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波利策

戴維·波利策

戴維·波利策,美國物理學家,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物理系擔任教授,2004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維·波利策
  • 外文名:Hugh David Politzer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紐約
  • 出生日期:1949年8月31日
  • 職業: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人物簡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

人物簡介

戴維·波利策於1974年獲得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物理系擔任教授,同時也是該校粒子物理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加州理工學院坐落於帕薩迪納美麗的聖蓋伯利山腳下,是美國聲名顯赫的名牌私立大學之一。
戴維·波利策戴維·波利策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戴維·格羅斯(David J.Gross)、戴維·波利策(H.DavidPolitzer)和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Wilczek),以表彰他們對量子場中夸克漸近自由過程中的開創性發現,他們發現量子場中夸克漸近自由現象,構建適用於所有物質的“萬有理論”。
構成世界的最小單位是什麼?自然中的各種作用力是通過什麼形式相互作用的?這些作用力如何產生?這些貫穿了整個20世紀的問題至今仍然困擾著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學。就是他們三位對夸克漸近自由現象的發現為上述問題找到答案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他們的研究成果為量子色動力學(QCD)創建了基礎,同時也有助於創建關於夸克結構穩定性的標準模型。標準模型描述了與電磁力、強作用力、弱作用力有關的所有物理現象。通過過去幾屆諾貝爾獎得主在這方面的貢獻,標準模型已經具有了很強的理論立足點,因為它是惟一一種能夠兼顧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力學的理論模式。
三位科學家早在1973年就通過一個完善的數學模型揭示了夸克漸近自由。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發布的聲明,諾貝爾物理學獎必須授予那些使全人類都受益的物理方面的重大發明或發現。諾貝爾獎評審會認為他們三人的研究成果對微觀世界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將他們的發現描述成“夸克世界一項精彩的發現”。瑞典皇家科學院說,由於三位科學家的發現,物理學朝著偉大的夢想又前進了一步,最終將形成一種涵蓋包括重力在內的解釋一切物理現象的理論體系。 
夸克被認為是質子、中子的組成單位。強作用力存在於夸克之間,它是原子核內起維繫作用的力量,它將質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束縛在一起,並將原子中的質子和中子束縛在一起。夸克之間越接近,強作用力越弱。當夸克之間非常接近時,強作用力是如此之弱,以至於它們完全可以作為自由粒子活動。這種現象叫作“漸近自由”,即漸近不縛性。與此相反,當夸克之間的距離越大時,強作用力就越強。
漸近自由最大的作用是有可能對自然界各種作用力有一個統一的描述方式。QCD這一理論在最近幾年歐洲粒子研究中心的實驗中得到了很好的證實。但是專家認為,要想能夠統一認識自然界中的各種作用力,可能還要對標準模型進行一些修改,一種可能就是引入一種新的粒子概念。
對於自然界的四種作用力,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就地心引力。比如蘋果落地、太空飛船升空等都直接涉及地心引力問題。有時候地心引力作用力非常強大,如彗星撞擊地球表面造成巨大的隕石坑;但有時在微觀世界中,比如在電子和質子間的作用力往往就非常微弱。物理學家在“標準模型”理論中提到了另外三種互動作用力:電磁作用力,弱作用力,強作用力。根據標準模型,目前認為夸克構成原子核中的質子和重子,加上遠離原子核的電子共同構成原子。擴展之,原子構成分子,分子構成物質,這樣宇宙萬物就能夠完整地表述了。
三位美國科學家30餘年前發表的研究成果,讓他們榮膺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前,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策弗蘭克·維爾切克這三人已經得到的物理學大獎無數,獨缺分量最重的諾貝爾獎。1973年,維爾切克正在普林斯頓大學讀研究生,師從格羅斯。師徒倆1973年發表論文,揭示了粒子物理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當時他們分別只有32歲和22歲。同年,波利策也獨立發表了相關論文。
戴維·波利策戴維·波利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