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育鄉

戶育鄉

“戶育”一說景頗語為“先睡”之意;二說傣語為“野芭蕉生長的地方”。“頭人睡過”。1950年前,為景頗山官轄地,隸屬勐卯土司,1956年建立生產文化站,1963年設區,1969年改戶育公社,“文革”期間一度稱為前進公社,1984年復設區,同年,政府駐地從戶育山遷至帕跌壩尹山寨,1986年撤區改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戶育鄉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雲南省
  • 下轄地區:轄4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
  • 地理位置:瑞麗西部,距城20公里
  • 面積:210.69平方千米 
  • 人口:10943人(2017) 
  • 耕地:28688畝
  • 平均海拔:1267.3米
  • 森林覆蓋:80%
簡介,區域概況,歷史沿革,自然地理,行政區劃,人口民族,資源環境,民族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淵源,文化教育,農村市場,特色產業,發展思路,自然資源,林權改革,社會保障,

簡介

戶育鄉位於瑞麗西部,距城20公里,總人口10943人(2017),轄4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6所學校,面積210.69平方千米。
1950年前,為景頗山官轄地,隸屬勐卯土司,1956年建立生產文化站,1963年設區,1969年改戶育公社,“文革”期間一度稱為前進公社,1984年復設區,政府駐地從戶育山遷至帕跌壩尹山寨,1986年撤區改鄉。
戶育民風純樸,風光秀麗,資源豐富,氣候濕潤,區位獨特,有“小姐告”之稱,是全國咖啡母樹之鄉。主產水稻、甘蔗等。2008年全鄉經濟總收入4531萬元,人均純收入3200元。
戶育鄉戶育鄉
1996年5月,國家總理李鵬,1999年9月國家政協主席李瑞環,在省委書記、省長的陪同下,分別蒞臨我鄉視察工作,並親手種植下了常青樹。
今日的戶育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邊疆鞏固,治安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全鄉各族人民滿懷信心,闊步邁進社會主義新農村。

區域概況

  戶育鄉是一個集景頗族、漢族、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等多種民族集居的山區鄉。東、東北與勐卯鎮勐秀鄉相連,南與姐相鄉、農場賀腮分場相接,西南與弄島鎮連線,西北隔南碗河與緬甸木巴壩相望。
戶育鄉戶育鄉
總人口10943人(2017),轄4個村委會,28個村民小組,6所學校,面積210.6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267.3米,森林覆蓋80%,國境線長19.8公里。

歷史沿革

 “戶育”一說景頗語為“先睡”之意;二說傣語為“野芭蕉生長的地方”。“頭人睡過”。
戶育鄉
1950年前,為景頗山官轄地,隸屬勐卯土司,1954年,被確定為直過區。同年4月,戶育鄉政府正式成立。
1955年戶育劃為二區,即戶育鄉。1956年建立戶育文化站,1958年建立聯防隊。

自然地理

 戶育鄉位於瑞麗西北部,東經97°34′50" ~97°48′48" ,北緯23°54′47" ~24°03′52" 之間。東與姐勒鄉相連,西與緬甸隔南宛河為界,西南與弄島鎮相通,南與姐勒鄉及農場一、三、四、五分場相接壤。
戶育鄉戶育鄉
東西最大橫距23.4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7.98公里。轄地總面積210.69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戶育鄉屬於二類鄉山區鄉,鄉政府所在地為帕底街的尹山寨。全鄉轄戶育、弄賢、雷弄、班嶺四個村委會,共28個村民小組。
戶育鄉戶育鄉
鄉政府下設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和社會事務辦公室、農業服務中心、宣傳文化服務中心四個二級機構,擁有邊防派出所、林管所、衛生院、國土所、勞動保障所、司法所等8個市直務部門的派駐機構。

人口民族

戶育鄉是以景頗族為主、漢、白、苗、傣、傈僳、德昂等8個民族聚居的山區鄉。
戶育鄉戶育鄉
2005年來,全鄉總人口7071人,其中;農業人口1603戶6505人;景頗族4542人,占總人口的65%;漢族1880人,占總人口的27%;
其他民族557人,占總人口的8%;人口出生率1.44%;人口死亡率0.8%;人口自然增長率0.6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17人。
總人口10943人(2017)。

資源環境

 戶育鄉全境屬於高黎貢山扇狀山脈尾部。地勢呈北高南低。平均海拔900米,(海拔最高為營盤山1756.6米,最低為廣蚌寨團結大溝769米,)境內山川縱橫,谷深急流,有芒弄雷等大山,森木茂密,森林覆蓋率為80%。耕地主要分布在山澗河谷和小盆地。
戶育鄉戶育鄉
鄉政府東西一線由若干個大小山包和多個大小平壩形成的丘陵地帶,大部分地勢平緩,土層深厚、肥沃,土壤宣種性好,有南碗河、南約河、剖壤河、芒海河、勐福河五條主要河流。全鄉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至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分為旱、雨兩季,年平均氣溫20C. ,年降雨139天,平均日照總數2444.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5%。自然災害較少,基本無霜凍,無低溫、無大風日,乾旱、洪澇、冰雹、風災少有發生,具有熱區、資源、口岸三大優勢,
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水稻、玉米,經濟林果主要有檸檬和咖啡。擁有煤礦、石灰石、粘土等礦產;柴膠、桐油、油茶、麻竹等經濟林;礦仁、草果、八角、香茅、胡椒等香料作物,三七、桂皮、土茯苓、黃連、天麻等中藥材,並盛產木耳、香菌、雞棕、乾筍等土特產。此外,班嶺的扎朵已成為戶育山區的景點。

民族文化

戶育,在祖國美麗的西南邊陲,這裡是一片各民族交錯雜居的山區,在平壩上交錯居住著傣族、漢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再往更高的山上走,那裡居住著被稱為“山頭人”的景頗族。一入樹林,茂密的山林里往往會傳出節奏極強、極有震撼力的鼓聲,那就是景頗族用象腳鼓、釯、鑔三樣打擊樂伴奏、由象腳鼓手領舞的深受景頗族人民喜愛的象腳鼓舞,而景頗族人民卻猶如一朵朵斑色花靜靜的開放在了這一片叢林裡。
走進密林深處的景頗山寨,你會發現景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可分為祭祀、生活、勞動三種類型,祭祀性的歌在景頗族音樂中所占比例較重,不論是舉行“目瑙縱歌”節,還是喪葬、結婚、蓋新房或者叫谷魂都離不開歌唱。
如果,你恰好在哪一戶新房落成或節日裡走進山寨,你將會看到一個舞者將鼓背在左肩,斜掛腋下,用拳、掌、指、肘交替拍擊鼓面,身體隨鼓點節奏而任意擺動,這就是象腳鼓舞,只見舞者動作緩慢而有力,並且形象生動,內容淺近而有生活氣息,你會被深深吸引,不由得舞動起來,溶入進去。如果,你遇到的是集會、嫁娶,那就更熱鬧了。1992年,戶育鄉自己組建的“文蚌隊”也會在一旁敲打吹唱著幫忙迎賓,聽到那強烈的節奏,感受那激昂的旋律,你的心情怎能不“如淋春風”而後“激情澎湃”呢?
但對於一個不熟悉景頗族的人來講,最能直接感受到景頗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是認識“目瑙舞”,那是“目瑙縱歌”節上跳的集體舞。“目瑙縱歌”,原屬祭祀性舞蹈,意在驅惡揚善,預祝吉祥,慶祝豐收,民族團結,“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只要有場地,哪怕全世界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可以進行“目瑙縱歌”,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集體歌舞。每年正月十五前後便是這一盛大的節日,這時,村村寨寨都要舉辦目瑙縱歌。戶育鄉約於公元1773年,由景頗六個支系的蘇溫帶領遷民在班嶺“縱漲廣”跳了第一跳,成為了瑞麗“目瑙縱歌”的發祥地。2005年,在州人大主任麻端等領導的關心、支持下,這一遺址得以恢復使用。
一般歷時2-3天,一般跳4 場,跳的場數必須是偶數,是景頗族最神聖、最有號召力、凝聚力的舞蹈,舞前先有“董薩”(先生)做些祭祀活動,舞者踏步前進,上身隨腳步搖擺,男子身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褲腿短而寬,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身上佩帶腰刀和筒帕,帶著紡織細緻、圖案美觀的掛包,內盛檳榔、菸草等什物。老年男子則留辮子纏在頭頂上,裹以黑布包頭。女子們手拿花帕,盛裝的她們黑色對襟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耳朵上戴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老年婦女大都穿比較寬鬆的藍色或黑色短上衣,頭髮挽於頭頂,外裹黑色包頭,他們在“鬧雙”(領舞者)的帶領下,踩著鼓點,載歌載舞,他們的腳步剛鍵、變換有序,每跳完節數時,場外就鳴土炮,炮聲一響,全場便歡呼“喔然,喔然然…”,聲勢浩蕩,地動山搖。戶育鄉現有五塊“目瑙縱歌”場,即班嶺“縱漲廣”、“扎朵”目瑙縱歌場;鄉政府駐地“目瑙縱歌”場;雷弄“目瑙縱歌”場;弄賢麻科“目瑙縱歌”場。
每一個目瑙縱歌場都有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目瑙示棟,那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先人寧貫娃首創“目瑙縱歌”而設立的祭壇。示棟豎立在目瑙縱歌舞場中央,是景頗族人們心中最神聖、最崇敬的圖騰。示棟一般由四豎二橫六塊厚實的長方形木牌加底座組成,用紅黑白繪成不規則的螺旋形幾何圖案,中間兩豎牌稍高,左邊為雄牌繪就太陽圖案,右為雌牌繪有月亮圖案,代表景頗族從青藏高原日月山科遷徙而來,同時也表示陰陽搭配和人類離不開太陽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圖案,代表景頗族祖先當年遷徙的路線。再下是犀鳥和孔雀領舞的傳說圖案。兩側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樁,頂端繪有祖先發祥地“木省然崩”。左樁下面畫著菱形寶石圖案,右樁下面畫著波紋形遷徙路線。再下均是象徵人類繁衍的厥葉花,象徵各民族團結的南瓜子,象徵消災劈邪的牛頭和人類生殖繁衍的乳房,橫的上面一塊繪有田地圖案,下一塊繪的畜禽、五穀圖案,陰陽雌雄樁之間有交叉的刀和箭相連,表示景頗人民生活離不開刀和劍,也體現景頗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總的說,目瑙縱歌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歷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觀念、音樂、舞蹈藝術和文化藝術特點,是了解和形容景頗族社會歷史,以及民族學、民谷學的最好的活的材料。

飲食文化

進入景頗山寨後,你會驚訝於他們獨特的飲食習慣,一切是那么的淡然和“綠色”,景頗族大都有以大米為主食,少部分以玉米為主食。他們慣於用芭蕉葉包上米飯,按人頭分配後用手抓著吃,副食品是豆類和薯類,以及採集到野菜野果,極少吃肉,以素食為主,而且,無論蔬菜或肉類都只放鹽和辣椒烤煮。如果遇到節日殺豬宰牛,全村寨人均一份,如打到野味也均分。 最值得一提的是景頗山寨的酒。幾乎家家都有釀酒的器具,人人都會釀酒,釀製的水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喝起來清涼可口,十分解渴。而且,還有著特殊的作用,如果結婚、賀新房、節日、交朋友都少不了水酒和酒,人人以豪爽的喝法和豪邁的情懷交新朋友。 是的,景頗人民是十分好客的,他們的真情如醇香濃烈的米酒一樣,讓人回味難忘,無論相識或不相識的陌生人,只要進了山寨,都有會受到熱情款待,景頗人民會用芭蕉葉包上香噴噴的竹筒飯待客,以示敬意。主人也不給客人斟酒,而是把酒巴交給客人中的長者,請他代表主人給大家敬酒。而酒到酣暢淋漓時,主人便會拿出勒絨,吹出或明快、或柔美、或深沉的樂曲,讓人更加沉醉,如果有人配合,還可以敲起渾厚有力的木鼓,那富有感染力的木鼓聲和勒絨聲會激起你舞動的神經,於是,賓客們都在樂曲鼓點中自由自在的歌唱和舞蹈起來。而聞聲而來的鄰居們,有的帶來聲音細膩悅耳的口弦,有的帶來聲音圓潤、飄逸的吐良,融入了歌曲中、舞步中。在這一時刻,人們已忘了誰是主人,誰是賓客,也早已忘了太陽又爬到了山邊。  

歷史淵源

 戶育鄉的景頗族人口不多,但歷史淵源悠久,民族經濟發展很快,因為他們的居住地理環境及人文環境的特殊性,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這就使得它的確如一朵深谷蘭靜靜的散發著她迷人的芬芳和美麗。我們相信,在新的歷史潮流衝擊下,戶育鄉,這朵迷人的斑色花,將以更加全新的美麗和魅力開放得更加嬌艷、迷人。

文化教育

2006年,校舍建築面積11622平方米,其中B級危房4530.28平方米:D級危房1726平方米。
共有教職工81人。國小教職工64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30人:少數民族教職工40人。國中教職工17人,其中本科學歷7人:大專以上9人:少數民族教職工3人。全鄉國小共有37個教學班(含學前班),在校學生970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07人:住宿生526人:享受“二免一補”學生756人。國中3個班級,共有學生83人,其中住校生50人:少數民族學生54人。共有適齡兒童645人,全部入學,入學率100%。適齡少年350人,已入中學250人,國中畢業46人,尚在國小就讀46人。15周歲人口135人,受完初等教育人數133人。
建有文化活動室22個,麻科、班養、三排、明寨、武甸、雷弄等村民小組的農村文化活動室正在建設中,解決了民眾無娛樂場所的困難。同時,投資10多萬元實施了“村村通工程”和“211工程”,為8個村民小組的190戶民眾解決了看電視難的問題。

農村市場

戶育鄉現有6個小型集市,每個集市每五天為一集市日.集市里主要有生活用品、蔬菜、水果、食品、小吃。

特色產業

戶育鄉主要產業以甘蔗、水稻為主,2006年甘蔗全鄉銷售總收入1278.02萬元。檸檬、麻竹、茶葉投產面積共8520畝,經濟收入86萬元;民營橡膠開割面積1175畝,經濟收入270萬元;胡椒、八角、草果、咖啡、砂仁等其他經濟作物所取得的經濟收入為37萬元。西楠樺、杉木、石斛野生食用菜菌和各類林果的經濟收入成為民眾收入的一個組成部分,共產生經濟收入103萬元,形成山區收入的一個特點。

發展思路

戶育鄉穩糧抓甘蔗為基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動力。把以往單項種植糧食作物,因地制宜地發展其它經濟作物。在國家優惠政策的鼓動下,全鄉現已種植上規模的檸檬、橡膠、麻竹、石斛、茶葉、咖啡等熱區經濟作物,逐步形成了我想鄉的支柱產業。同時大部分甘蔗已下水田再創高產。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得到經濟實惠,農民經濟收入提高,實現了全鄉人民經濟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自然資源

全境屬於高黎貢山扇狀山脈尾部,地勢呈北高南低,平均海拔900米(海拔最高點為營盤山1765.6米,最低點為廣蚌寨團結大溝769米,高低相差996.6米)。境內山川縱橫、谷深流急,有芒海、雷弄等大山,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為60%,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間河谷和小盆地。鄉政府東西一線由若干個大山包和多個大小平壩形成的丘陵地帶,大部分地勢平緩,土層深厚,肥沃,土壤宜種性好,年平均氣溫20℃,年均降雨量1499.3亳升,年平均降雨139天,平均總日照時數2444.3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5%。自然災害較少,基本無霜凍、無低溫、無大風日,擁有煤礦、石灰石、粘土等礦產;柴膠、油柚、油茶、麻竹、咖啡、檸檬等經濟林;砂仁、草果、八角、香茅、胡椒等香料作物;土三七、桂皮、土茯苓、黃連、天麻等中藥材;產木耳、香菌、雞棕、乾筍等土特產。

林權改革

從2007年6月起,用8至10個月的時間,基本完成全鄉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再用半年左右的時間配合市林改辦完成配套改革,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目標,建立經營主體多元化,權、責、利相統一的集體林經營管理新機制,初步建立“產權歸屬清晰,經營主體到位,責權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順暢規範,監管服務有效”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促進全鄉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

社會保障

全鄉民政和社保工作圍繞軍人家屬、退伍老軍人、五保戶、困難孤兒、殘疾困難戶、先進老黨員、愛滋病遺孤、自然災害受災戶等弱勢群體開展了慰問,使得這些弱勢群體感到了社會的溫暖、黨和政府的關心。2006年,共發放各類救濟、救災款21.55萬元,糧食15噸,各類救濟救災衣物1232件。為1戶愛滋病孤獨建設了投資1.5萬元的住房,有70人參加了人身保險。
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2人,占人口總數的0.4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588人,參合率93.16%;享受低保297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