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穴

手陽明大腸經穴即手陽明大腸經的所有腧穴,左右各20穴,本經腧穴主要治療頭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陽明大腸經穴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指手陽明大腸經所有的腧穴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手陽明大腸經穴指手陽明大腸經所有的腧穴,即所有經穴。分布在食指橈側,上肢背面的橈側及頸、面部。起於商陽,止於迎香。左右各20穴,分別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軀體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應點和針灸等治法的刺激點。
凡歸屬於十二經脈和任、督脈的腧穴,亦即歸屬於十四經的穴位,總稱“經穴”。經穴均有具體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有明確的針灸主治證。經絡學說就是以這些腧穴為主要依據,就其主治規律、疾病症候等進行總結,使分散的腧穴系統化,並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發展到全部經穴。
診斷方面,腧穴有反映病症、協助診斷的作用。治療方面,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其中腧穴的治療作用有三個特點:臨近作用,遠道作用和整體作用。

中醫套用

一、手陽明大腸經穴套用概要。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頭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療熱病常用商陽、合谷、曲池;治療頭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療胃腸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療咽喉病可用商陽、合谷;治療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療鼻疾常以合谷、迎香為主。針刺天鼎、扶突應注意角度與深度。
二、各穴簡釋
1、商陽 Shāng yáng(LI 1)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指甲根。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之指背支和食指橈側動、靜脈與第一掌背動、靜脈分支所形成的動、靜脈網。
主治:①咽喉腫痛,齒痛,耳聾。②熱病,昏迷。③手指麻木。
操作: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
2、二間 èr jiān(LI 2)滎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一蚓狀肌腱→食指近節指骨基底部。淺層神經由橈神經的指背神經與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雙重分布。血管有第一掌背動、靜脈的分支和食指橈側動、靜脈的分支。深層有正中神經的肌支。
主治:①咽喉腫痛,齒痛,目痛,鼻衄。②熱病。
操作:直刺0.2~0.3寸。
3、三間 Sān jiān(LI 3)輸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處)後橈側凹陷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一骨間背側肌→第一蚓狀肌與第二掌骨之間→食指的指淺、深屈肌腱與第一骨間掌側肌之間。淺層神經由橈神經的指背神經與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雙重分布。血管有手背靜脈網,第一掌背動、靜脈和食指橈側動、靜脈的分支。深層有尺神經深支和正中神經的肌支。
主治:①目痛,齒痛,咽喉腫痛。②身熱。③手背腫痛。
操作:直刺0.5~0.8寸。
4、合谷 Hé 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一骨間背側肌→拇收肌。淺層布有橈神經淺支、有手背靜脈網橈側部和第一掌背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分布有尺神經深支的分支等。
主治:①頭痛,齒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鼻衄,耳聾,痄腮,牙關緊閉,口喎。②熱病,無汗,多汗。③滯產,經閉,腹痛,便秘。④上肢疼痛、不遂。
操作:直刺0.5~1.0寸。
5、陽溪 Yáng xī(LI 5)經穴
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橈側腕長伸肌腱的前方。淺層布有頭靜脈和橈神經淺支。深層分布橈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①頭痛,目赤腫痛,齒痛,咽喉腫痛。②手腕痛。
操作:直刺0.5~0.8寸。
6、偏歷 Piān lì(LI 6)絡穴
定位:曲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拇短伸肌→橈側腕長伸肌腱→拇長展肌腱。淺層布有頭靜脈的屬支,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深層有橈神經的骨間後神經分支。
主治:①目赤,耳聾,鼻衄,喉痛。②水腫。③手臂酸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7、溫溜 Wēn liū(LI 7)郄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腱→橈側腕短伸肌腱。淺層布有頭靜脈,前臂外側皮神經和前臂後皮神經。深層在橈側腕長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腱之前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①頭痛,面腫,咽喉腫痛。②腸鳴腹痛。③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0.5~1.0寸。
8、下廉 Xià lián(LI 8)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橈側腕短伸肌→旋後肌。淺層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前臂後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深支的分支。
主治:①頭痛,眩暈、目痛。②腹脹,腹痛。③肘臂痛。
操作:直刺0.5~1.0寸。
9、上廉 Shàng lián(LI 9)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腱後方→橈側腕短伸肌→旋後肌→拇長展肌。淺層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前臂後皮神經和淺靜脈。深層有橈神經深支穿旋後肌。
主治:①手臂麻木,肩膊酸痛,半身不遂。②腹痛,腸鳴。
操作:直刺0.5~1.0寸。
10、手三里 Shǒu sān lǐ(LI 10)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的前方→旋後肌。淺層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前臂後皮神經。深層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及橈神經深支。
主治:①肩臂麻痛,上肢不遂。②腹痛,腹瀉。③齒痛頰腫。
操作:直刺0.8~1.2寸。
11、曲池 Qū chí(LI 11)合穴
定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肱橈肌。淺層布有頭靜脈的屬支和前臂後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橈側返動、靜脈和橈側副動、靜脈間的吻合支。
主治:①熱病,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頭痛,眩暈,癲狂。②上肢不遂,手臂腫痛,瘰癧。③癮疹。④腹痛,吐瀉,月經不調。
操作:直刺1.0~1.5寸。
12、肘髎 Zhǒu liáo(LI 12)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曲池上方1寸,當肱骨邊緣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肱肌。淺層布有前臂後皮神經等結構。深層有橈側副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肘臂酸痛、麻木、攣急。
操作:直刺0.5~1.0寸。
13、手五里 Shǒu wǔ lǐ(LI 13)
定位: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肌。淺層布有臂外側下皮神經和前臂後皮神經。深層有橈側副動、靜脈和橈神經。
主治:肘臂攣痛,瘰癧。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5~1.0寸。
14、臂臑 Bì nào(LI 14)
定位:當曲池與肩骨禺連線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時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淺層布有臂外側上、下皮神經。深層有肱動脈的肌支。
主治:①肩臂痛,瘰癧。②目疾。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15、肩髃 Jiān yú(LI 15)手陽明、陽(喬)交會穴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岡上肌腱。淺層布有鎖骨上外側神經、臂外側上皮神經。深層有旋肱後動、靜脈和腋神經的分支。
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舉,瘰癧。②癮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16、巨骨 Jù gǔ(LI 16)手陽明、陽(喬)交會穴
定位: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肩鎖韌帶→岡上肌。淺層布有鎖骨上外側神經。深層布有肩胛上神經的分支和肩胛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①肩臂攣痛不遂。②瘰癧,癭氣。
操作:直刺,微斜向外下方,進針0.5~1.0寸。
17、天鼎 Tiān dǐng(LI 17)
定位: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後緣→斜角肌間隙。淺層內有頸橫神經、頸外靜脈和頸闊肌。深層布有頸升動、靜脈分支或屬支,在斜角肌間隙內分布著臂叢神經等結構。
主治:①咽喉腫痛,暴瘖。②瘰癧,癭氣。
操作:直刺0.5~0.8寸。
18、扶突 Fú tū(LI 18)
定位: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之間。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頸血管鞘的後緣。淺層內有頸橫神經、頸闊肌。深層有頸血管鞘。
主治:①癭氣,暴瘖,咽喉腫痛。②咳嗽,氣喘。
操作:直刺0.5~0.8寸。
19、口禾髎 Kǒu hé liáo(LI 19)
定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淺層有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支等結構。深層有上唇動、靜脈和面神經頰支等分布。
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喎,口噤。
操作:平刺或斜刺0.3~1.0寸。
20、迎香 Yíng xiāng(LI 20)手、足陽明交會穴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提上唇肌。淺層有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支。深層有面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面神經頰支。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喎,面癢。②膽道蛔蟲症。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