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遺傳

抑鬱症遺傳

抑鬱症遺傳是一種遺傳病。抑鬱症的病發多半認為和遺傳有關,普遍研究認為是基因的傳遞行成的遺傳,抑鬱症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抑鬱症遺傳
  • 危害:患者軀體莫名的不適
  • 性質:遺傳病
  • 病因:遺傳因素
疾病危害,病理生理,防治原則,輔助防範,

疾病危害

抑鬱症的危害一、患者軀體莫名的不適。
李亞琴表示抑鬱症不僅表現為心情鬱悶。而且也會出現軀體症狀,如睡眠障礙、疼痛、乏力、胃部不適、食慾欠佳、心慌氣急。以及各個系統的症狀。隱匿性抑鬱症患者往往沒有情緒低落等典型症狀,卻以軀體不適為主。其特點是症狀雖多。卻以頭痛、失眠為主,尤其是容易早醒。
抑鬱症的危害二、患者親友被痛苦折磨著。
跟抑鬱症患者在一起生活是很痛苦的事。抑鬱症患者不僅折磨自己。也會影響周圍人的生活質量。比如個抑鬱的母親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而孩子的抑鬱也很可能給父母帶來抑鬱的心境。如果丈夫抑鬱了,那么妻子也不會有好日子過。從上面的抑鬱症狀,我們不難想像。抑鬱症患者對親人和朋友的生活質量有多大的影響。
抑鬱症的危害三、患者如履自殺的薄冰。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臨床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為10%。我國精神醫學專家調查認為。抑鬱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殺想法。其中有20%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據研究。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們至少會患上一次抑鬱症。但患上抑鬱症的人大多數“身在病中不知病”。只有25%的患者知道。
臨床上被抑鬱症困擾的患者不在少數,抑鬱症的出現給患者的精神和軀體都帶來了很多的痛苦和折磨,擺脫抑鬱症的折磨,重新找回健康和幸福。

病理生理

抑鬱症有家族集中“遺傳傾向性”是基因的傳遞形成的遺傳,抑鬱症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係。
雖然抑鬱症可能不會通過基因遺傳,也就是提出的“抑鬱症會遺傳嗎”這個問題回答是否定的。可是抑鬱症的確存在明顯的家族集中性。家系調查發現,抑鬱症患者的親屬患本病的機率比一般人群的機率高出10-30倍,而且血緣關係越近發病的幾率越高,關於對抑鬱症所導致的自殺死亡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研究資料表明抑鬱症病人有陽性家族史者高達40%,據國外報導,抑鬱症患者親屬中患抑鬱症的機率為:一級親屬(父母、同胞、子女)為14%,二級親屬(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孫子女、甥侄)為4.8%,三級親屬(堂、表兄妹)為3.6%。 上述現象均說明抑鬱症與遺傳因素有關,但是這僅能說明抑鬱症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性”,它與遺傳還是有本質的區別。我們認為這種遺傳傾向性是家族內部的個體間行為和意識上的互相影響,這種影響最直接的體現在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大家從數據上看到的抑鬱症會遺傳的現象。部分媒體報導也可能使這一觀點得到更多的非科技工作者的認同。
抑鬱症會通過“成長經歷”遺傳
抑鬱症會不會遺傳從心理社會發病因素來解:大多數人抑鬱症的產生都和其成長經歷有密切的關係。抑鬱症患者中,有些在幼年期因父母培育不當、家庭環境不良,而形成素質缺陷和性格障礙。因此人格發展期的童年教育十分重要。父母對孩子的過分嬌寵溺愛,管教方法的不當,或家長意見不一,對孩子的成長不關心和放任等,於兒童的心理健康均十分有害。有的孩子成了電視迷,從電視走向孤獨,不與人交往,國外稱“電視孤獨症”。少年期以後,更容易從電視中找到自己的偶像,模仿崇拜,國外十分重視親子關係和早期教育,家庭氛圍起著重要的作用。離婚、單親撫養等等,都是投向兒童心靈的陰影,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扭曲。反應性抑鬱症主要由心理因素導致,各種不同的神經官能症發病也與心理因素有關。但同樣的心理刺激,許多人有耐受力,而有的人卻發病。因而上述症狀都被認為是在人格缺陷基礎上的心理反應形式。心因性抑鬱症與抑鬱型神經症都有易病性素質。這些特質不是胎裡帶來,也就是說抑鬱症不會遺傳,而是與父母的早年教育及影響有關。因此優教要特別注意防止人格的缺陷和偏差。
遺傳危險度:★★★★★
許多研究都發現抑鬱症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係,抑鬱症患者的親屬中患抑鬱症的機率遠高於一般人,約為10~30倍,而且血緣關係越近,患病機率越高。據國外報導,抑鬱症患者親屬中患抑鬱症的機率為:一級親屬(父母、同胞、子女)為14%,二級親屬(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孫子女、甥侄)為4.8%,三級親屬(堂、表兄妹)為3.6%。

防治原則

抑鬱症的防治應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主。如果經常出現悶悶不樂、體重顯著增加或減少、失眠或睡眠過多、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有輕生念頭等現象,要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輔助防範

一、要調整人生坐標。這個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難。就是在不同年齡階段人生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原來你可能是領導,退休後就要調整適應這一變化。原來你身體健康,什麼毛病沒有,現在腿疼了,眼睛也花了……這些變化都是正常的,你沒有辦法,只能積極接受和承認這種現實,及時調整自己的人生坐標,而不是天天盯著這個變化說我不行了、我完了。
二、人生有境界,就是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堅韌的方式應對,很多老人見多識廣,人生達到一定的境界後,變得慈祥、寬厚,與人相處溫和、平和、協調。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會有特彆強烈的表現,能堅守自己固有的這種東西,面對人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三、廣交朋友。社會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網路,我們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做,所以要家庭和睦,廣交朋友,樂觀開朗,跟大家一起來處理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
四、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同樣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判斷,您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你的孩子不回來看望老人,你就不能老想著他不關心老人,有可能他在忙工作,孩子要天天守著你,他什麼也做不了,您是不是也不高興?所以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的時候,也是一個好事。
五、中醫調理對我們的日常心理健康也會有幫助。中醫講要“清靜養神”,順應自然規律等理念,都非常有助於健康。
六、自我調節心理。以健康為中心,遇事情瀟灑一點、糊塗一點,不是真糊塗,是你知道這個事沒有太大的問題,就不去追究它。忘掉年齡、忘記疾病、忘記恩怨。珍惜老伴、老友、老窩、老本,保證生活基本的安全感。要增加戶外活動,增加社會交往。
七、多吃些有益的水果,比如香蕉就是很好的防抑鬱的水果,在香蕉的基礎上還有創意文化水果,能讓人開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