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張魏公

挽張魏公

《挽張魏公》是南宋詩人劉過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借史論今,深惋“韓信陣”之未成,哀嘆武侯未捷而殞,以潛喻張浚的悲劇人生。後兩句直點“魏公”之敗,將其“不平氣”化作“峰上雲”,既暗寫張浚死葬衡山的現實,又巧妙將其精神通過與祝融的比附,而得到一種升華。這首輓詩氣勢磅礴,意趣深婉,不僅表達了詩人對符離慘敗的反思,而且歌頌了張浚堅持抗敵的愛國精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挽張魏公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劉過
  • 作品出處:《宋詩紀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挽張魏公
背水未成韓信陣,明星已隕武侯軍
平生一點不平氣,化作祝融峰上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挽:哀悼死者。張魏公:張浚,封魏公,南宋愛國將領。
⑵韓信陣:據《史記·淮陰侯列傳》,漢高祖三年,張耳與韓信合兵擊趙王歇、成安君陳余,韓信背水而戰,大破趙軍,斬陳余於低水之上。此喻宋、金符離之戰。
⑶殞:殞落,喻死亡。武侯:諸葛亮的封號。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陽秋》,亮屯兵武功(今屬陝西)五丈原,將死之夜,有赤星投於亮營,頃刻,亮死。此喻張浚之死。
⑷祝融:祝融峰,為南嶽衡山最高峰。傳說祝融為帝嚳的火官,死後葬衡山之陽,祝融峰由此得名。張浚死後亦葬衡山之下,故以祝融比之。

白話譯文

符離之役中背水而戰卻未能像韓信那樣大破敵軍,你染病而逝則像諸葛謝世天下殞落一顆明星。
你生平未酬的壯志、抑鬱憤懣之情是不死的精靈,化作了南嶽衡山祝融峰上的流雲。

創作背景

宋詩紀事》卷五十八引《山房隨筆》講了這首詩的寫作經過,張浚之子張栻告訴劉過:“先君魏公,一生公忠為國,功厄於命,來挽者竟無一章得此意。願君有意,為發幽潛。”劉過作了這首絕句,張栻為之墮淚。可是《山房隨筆》說作詩的時間在辛棄疾帥浙東時,即嘉泰三年(1203)或四年(1204),則根本不可靠,因為這時張栻已經死了二十多年。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句“背水未成韓信陣”,用的是韓信破趙的典故,詩里用來比喻符離之戰,說“未成韓信陣”表明此役的失敗。第二句“明星已殞武侯軍”,用的是諸葛亮的典故,詩里用來比喻張浚之死,寫出了他的不幸結局,他在事業上的失敗是命里注定。一、二兩句流露出對張浚的崇敬、惋惜心情。可以體會得出,這兩句詩是從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兩句化來。第三句“平生一點不平氣”,所謂“不平氣”,是說張浚由於壯志未酬而產生的抑鬱憤懣的情緒,他人雖死而精靈不滅從何處顯示出來,第四句“化作祝融峰上雲”作了回答。原來祝融峰上的雲,就是張浚的壯志未酬的不平之氣所化。詩人信手拈來,通過神思,構成了驚人之句,突出了張浚的“公忠為國”、志存社稷的高大形象。他將與祝融峰永久並存於天地之間。這比其他任何言辭的頌揚,要有力、要感人得多,這等於為張浚豎立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劉過這首詩是否為了迎合張南軒的心意,對張浚的稱頌有點過當,恐怕是夾雜了一些私人感情在內的,但主要的還應從劉過本人的政治思想方面去理解。他是一貫主張恢復,反對偏安局面的,這在他的詩詞里有多方面的表現。張浚在事業上雖無大成就,但畢竟是一位著名的主戰派,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受到劉過的崇敬,在張栻的請求下,他才樂於命筆賦詩。

名家點評

井岡山大學教授蕭東海《宋代吉安名家詩詞文選》:詩中表現了對主戰派愛國名臣張浚的崇敬,也流露了對張浚壯志未酬、“功厄於命”的惋惜,從而抒發了自己愛國憂時的情懷。全詩用典貼切,言簡意賅,豪氣逼人。

作者簡介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襄陽人,後移居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少懷志節,讀書論兵,好言古今治亂盛衰之變。曾多次上書朝廷,“屢陳恢復大計,謂中原可一戰而取”。為韓侂胄客,不識侂胄之敗事,識力遠不及辛棄疾。又屢試不第,漫遊江、浙等地,依人作客,與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交遊。後布衣終身,去世於崑山。有《龍洲集》《龍洲詞》。存詞70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