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句

拗句

拗句就是指格律詩句的格律沒有按照常規平仄規律。拗句有小拗和大拗之分,出現拗句就要“”,救有三種,本句自救對句補救和一拗雙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拗句
  • 讀音:ào jù
  • 分別:小拗和大拗
  • 格律:沒有按照常規平仄規律
詞語解說,讀音問題,讀音說明,拗句拗救,拗句概念,拗句的救,

詞語解說

讀音問題

1、niù jù(音六句),此為錯誤。
2、ào jù(音奧句)。
關於讀“niù jù”的問題,在目前最新版實體《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海》中無有查證。只
在網路版《新華字典詞典》軟體中有這種說法,但此為錯誤,詳情見下。
關於讀“ào jù”,在2009年《辭海》縮印本0033頁有證實此種讀法,原文如下:
(1)拗律 ào lǜ。拗體的律詩。詳“拗體”。
(2)拗體 ào tǐ。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定,不合規定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詩人中有故意為之者,如清王軒《聲調譜序》云:“韓(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體,以矯當代圓熟之弊。”凡“拗”須用“救”,有拗有救,才不為病。一句中前面該平處用仄,後面該仄處用平,是謂本句自救;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則該仄的用平,是謂對句相救。如此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調節音調,使其和諧,稱為“拗救”。也有拗而不救者。

讀音說明

為什麼是“ào jù”而不是“niù jù”呢?主要從“拗”字意義來分析:
(1)ào,指不順;發音不順口:拗口。拗口令(繞口令)。《新華多功能字典》、《辭海》縮印本。
(2)ào,指不順從:違拗。《新華多功能字典》。
(3)niù,固執;不隨和:執拗。脾氣很拗。《新華多功能字典》。
(4)ǎo,指弄彎月;折斷:拗折。把竹竿拗斷了。《新華多功能字典》。
由以上意義判斷,不難看出,第(1)項意義符合“拗句”的讀音。為什麼呢?因為近體詩(格律詩)和詞在古代的格律是講求音樂的節奏和聲調的,創作出來的格律詩和詞是能唱的,其性質其實就是歌詞,格律相當于樂譜。如果格律一“拗”,也就是固定的平仄格律被打破了的話,節奏聲調當然就不諧調了,不諧調就是發音不順口了。
格律詩中不合常規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出現拗句,一般應採取補救的辦法,即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上改變其他字的平仄安排。如"紅顏棄軒冕",第三字按格律應該平聲而用了仄聲,就把第四字應仄而改用平。又如"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上句第五字該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該仄改為平。拗句經過拗救,就算合律。否則,會出現犯孤平﹑失黏等毛病。做格律詩舊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這只是一般的說法。因為在五言格律詩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詩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輕易更動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該用平聲的未用平聲,該用仄聲的未用仄聲。拗救:詩人對於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則在本句或者對句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作拗救。

拗句拗救

拗句概念

首先拗句必須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談不上“拗”。在律詩中從廣義上講,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們在上面講的正格和變格中提到的變格,所謂變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變格律句就是拗句了。在律詩中我們要說的拗句相對來說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這也是狹義上的拗句,我們在具體分析的時候還要分成小拗和大拗來,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發生變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發生變化,下面我們具體講解。

拗句的救

詩人在寫作時對律句犯拗的地方想辦法進行補救,這就是拗救。由於近體詩中已經有很多不論平仄的字了,那么這類字也就無用拗救了。拗救就是當本句中該用“平聲字”的地方使用“仄聲字”而形成“拗”,為了聲律和諧,就要在本句或是對句的“適當位置”上把本該用“仄聲字”的改用“平聲字”。拗救有三種情況:
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例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換作仄聲字,那么在第五字就將該用仄聲字的換用平聲字,例句“雙鬢向人無再青”。在“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那么在第三字位改用仄聲字為平聲字,變成“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園蕪已平”。從例句中我們發現五言第一字有拗就要救,但沒有提到七言的第一字,因為七言的第一字的位置不是很重要,所以我們不要求對第一字進行補救,但適當時候可以考慮平仄和諧。
對句補救
七言出句(一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那么我們就要求在對句(也就是一組律句的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將該用仄聲字的改用平聲字。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該平用了仄,那么對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將仄聲字改用平聲字;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該平而用了仄,那么對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將第一位仄聲字換用平聲字。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必須要提醒的就是沒有平拗仄救的,這是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規則,也就是當上述出句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不能在對句相對應位置將平聲字改用仄聲字,一般這種情況要求本句自救或是變成大拗採用另一種救補方式(關於大拗我們單獨列出來分析)。
一拗雙救
同時對句相救。例如蘇軾《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出句第五位“竹”仄聲拗、對句第三位“自”仄聲拗,作者在對句第五位將該用仄聲字的時候換用平聲字“沙”,這樣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大拗
本來本部分內容可以在上三小類中可以解釋,為了更好地分析,我們將這部分單獨列出來,因為這部分也是很多詩詞楹聯愛好者急需學習和要掌握的。
大拗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也就是(五言就是除掉括弧內的兩個字,也就是七言除掉前兩個字):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種就是出句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在對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將該用仄聲字的用作平聲字,這就是錯位補救,以使平仄聲和諧。第二種我們看到對句的格式不變,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同時將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該用仄聲字的改用平聲字,這就是本句臨字補救,其實這也是規避三仄尾的一種做法。
這種律詩的大拗句(出句)運用還是比較多的,通常被詩人故意安排在律詩的第七句。
拗句
(1)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律詩是有拗就要救,但由於楹聯只有上下句,沒有其它律句相映襯,故關於拗救部分的小拗通常不要求在楹聯中使用,也就是說楹聯中的小拗可不救,只要整體平仄聲和諧即可。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律詩要求對句格式為“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果對句不進行拗救仍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們講此詩句就不合律,但在楹聯中不能屬於出律範疇,只要對句仍然是相對應的律格聯句即可。
(2)關於大拗句的格式,律詩中的格式是固定的,就是上面列舉的兩種格式,但楹聯則不同,因為楹聯僅僅是兩個句子之間的對仗,所以楹聯更大程度上傾向於平仄相反律,特別是網路楹聯的興起,更是給拗句的另一種格式提供了溫床。楹聯拗句(大拗)也是兩種,但每種有兩種應對格式,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格式一,律詩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格式二,相反律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一,律詩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平——格式二,相反律格式
以上相反律格式僅適用於楹聯,不適用於律詩!楹聯中拗句在日常使用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鄙人在分析古今風景名勝區名聯時統計691副聯中有拗句聯(包括多分句聯中拗句分句)41副,比例約為6%,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不能看到拗句聯而不知何物。
例如我們通常講的第一副對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出句就是我們上面說的第二種格式,出句關於三位拗在四位進行了救;再如泰安泰山樓聯“我本楚狂人,五嶽尋仙不辭遠===地猶郰氏邑,萬方多難此登臨”,出句第二分句也是上述第二種拗句格式,第五字拗第六字救;又如洛陽邙山呂祖閣聯“東南瞻崿嶺,千層翠黛朝更鳳闕===西北聽洪水,萬丈波濤出龍門”,出句第二分句就是上述第一種拗句格式,對句第二分句完全按照相反律來安排平仄的,是第一種拗句的第二種格式相反律格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