,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如今,這些彌足珍貴的國寶就珍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唐代壁畫珍品館。
《捧物男裝女侍圖》:“女扮男裝”追時髦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玄宗時宮中婦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即宮內宮外,貴族民間,多有女子身穿男式衣衫,足蹬男式皮靴,女子服裝男性化了。這些生動鮮活的生活場景,被定格在了彌足珍貴的唐墓壁畫之中。那么,在封建禮教的重重束縛之下,唐代女子何以能“女扮男裝”?這種“另類”的風尚又是如何興起的?“無論是章懷太子墓之客使圖和門衛圖、永泰公主墓之宮女圖、房陵大長公主墓之男裝侍女圖,無不大量存在穿大翻領式或窄袖緊身的西域服飾和胡人服飾的唐人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唐人喜好胡服的風尚,而其時更是婦女著男裝的盛行時代。”唐墓壁畫研究專家、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程旭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唐代女子的服裝主要有三大類,即上衫下裙、胡服和男裝。“唐裙”中最負盛名的就是石榴裙,而胡服則為唐代的舶來品,唐代詩人元稹曾說過:“女為胡婦學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也有研究者認為,唐朝統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導致胡服流行。至於唐朝為什麼流行男裝,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唐代女子喜歡穿男裝的領頭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著男裝,一是她的性格像男人,喜歡著男服;二是干預政治,不願脂粉氣太重,以男裝具其威儀,助其施展政治才能。據說,一次唐高宗和武則天舉行家宴,他們的愛女太平公主一身男性裝束,身穿紫衫,腰圍玉帶,頭戴皂羅折上巾,身上佩戴著邊官和五品以上武官的礪石(磨石)、佩刀、火石等七件飾物,以雄赳赳男子的儀態歌舞到高宗面前。服裝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折射出了唐代婦女的自由與開放。出土於唐高祖李淵第十五子李鳳墓中的《捧物男裝女侍圖》,描繪了一個身穿男子服裝,手捧包袱呈行進姿態的女子形象。作品中的侍女頭戴黑色幞頭,身穿大紅色圓領袍服,下著條紋波斯褲,足穿線鞋。線鞋是一種便於活動的輕便鞋,往往用麻繩編鞋底,絲繩做鞋幫,做工十分考究。唐墓壁畫中女扮男裝的侍女大多足下仍穿女鞋,表明女子在女扮男裝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時,也不忘自身的情趣。
捧物男裝女侍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