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觀

《我的讀書觀》是學者劉振凱發表在中國作家網上的一篇讀書隨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的讀書觀
  • 作者:劉振凱
  • 刊載媒體:中國作家網
  • 發表年代:2016
內容摘要,作者簡介,原文賞讀,

內容摘要

劉振凱在文中寫道:讀書的本質是感悟人生,敬畏生命。哲人有言,文學即人學。我以為,人文科學都是人學,甚至還可以把範圍說得再大一點。我們常常把自己的生命歷練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註解,或者倒過來亦可。在書中經歷奇蹟,尋找激情,體驗高貴,理解生命的價值。
他認為,讀書要有一種“平常心”。這“平常心”是一種超越凡俗、超越功名利祿的大悲憫、大情懷,是貌似不動聲色,實則聲色盡在眼底的超拔和脫俗,是非常入世而不為世俗所羈絆的灑脫。這是一種看似矛盾的高境界:看破紅塵愛紅塵。
談及自己的讀書經歷,劉振凱坦言:我讀書較雜,涉及面頗廣,但以文史哲類為多。哲學家總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我讀哲學是為了鍛鍊自己的思辨能力,頭腦清醒些,減少書生的呆氣。我讀歷史是為了找到一個龐大的參照系,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歷史現象無獨有偶,有時會驚人的相似,使自己能夠歷史地思考現實生活。我對歷史人物有著特別的興趣,總希望能對他(她)們知根知底。我讀文學是我所學專業使然。我腦海里有上千個歷史人物和文學藝術形象攪在一起,他們的故事成為我的思想資源,我覺得這輩子活得很有趣。

作者簡介

劉振凱(1941- ),陝西米脂人。1965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在新疆工作40餘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高校任教。1955年開始發表文學習作,先後參與了高等學校中文專業教材《中國當代百部長篇小說評析》(雲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新時期文學》(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析(上下冊)》(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中國當代中篇小說賞析》、《當代文學作品選講》等書籍的編寫工作。他是《新疆教育志》(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150餘萬字)主要執筆者,任副主編。《新疆當代多民族文學史·散文、報告文學卷》第一主編。近年來,在教學之餘,發表了多篇散文隨筆以及文藝評論30餘篇。發表在《文藝報》上的《散文斷想》、《文壇“劍客”》、《隨感二題》和發表在《散文》上的《我的散文觀》、《難得清白》以及論文《試論影片<高山下的花環>的悲劇特徵》、《<渴望>漫評》,評論《被褻瀆的文明》、《長歌當哭》、《還是魯迅深刻》、《閱讀世俗》、《夜讀偶成》、《誤讀的尷尬》、《勝景墨遠觀江南》等,受到讀者們的關注。

原文賞讀

我的讀書觀
讀書的本質是感悟人生,敬畏生命。哲人有言,文學即人學。我以為,人文科學都是人學,甚至還可以把範圍說得再大一點。康德把人生的基本問題分為四個,即:我是誰,我要乾什麼,我能幹什麼,我怎樣去乾。這些問題通過讀書都可以找到答案。讀書是用一顆心去體味另一顆心。我們常常把自己的生命歷練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註解,或者倒過來亦可。在書中經歷奇蹟,尋找激情,體驗高貴,理解生命的價值。“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明·鹿善繼:《四書說約》)。這“沒字理”就是人的生命歷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讀書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讀書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好書能使我們進入生命的陶醉狀態。漂泊,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宿命。當我們的靈與肉因世路的諸多艱難坎坷而疲憊時,我們能讀到一本好書,就像劃著名心靈的方舟把漂泊的心靈送抵溫馨的港灣。讀書要有一種“平常心”。這“平常心”是一種超越凡俗、超越功名利祿的大悲憫、大情懷,是貌似不動聲色,實則聲色盡在眼底的超拔和脫俗,是非常入世而不為世俗所羈絆的灑脫。這是一種看似矛盾的高境界:看破紅塵愛紅塵。已故的冰心先生的福州老家書齋里有這樣一副對聯:知足知不足,有為弗有為。聯語告訴我們的正是這種境界。靜下心來讀書吧。別去想把權換成錢、把錢換成手銬的那些人過去有多么輝煌。他們的結局並非人們不曾預料。“莫笑書生太迂闊,一年功夫是文詞。”(明·文徵明詩)假如你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我以為這裡的“迂闊”應讀作褒義。
讀書關乎我們的生活質量。生活的質量比生命的長度更值得求索。“有書真富貴”、“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早已成為國人的識見。古希臘倡導博雅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人。這古老的經驗對於我們建設學習型社會似乎並未過時。人的素質,這內化隱性的東西,人的才能,這外化顯性的東西,都得經過讀書才能獲得。當今正值資訊時代、經濟全球化時代,對人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須知,古今融會、中西貫通、文理交叉,方能孕育大氣象的學問,在功利化的藤蔓上是永遠收穫不了這樣的果實的。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讀書的滋味是不同的。“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這是古人的讀書體會。從窺月-望月-玩月,從少年到老年,3個年齡段,3種讀書境界。“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人生這本書才剛開始寫,怎么能真心悟出“愁滋味”呢?經歷了七災八難,就真懂得“愁滋味”了,就不是“強說愁”了。磨難往往會產生兩種極端,一種是完全被壓垮了,還有一種就是涅槃。這涅槃的完成往往又與好書的指點有關。
世上的書是讀不完的。人生有涯,書海無涯。書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淺薄。郭沫若說:“魯迅說他是人民的一頭牛,那我就是牛的尾巴。”在場的茅盾補充說:“我就是牛尾巴上的一根毛。”郭老、茅公都是大師級人物,謙遜如此,此言信然。
我讀書較雜,涉及面頗廣,但以文史哲類為多。哲學家總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我讀哲學是為了鍛鍊自己的思辨能力,頭腦清醒些,減少書生的呆氣。我讀歷史是為了找到一個龐大的參照系,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歷史現象無獨有偶,有時會驚人的相似,使自己能夠歷史地思考現實生活。我對歷史人物有著特別的興趣,總希望能對他(她)們知根知底。我讀文學是我所學專業使然。我腦海里有上千個歷史人物和文學藝術形象攪在一起,他們的故事成為我的思想資源,我覺得這輩子活得很有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