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獸

手獸

手獸(Chirotheriu)主流看法是屬主龍假鱷類。1833年,德國圖林根州南部希爾德堡豪森縣一帶,發現了一批奇異的足跡,它們看上去就像“一隻大漢戴著的、厚實的獸皮手套”,其被稱為手獸足跡,意為希臘語的“手之獸”。這類怪獸體型超過5米,在三疊紀晚期的四川,乃至其他大陸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頂級掠食者,可輕易“秒殺”早期的恐龍。

中國也有發現:1989年貴州省貞豐縣龍場鎮和牛場鎮兩地中三疊統關嶺組下段的泥質白雲岩中保存有古老的爬行類足跡化石,該足跡為四足動物留下的行走軌跡,後足保存較完整,前足可見零星和不完整的趾痕。2013年四川攀枝花也發現一批手獸足跡。

基本介紹

命名,歸屬,特徵,分布,中國的發現,

命名

1833年,德國圖林根州南部希爾德堡豪森縣一帶,發現了一批奇異的足跡,它們看上去就像“一隻大漢戴著的、厚實的獸皮手套”,其被稱為手獸足跡,意為希臘語的“手之獸”。 1996年甄朔南等將此類足跡化石中譯為“手獸”。

歸屬

這個“大手套”有橫著分開的“拇指”,很詭異地位於足跡的“外側”,這不符合現生陸生動物的生長傳統,這個困惑引起了學界長達170多年的紛爭。最初,地質學家首先想到這些“手印”屬於早期類人猿古人類。1842年,著名解剖學歐文認為這批足跡為迷齒兩棲類所留。到了1914年和1917年,學者認為手獸足跡由某種原始的恐龍所留下。
1925年,德國科學家澤格爾將手獸足跡與南非假鱷化石聯繫起來。假鱷類原本用來稱呼三疊紀爬行動物,屬於主龍類,這是一類身體結構比較輕巧的肉食性動物,體長一般從35厘米至8米不等,到中三疊世晚期成為陸地肉食性動物的優勢族群。如今的鱷魚類,便是這個古老的大家族中仍然存活的物種
即便如此,“手獸足跡的造跡者是假鱷類(鑲嵌踝初龍類)”這個觀點目前還沒有完全得到承認,有學者仍堅稱是獸腳類原蜥腳類留下的足跡,該造跡動物身上的神秘的面紗,依然沒有完全揭開。
1989年貴州區調隊王雪華馬驥(1989)最早報導的Chirotherium足跡化石發現地點為貴州省貞豐縣牛場。1996年,甄朔南等將此類足跡化石中譯為“手獸”。

特徵

單個足跡由五個腳趾和後掌組成,由於其中的四個腳趾伸向前方而第五趾由後掌外側橫向伸出且向後彎曲,整個足跡看上去猶如人的手掌印痕。
手獸不是一種確定的動物名稱,目前比較傾向於屬於迅猛鱷科(Prestosuchidae)由前足腳印保存不完全可以判斷,該造跡動物既可以四足行走又可以僅靠後足奔跑。

分布

歐洲南美洲北美洲亞洲中國都發現了僅存於三疊紀的Chirotherium,說明這些地點在當時曾經屬於同一個大陸,而且都處於乾旱炎熱的低緯地區。由於該足跡點當時處於揚子古大陸南緣的台地上,而其東南側則是著名的三疊紀南盤江復理石盆地,對該足跡的進一步研究有利於探討台地和盆地的相變關係和生態差異,進而揭示盆地演化過程中與揚子板塊的相互作用。
於歐洲、美洲等地發現的Chirotherium多數保存於三疊紀的紅色砂泥岩層表面,其中多數岩層發育泥裂構造;還有些則保存於薄層碳酸鹽岩層的表面,也多數發育泥裂構造。貞豐的兩處足跡都保存於中三疊統關嶺組下段發育泥裂構造的泥質白雲岩表面,同樣反映了當時炎熱乾旱的氣候特點。

中國的發現

1989年貴州貞豐縣的發現
中國最早報導的Chirotherium足跡化石發現地點,是貴州貞豐縣龍場鎮牛場鎮,兩地中三疊統關嶺組下段的泥質白雲岩中保存有古老的爬行類足跡化石,該足跡為四足動物留下的行走軌跡,後足保存較完整,前足可見零星和不完整的趾痕。1989年貴州區調隊王雪華、馬驥(1989)發現。1996年甄朔南等將此類足跡化石中譯為“手獸”。
龍場足跡點保存完整的後足腳印最大為長16cm,寬14cm,平均單步長70.2cm,復步長為140cm;而牛場足跡點所見最大後足腳印長達25cm,寬17cm,平均單步長為52cm,復步長為98.5cm。參照國際上流行的計算方法,根據腳印長度和步長大小計算了兩地造跡動物的臀高和行走速度:臀高大約0.64~1.0m,估計身長可達2~3m,行走速度4~10km/h。考慮到造跡動物當時僅僅處於漫步和小跑狀態,推測其奔跑速度可以達到20km/h以上。
2013年四川攀枝花的發現
“四川現2億年前巨型怪獸足跡 曾輕易捕殺恐龍(圖)”報導:攀枝花市攝影協會主席、奇石收藏家李學智聽說當地某鎮距離金沙江幾公里遠的山坡上有一處很特別的動物腳印,“這些足跡與我在書本上所見到過的恐龍足跡有很大的不同:這些足跡不是3趾或5趾,而是4趾,且形態怪異。”2013年8月,得知有古生物學家來到四川,他將這個訊息告知了兩位專家和華西都市報記者。在李學智和其朋友的帶領下,記者抵達了發現“恐龍足跡”的地方。這是掩隱在一片樹林下的一面灰褐色岩石,一部分已經垮塌,露出地面的不到10平方米。岩石上,隱隱約約分布著10多個看似動物留下的奇怪“爪印”。拍照繪圖後,記者將資料傳給了中國地質大學恐龍足跡專家邢立達。金沙江畔,邢立達和大家再次開始清理現場,對足跡進行仔細測量,拍照後還用塑膠薄膜將足跡全部謄描。經過數小時的清理,在這塊10多平米的傾斜岩石上,10多個有規律的足跡全部呈現在大家眼前。由於長期暴露在外日曬雨淋,足跡已經有些風化和脫落,但依舊能看清楚形狀。經過測量,這些足跡長度約45厘米,嵌入岩石深1厘米多。“我幾乎見過國內所有恐龍足跡的資料或足跡現場,而眼前的足跡,他從未親眼見過,可以初步判斷,這些足跡不是恐龍留下的,而是來自另外一種‘怪獸’”。邢立達說這裡屬於三疊紀晚期寶頂組,距今2億1千萬年。
邢立達說,攀枝花的足跡化石從整體形態來看,與手獸類足跡的後足跡非常相似,手獸足跡目前認為是主龍類中的假鱷類所留。“比如,足跡的第2至4趾很緊湊,而且呈對稱分布,第3趾最長,還有一個指向後側方、細長的第5趾。”
目前為止,中國在貴州四川都有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