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級驅逐艦

戰鬥級驅逐艦

戰鬥級驅逐艦,是英國政府為應對二戰時期德軍的俯衝式轟炸機“斯圖卡”號而研發的一批驅逐艦類型。

1942年,該提議最後定案,這種新型艦艇被稱為“戰鬥”級防空驅逐艦,並決定首批定購17艘,1943年又增購第二批21艘,同年,首批艦艇在多家造船廠同時開工建造,首艦“巴夫勒爾”號於1944年9月14日正式加入皇家海軍服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戰鬥級驅逐艦
  • 英文名稱:Battle-class destroyer
  • 前型/級:C系驅逐艦
  • 次型/級:兵器級驅逐艦
  • 研製時間:1942年
  • 服役時間:1944年9月14日
  • 定型時間:1943年
  • 國家:英國 澳大利亞 伊朗 巴基斯坦
  • 退役時間:英國 1978年巴基斯坦 1985年
  • 滿載排水量:3,290--3,430長噸
建造背景,基本配置,武器性能,服役經歷,設計缺陷,艦船評價,

建造背景

驅逐艦的由來已無從可考,很可能傳自日本。從其名稱就可看出,早期驅逐艦的使命是為海軍艦隊擔負防禦敵方魚雷快艇的工作。
英國是驅逐艦的故鄉,早在19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魚雷艇迅速發展,而在這方面戰鬥級驅逐艦皇家海軍又處於劣勢,所以英國海軍決定研製一種比魚雷艇尺寸大、速度快、用來追捕和消滅魚雷艇的艦隻,於是一種稱為“魚雷艇捕捉艦”的新艦種誕生了。實踐證明,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魚雷艇捕捉艦”卻成了現代驅逐艦的前身。
1893年10月,在經過重新設計後,英國海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哈沃克”號,當時稱“魚雷艇毀滅艦”(TorpedoBoatDestroyer),不久之後改稱“毀滅艦”(Destroyer)。
20世紀初,飛機出現,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飛機對艦艇還構不成威脅,不過潛艇卻是水面艦艇的水下之患。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除繼續擔負防禦魚雷艇的任務外,其主要使命已轉向反潛作戰了。
20世紀30年代開始,驅逐艦開始裝備高炮,其使命從防禦魚雷艇、反潛擴大至擔任防空任務。二戰前夕,納粹德國的俯衝轟炸機迅速崛起,並在二戰初期創下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戰績。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英國皇家海軍捷足先登,開始研製防空型驅逐艦。由此發展到二戰後,驅逐艦的主要使命也變為艦隊防空了。
從1933年開始,德國空軍開始招標研製俯衝轟炸機,容克斯公司一舉中標,並在次年生產了3型原型機,
1937年,生產型機開始逐步交付德國空軍使用,這就是二戰時期橫行一時的JU87型“斯圖卡”轟炸機。“斯圖卡”裝備2挺MG17型7.92毫米機槍和1挺MG15型7.92毫米機槍,機腹下可掛1枚500千克的重型炸彈,兩側翼下各掛1枚110千克的炸彈。飛機能以80度的角度向下急劇俯衝,轟炸精度在25米之內。
二戰爆發後,德軍的“斯圖卡”先後突襲波蘭,轟炸荷蘭兵營,摧毀比利時的堅固堡壘,粉碎法國坦克部隊的反衝擊,掃射敦刻爾克海灘上等待撤退的英國遠征軍等,作為德軍閃電戰的急先鋒大顯神威。
1940年夏季,“斯圖卡”作為主力之一遠征不列顛,儘管由於缺少大航程的戰鬥機護航,“斯圖卡”在大不列顛空戰中失去了往日威風,但其威力仍讓英國人不寒而慄。當時英國皇家海軍擁有龐大的艦隊,但基本上不具備防空能力,加之對於水面艦艇這種速度較慢的目標來說,“斯圖卡”絕對是致命威脅,只要一枚重型炸彈就足以讓一艘大中型艦艇報廢。
1941年,英國政府為此舉.行緊急會議商討對策,作為“戰時應急驅逐艦”計畫的一部分,首相邱吉爾提出發展一種防空型驅逐艦,以便擔負艦隊防空作戰任務。
1942年,該提議最後定案,這種新型艦艇被稱為“戰鬥”級防空驅逐艦,並決定首批定購17艘,1943年又增購第二批21艘,同年,首批艦艇在多家造船廠同時開工建造,首艦“巴夫勒爾”號於1944年9月14日正式加入皇家海軍服役。

基本配置

“戰鬥”級驅逐艦是二戰期間英國海軍建造的體積最大、性能最好的驅逐艦,其寬大的艦體、奢華的裝備無疑讓二戰中其它“戰時應急驅逐艦”可望而不可及。該級艦設計標準排水量2325噸,滿載排水量2800噸,艦長115.52米,水線長108米,寬10.2米,龍骨至甲板水平高度5.59米,最大吃水3.86米(後來減至3.45米),艦員編制平時為240至288人,戰時330人。動力系統採用“帕森”I.R.單級減速齒輪傳動式渦輪機,功率50000軸馬力,最大速度30.5節。艦內載油766噸,航速20節時續航力為4400海里。艦載對海警戒雷達為SW.272型,安裝在前桅上,後桅上則安裝有AW.291型對空警戒雷達,MKⅤ型炮塔配有AR.275型炮瞄雷達。

武器性能

既然是防空型艦艇,其武器裝備設計當然以防空火炮為主,主要包括:
4門MKⅢ型114毫米速射炮,安裝在MKⅤ型雙聯裝炮塔上,仰角80度,備彈300發;
1門MKⅪⅩ型100毫米高平兩用火炮,安裝在MKⅩⅩⅢ型炮塔上,備彈160發;
8門博福斯40毫米火炮,安裝在MKⅣ型雙聯裝炮塔上,備彈1440枚;
6門厄立空20毫米火炮,其中2座MK2型雙聯裝和2座MKⅦA型單管火炮,備彈2440發;
1座維克斯303型火炮,備彈5000枚。
除火炮之外,“戰鬥”級還裝備2套四聯裝手工操縱魚雷發射管,發射8枚MKⅨ魚雷;4個深水炸彈投擲器和2條滑軌,攜帶60枚深彈。1952年,英國海軍對“戰鬥”級驅逐艦的武器裝備進行了改裝,移走了100毫米火炮和雙聯裝博福斯40毫米火炮,換裝了5座博福斯MK7和MK2型單管STAAG機關炮,深水炸彈投擲器和滑軌也被1座單管反潛迫擊炮取代。這次改裝可能是因戰後防空作戰任務減弱所致。

服役經歷

“戰鬥”級防空驅逐艦是戰火催生的產物,但由於姍姍來遲,基本上沒能接受二戰的洗禮。設計之初是為對付納粹德國的轟炸機,不過等到這些艦艇在1944年後逐步進入現役時,盟軍在歐洲已進入反攻階段,“戰鬥”級已派不上用場。於是皇家海軍決定把它們調往太平洋,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戰鬥。然而,也僅有“巴夫勒爾”號在“抗日戰爭勝利日”之前抵達太平洋,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太平洋艦隊第57特混部隊,參加了對日本最後的戰鬥和受降儀式。在“抗日戰爭勝利日”那天,已經趕赴地中海的“艦隊”、“特拉法爾加”、“坎波當”號繼續前往太平洋,加入太平洋艦隊第19驅逐艦分隊,之後,“霍格”和“拉各斯”號也加入了該行列。與此同時,“索爾貝”和“菲尼斯特雷”號則在中途折返回英國,加入英國本土艦隊。不僅沒有為反法西斯戰爭出多少力,而且其中4艘艦即“艦隊”號、“巴夫勒爾”號、“格拉夫林”號和“聖-基茨”號於1955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參加了蘇伊士登入行動,成為以色列的幫凶。
英國海軍前後兩批共定購了38艘“戰鬥”級驅逐艦,但只有24艘完工並服役。由於二戰結束,正處於建造之中的“孟斯”、“烏姆杜爾曼”、“薩默”、“河盤”、“聖-露西婭”、“桑-多明戈”和“滑鐵盧”號等7艘艦在下水前即被拆除,“美女島”、“納瓦里諾”、“波克鐵爾斯”、“塔拉韋臘”和“亭可馬里”號等5艘艦則在下水後立即被廢棄,“日德蘭”和“歐德納爾德”號在羅西斯港作為港口躉船,直到1957年底被拆除,“阿爾布伊爾”和“那慕爾”號則一直呆在造船廠,直到50年代初被廢棄。
在完工的24艘艦中,“格拉夫林”號剛完工就直接進入後備役,“馬塔潘”號在1947年完成海試、進入現役之前就儲備起來。1959年,英國海軍把“科魯尼亞”、“阿金考特”、“埃納”和“巴羅薩”號4艘艦改裝成雷達警戒艦(或稱雷達哨,指為增大雷達的探測距離而活動於艦隊邊緣地區的裝有警戒雷達的艦隻),主要改裝項目包括安裝一部大型點陣雷達裝置、改建艦尾上層建築、撤消副炮、加裝“海貓”艦空飛彈發射系統等。這4艘艦到60年代晚期仍保持作戰能力。
雖然沒有實戰經歷,但“索爾貝”號在“死亡之光”行動(德國戰敗投降後,盟軍將數十艘德國海軍的U型潛艇從挪威卑爾根拖至北愛爾蘭東北150英裏海域,將它們擊沉,此次行動稱為“死亡之光”行動)中僅用11發炮彈就將一艘德國潛艇擊沉,也創造了一項紀錄。“索爾貝”號艦還訪問過歐洲及拉丁美洲國家,並長期作為皇家遊艇的護航艦,陪同王后訪問地中海和非洲沿岸國家,大長王室威風。
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時間最長的“戰鬥”級艦為“馬塔潘”號,1947年在正式服役前就被儲備起來,23年後的1970年才被拖至普茨茅斯港改裝成一艘聲吶試驗艦。改裝範圍很廣,只有最初的設計、艦體和發動機予以保留。1973年,其在皇家海軍中的最後一艘姊妹艦退役10年後,“馬塔潘”號才首次服役,5年後退出現役。“馬塔潘”號的退役標誌著皇家海軍“戰鬥”級驅逐艦34年的風雨歷史落下帷幕。
不過,幾艘“戰鬥”級驅逐艦卻在外國海軍中服役了長達數十年。1967年,英國將“斯路易斯”號移交給伊朗海軍,被重新命名為“阿特密茲”號,據信直到90年代中期仍是伊朗海軍的主力艦艇,命周期達到50年。“加巴德”和“加的斯”號在1956年、1957年分別移交給巴基斯坦海軍,並更名為“圓月”和“哈伊巴爾”號。“哈伊巴爾”號在1971年印巴第三次戰爭中被印度海軍“黃蜂”級飛彈艇用SS-N-2“冥河”反艦飛彈擊沉,“圓月”號則一直到90年代初才退役。
至此,不得不提及的是澳大利亞海軍在本土建造的2艘“戰鬥”級驅逐艦“安扎克”-Ⅱ和“托布魯克”號。其中“安扎克”-Ⅱ號於1951年剛服役不久即加入“聯合國軍”首次出兵朝鮮,直到1959年它都隸屬於駐新加坡的聯邦戰略後備軍,前後幾次抵達朝鮮半島,對其北部進行炮擊。1963年4月,它被改裝為訓練艦。即便如此,1968年6月,“安扎克”-Ⅱ號還作為“悉尼”號航母的護航艦發兵越南,再一次扮演了極不光彩的“侵略”角色。

設計缺陷

“戰鬥”級驅逐艦的設計從一開始就頗受爭議,首先就是該艦的武器裝備。最初計畫裝備119毫米(4.7英寸)炮和少量掃雷器具,但在最後計畫起草時,海軍部決定所有艦艇均裝備114毫米炮,並且安裝足夠的掃雷器具。114毫米火炮安裝在封閉式炮塔上,或許在冷戰以來這是主流,但在觀通設備並不先進的二戰時期,這種設計使火炮手變成了“瞎子”。批評者認為,主炮80度的仰角使艦艇在惡劣海況時,暴露的炮塔機械容易遭受海水侵蝕。1942年,一座試驗炮塔安裝在Tronbridge級驅逐艦“兇猛”號上進行測試,結果證明令人滿意,但也暴露出幾點不足,其中漏油等問題直到這些艦艇退役也沒有真正得到解決。是否在艦上裝備魚雷發射管也引起很大爭議,海軍建設部副部長認為一座炮塔就足夠了,不值得裝備魚雷發射管。他的觀點沒有被採納,相反最後確定裝備2套四聯裝魚雷發射管。這位副部長又極力反對,認為這些裝備在狹窄海域執行反潛作戰太浪費了,但執行反艦作戰卻又太低了。儘管艦上裝備了各種各樣的火炮,皇家海軍的將軍們卻依然認為火炮火力不夠。
其次是艦上居住條件極其糟糕。艦員居住標準最初是按照每人21英寸的床鋪和24英寸的座位空間計畫的,這是建立在平時240人至288人、戰時338人的編制基礎之上的,但艦艇服役後平時的編制都在280人到290人之間,尤其是後來又增加新的設備後,使居住艙顯得過於擁擠,加之各種管道、水泵、其它機械等使這種狀況更加惡化。艦上沒有洗衣房或乾洗設備,洗澡房設備極其簡陋,10至12人共用一個臉盆,60人共用一個噴頭,這些問題從未得到緩解。特別是居住艙位置設計上犯了致命錯誤,它太靠近魚雷發射管。此外,艦上缺乏足夠的天氣控制式水冷卻設備,後來做了一些改進,但在炎熱天氣里仍使艦員感覺特別不舒服。
儘管如此,“戰鬥”級驅逐艦外形大方美觀,是皇家海軍第一批裝備了穩定鰭的艦艇,航行時十分穩健,幾乎沒有什麼震動,並且具有良好的操縱性能,經得起海上風浪,被認為是皇家海軍具有經典戰列艦特點的最後艦艇。“戰鬥”級驅逐艦經歷了國防費用增減的起起落落和國防政策改變的不同時期,並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成為皇家海軍驅逐艦力量的核心。對於多數人來說,它們的確是“美麗的戰鬥級”。

艦船評價

“戰鬥”級驅逐艦並不是一級非常成功的艦艇,甚至只能算是一種新的嘗試,從其內部設計到武器裝備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值得改進的地方。雖然它是直接針對戰爭而研製的,可它卻基本上沒有經歷實戰、大戰的檢驗,以至後來大部分艦艇都改為執行非防空作戰任務,所以其防空作戰能力究竟如何只能從其裝備的火炮數量來進行簡單評價。不過,“戰鬥”級卻開闢了防空型驅逐艦發展的先河,至少從理論上和觀念上打破常規,使人耳目一新。在這個意義上說,“戰鬥”級驅逐艦在現代海軍裝備發展史上無疑有著獨特的地位和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