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風景區

抗日山風景區

抗日山風景區,位於連雲港市贛榆區西部蘇魯兩省交界處,景區占地2000多畝,依山而建,大小景點有20餘處。主體景觀抗日山烈士陵園依山而建,氣勢恢弘,景色秀麗,巍巍壯觀,是全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園,素有“中國抗日第一山”之美譽。

2016年9月28日,抗日山風景區因交通不便、停車管理混亂、遊客中心功能設施缺失不全、廁所及整體衛生環境髒亂差、安全巡查不到位、智慧景區建設遲緩、旅遊商品無特色、重點整治工作開展不力以及日常管理機制體制不完善等原因,被降低為國家AAA級風景區。12月5日,國家旅遊局通報,抗日山風景區被摘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抗日山風景區
  • 地理位置:連雲港市贛榆
  • 氣候類型: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000多畝
  • 所屬國家:中國
歷史,景點,榮譽,

歷史

抗日山,是中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烈士陵園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興建的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安葬烈士最多的抗日烈士陵園。陵園內不但安葬著八路軍抗日烈士,也安葬著新四軍抗日烈士,不但有中國抗日軍人的紀念碑,也有外國抗日英雄的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館裡,不但有共產黨抗日烈士的專題介紹,也有國民黨抗日烈士的事跡陳列。她座落在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西部抗日山上,海拔173米,陵園依山而建,背山面水,氣勢宏偉,莊嚴肅穆,由抗日烈士紀念塔、紀念碑、紀念亭、紀念堂、紀念館、碑廊、國防園和東西兩大墓群組成,總面積24萬平方米。

景點

抗日山烈士陵園,自1941年7月,由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在原馬鞍山上破土興建,至1944年7月7日初步建成,共建有1486座烈士墳墓,安葬著1626餘位烈士的忠骨,9座大型紀念碑上鐫刻著3576位烈士的英名。山自然更名為抗日山,陵園亦自然而稱為抗日山烈士陵園。
抗日山烈士陵園共分為八個坡段,每個坡段均建有不同風格的紀念建築物,通過363級石砌台階可直達山頂第八坡段。抗日山烈士陵園第一坡段為花崗岩塊石鋪設的大型集會廣場,總面積3000餘平方米,可一次性容納近萬人開展各種類型的紀念活動。
陵園的第二坡段,西為革命烈士紀念館,東為碑廊。革命烈士紀念館,1973年11月建成,原建築面積795平方米,2001年續建450平方米,共1245平方米。設四個展廳,展線面積1160平方米。陵園第二坡段東面是建築面積達1400平方米,明清建築風格的碑廊,鑲嵌著200餘統高2米、寬0.6米黑色花崗石拋光鐫刻的各級領導人、知名人士為紀念抗日烈士而題寫的詩、詞。
小沙東海戰烈士冢
小沙東海戰烈士冢座落在陵園的第三坡段,1943年3月17日,新四軍三師團以上幹部一行51人,由三師參謀長彭雄,八旅旅長田守堯率領,從蘇北鹽阜區乘船出發,計畫到贛榆縣柘汪口登入,然後從陸路赴延安學習。船行到贛榆縣小沙村東部海面,與日寇巡邏艇相遇,發生戰鬥,敵我雙方各犧牲數十人;後來幹部隊伍在我濱海警備團及當地軍民接應下勝利登入。此役我方陣亡將士有:三師參謀長彭雄、八旅旅長田守堯及夫人,團政治處主任吳毅、張友來、軍實科長曹雲等16人。烈士冢墓碑前,分別有陳毅元帥陳士榘上將的親筆題詞“浩氣長存”、“英靈千秋”。
漢斯·希伯紀念碑與金野博紀念碑
漢斯·希伯紀念碑與金野博紀念碑同在陵園的第四坡段。漢斯·希伯(1897-1941),德國共產黨中央委員,著名作家兼太平洋國際學會記者。1925年、1932年兩次到中國,倡導成立反侵略陣線。全面抗戰爆發後,不斷發表中國抗日戰爭的報導,並多方籌款購買藥品支援新四軍。1938年到延安採訪,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1939年到新四軍軍部,與葉挺劉少奇陳毅等新四軍領導人會見,撰寫了大量文章,向全世界報導八路軍新四軍英勇抗戰的事跡,1941年9月到達山東濱海區,與羅榮桓朱瑞黎玉等領導人會見並隨軍採訪,11月30日在沂南縣大青山壯烈犧牲。被譽為身著八路軍軍裝,拿起武器與日寇侵略者英勇戰鬥壯烈犧牲的歐洲第一人。因漢期·希伯的遺體當時安葬在沂南獾子溝,1943年八路軍濱海軍區在抗日山上為其立碑,以志紀念。漢斯·希伯紀念碑為一子彈形建築,用花崗石雕制,系山東軍區司令部、政治部所立。碑南刻:“國際友人希伯同志紀念碑”,北面刻有羅榮桓、黎玉、肖華所題輓詞:“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碑左另立一通臥碑,用雪花白大理石製成,碑文為希伯生平。
地圖
金野博(1919-1944),日本國本州秋田縣人,1939年春被征入伍,5月隨部侵華,8月2日到山東梁山掃蕩”被俘,在八路軍115師政治部工作人員的感化教育下,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反動本質,毅然參加八路軍,任反戰同盟魯中支部支部長,從事反戰活動。1943年夏,到贛榆日照等縣做反戰工作。1944年春被日偽軍逮捕,後被秘密殺害。1991年4月,贛榆縣人民政府為其在抗日山烈士陵園第四坡段建立紀念碑。金野博紀念碑為一手榴彈形建築,用花崗石雕制,碑刻為:“日本國友人金野博同志紀念碑”,碑右另立一通雪花白大理石臥碑,碑文為金野博同志生平。
符竹庭烈士墓
陵園的第五坡段為符竹庭烈士墓。符竹庭,江西廣昌縣人,1912年出生,1927年參加革命,1928年參加紅軍併入黨,參加了長征。到達陝北後,於1936年12月由紅1軍團2師政治部主任調任紅4軍團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9月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政治處主任,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1938年9月,與肖華率八路軍東進挺進部隊進抵山東,先後創建了冀魯邊、魯西、濱海等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調任115師教導2旅政委,率部東進濱海區,組織指揮了著名的青口戰役、海陵反“蠶食”、郯城、贛榆等戰役。對鞏固和發展濱海抗日根據地作出巨大的貢獻。1943年3月,實施黨的一元化領導,符竹庭任中共山東濱海區黨委書記兼濱海軍區政委。1943年11月26日,在粉碎日寇“掃蕩”中不幸壯烈犧牲,遺體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園第五坡段,墓為六角亭式建築,由灰色花崗石砌成。墓的南面鑲著符竹庭的銅像,原像為115師兼《山東畫報》攝影記者郝世保1942年所攝,楊工程師熔煉30餘千克子彈殼鑄成。1947年2月被國民黨軍隊用機槍打壞,1955年重鑄。符竹庭墓的東面是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華所題《輓詞》:“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殺敵武器,歷盡險山惡水,萬里長征,艱苦奮戰,堅持敵後,其忠於人民革命事業,彌久愈堅;果敢頑強,英勇壯烈;確是我黃帝子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西面是中共濱海區委員會所撰《悼文》,北面是濱海軍區司令部、政治部所撰《墓志銘》,西北面是濱海專署專員謝輝、濱海區參議會參議長高贊非所撰《輓詞》,東南面是《贛榆戰役經過》,為濱海軍區政治部所撰。為紀念符竹庭烈士,1945年11月26日-1950年1月,贛榆縣曾更名竹庭縣
濱海軍區抗戰烈士紀念塔
陵園的第六坡段為濱海軍區抗戰烈士紀念塔,是一座花崗石雕刻的大炮形建築,炮口直指藍天。塔基部鐫刻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和參議長楊希文的輓詞,以及1942-1943年內的戰績和900多位烈士的英名。
1942年春,在抗日烈士紀念塔即將落成之際,教2旅政治部又從檔案箱中獲得烈士花名冊一本,為使烈士英名不被淹沒,能與青史並傳千古,於是又動工興建了第七坡段抗日烈士紀念堂和紀念碑,於1943年7月7日落成。紀念堂為延安窯洞式建築,共5間,總面積130平方米。紀念堂東西走廊的兩端各有一長碑,為抗日烈士紀念塔建成時新發現之烈士英名錄。堂前廣場正中立有一刺刀形狀的紀念塔,用整塊花崗岩建造。塔南面的銘文為“烈士英名垂千古”,西面是烈士英名錄,東面為抗日烈士紀念塔續序,北面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所作《抗戰五周年挽八路軍陣亡將士》詩。
頂峰抗日烈士紀念塔於1941年7月7日動工興建,1942年7月7日落成。時任八路軍115師政委羅榮桓、代師長陳光、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山東戰工會主席黎玉以及肖華、陳士榘、谷牧、符竹庭等黨政軍領導人參加了落成典禮。紀念塔為正四面體,邊長1.45米,高14米,四級底座用地產花崗岩砌成,四角塔柱為整塊青灰色花崗岩刻槽磨圓加工而成,塔頂為地球造型,地球造型上矗立著鑄鐵八路軍戰士戎裝像,一手執旗,一手持槍,面向東南方。紀念塔南面為塔銘:“抗日烈士紀念塔”,北面為《抗日烈士紀念塔序文》,東、西兩面為烈士英名錄,均由原八路軍山東縱隊2旅1團團長、著名軍旅書法家武中奇書丹

榮譽

抗日山烈士陵園自建成七十年來,黨和人民政府懷著對革命先烈深切悼念之情,數次對陵園進行整修和擴建,不斷增強革命傳統教育內涵,提高陵園知名度和教育輻射量。1982年以來,陵園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8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成為國家首批“國防教育示範基地”,;2011年被國家民政部評為“全國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範單位”等光榮稱號。此外,抗日山烈士陵園還被國家旅遊局列入全國十二大紅色旅遊景區之一的“魯蘇皖紅色旅遊景區”,納入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每年吸引著全國60多萬遊客參觀遊覽,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紅色旅遊勝地。
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2014年9月1日國務院發出通知,公布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位於贛榆區境內的抗日山烈士陵園成為連雲港市唯一一處入選本次名錄的抗戰遺址,而此次江蘇省內入選該批名錄的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僅有7處,其中蘇北僅3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