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蜀錦工藝品廠

成都市蜀錦工藝品廠,位於成都市。前身為蜀錦廠。2003年,蜀錦廠被成都蜀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兼併,原成都蜀錦廠廠址被開發商改建成旅遊購物場所。部份職工和主要技術骨幹重新組建了新的股份制蜀錦生產企業,成立了成都市蜀錦工藝品廠。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成都市蜀錦工藝品廠
  • 總部地點:成都市
  • 成立時間:1951年9月28日
  • 公司性質:國企
  • 前身:蜀錦廠
蜀錦廠的前身,創業和發展,特殊時期,復興和鼎盛,蜀錦廠現況,

蜀錦廠的前身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此時,蜀錦的生產行業在幾乎全部停業的情況下,由政府牽頭在川主廟(現成都南府街國小),把部份失業工人組織起來,組成了十來家絲織聯營社,每家聯營社,由作坊老闆集資經營。由於蜀錦產品它自身的價值比較高,屬高檔消費品,當時一般平民百姓購買力還很低,蜀錦產品銷路受到嚴重影響,作坊老闆紛紛抽走資金,聯營社艱難地維持了一年多。到了1951年政府提出“工商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等一些安邦定國方針,這時由青羊工會大組的失業工人,在青羊橫街茶館聚會,商談建廠發展蜀錦生產。大家一致委託工會大組組長楊忠同志、向成都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建廠提案,在成都市第六區政府的幫助下,借用草堂附近的瘟祖廟(即原蜀錦廠址)組織生產自救。1951年3月,在絲織業基層工會出面調解下,以楊忠、吳德榮、劉本和、林仲武、劉玉州等為代表的47名蜀錦工人與原蜀錦作坊的老闆解除了勞動關係,自己當家作主,將資方老闆付給工人們的解僱金作為建廠資金,同時又從資方借來18台手工木機,組建了“成都市絲織業工人臨時自救工場”。1951年5月13日,舉行開工典禮,當時的六區工會辦事處,西區分工會絲織業基層工會的代表到會祝賀。這一天,標誌著蜀錦工人的新生,這就是成都蜀錦廠的前身。

創業和發展

“絲織業工人臨時自救工場”的誕生,極大地鼓舞了蜀錦工人的熱情,他們憑著“一顆紅心兩隻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的精神,平整土地,推倒了菩薩,修起了簡易廠房,一步一步地使木機運轉了起來。白天工人們戰鬥在織機旁,夜晚伴睡在機腳邊。工人們再苦再累也心甘,他們說“自救工場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呀!”
1951年9月28日,由於絲織業工人自救工場人員不斷增多,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在政府的指導下,成立了“成都市絲織生產合作社”。其資金來源:地政局撥地33畝,合人民幣4000萬元(註:當時的一萬元折合現幣一元);建設局撥款6000萬元;勞動局撥給大米17萬斤,折合人民幣1.0149億元;市聯社撥款7379萬元;自救工場股金549萬元。合計2.8077億元。(註:當時的一萬元折合現人民幣一元)為了建設,全體社員自願三個月不領工資,到1952年末,合作社有職工164人,手工織機72台,年產絲綢31565米,工業總產值84000元,利潤2400元,固定資金15200元,流動資金21000元。主要生產品種有素緞、朵花緞、民族緞、窄幅被面及毛主席像、抗美援朝、打虎等圖案的產品。產品銷路統一由市百貨公司包銷,原料由市蠶絲公司供應,這個時期是蜀錦生產發展得最快的時期。成都市先後成立5個絲織生產合作社,社與社之間相互比賽技能,評比產品,爭當先進,成都市絲織生產合作社的迅速發展,在全市錦緞業中樹立了一面旗幟。
1954年,社員分了勞動返還金,工人的月工資由1952年的8元增加到了26元,合作社修起了第一幢一樓一底職工宿舍,使用了電燈,舉辦了工人夜校,開展了一些適合工人的文體活動。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職工人數發展到266人,年產絲織品13.2萬米,工業總產值48.4萬元,實現利潤1.46萬元,上交稅利2.2萬元,產量是1952年的4倍。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購買力不斷提高,絲綢產品的供應量與落後的生產力已經很不適應,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合作社黨支部向全廠職工發出了“木機改電機”的技術改革號召。當時生產用的木機是“康熙年制”,不僅原始,而且勞動效率相當低。本機基本上是竹木結構,體積大,生產蜀錦需要兩人同台操作,機頭部分置於坑中,機前操作工人半身入坑,另一個在上提花,兩人必須配合默契,每投一梭緯線需耗用幾十公斤臂力,勞動強度相當大,而生產的產量卻很低,每台機器每天也只能生產2至3米。要改革這種木機已成為蜀錦人的一致心愿。
1957年,時任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劉玉洲帶領部份職工,不辭辛勞,大膽革新,先後改進了由“手丟梭”改為“手拉梭”、“竹木織綢機”改成了“鐵木電動織機”。電動織機的問世,第一次取代了兩千多年來一直沿用木機的古老落後生產方式,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效,每台電動織機的產量是木機的10倍。為了進一步全面發展蜀錦,研究蜀錦,1957年8月,在省、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的領導下,專門成立了有6人參加的蜀錦實驗研究所。
1958年成都市手工業管理局創辦了“成都市工藝美術學校”培養絲綢設計人員。是年7月,成都市絲織生產合作社更名為地方國營成都蜀錦一廠。這一時期蜀錦一廠提出“繼承和發揚傳統技藝、充實和豐富蜀錦原有特色”的號召,加強了設計和技術管理機構,組織設計和技術人員對蜀錦產品進行系統發展、蒐集、整理,生產出了深受民眾歡迎的“龍鳳”、“鳳穿牡丹”、“白鶴鬧松”、“龍鳳呈樣”、“雙獅戲球”、“天女散花”等具有民間神話傳說圖案的衣料、坐墊,恢復了84種圖案,新舊品種有13個,各種花色近110種。

特殊時期

“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蜀錦的生產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由於人們的“極左思想”,蜀錦工人很多加入到了大煉鋼鐵的熱潮中,這時候的蜀錦廠“生鐵”產量增加了,蜀錦產品減少了,產品的質量也不斷地降低,工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一邊上班織綢,一邊下班後種菜。由於外部環境干擾,企業內部的管理無人過問;產品質量的下降,加上市場購買力降低,蜀錦產品一度出現滯銷。
1962年人民日報《嚴格檢驗制度》社論發表,是年5月,市聯社狠抓了各廠檢驗人員的職責和職權範圍,根據8月中紡部“關於絲織物品種整理的初步方案”,蜀錦廠從上到下又把產品質量重視起來。此時市手管局生產科、市紡織聯社組織有關人員專門到廠調查研究,多次召開提高產品質量的會議,提出了很多解決質量問題的辦法。調查組和工廠共同向上級寫出了《關於蜀錦生產問題的調查和更新設備的意見》,請求發展蜀錦的意見,被準予列入市紡織聯社三年規劃。
由於上級政府的重視,蜀錦廠的規模不斷地擴大。1963年織造二車間竣工投產,1964年織造三車間開始修建。1965年,職工人數增加到了440人,已有織機101台、產量45萬米,工業總產值145萬元,實現利潤15.9萬元,上交稅利25.5萬元。
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8月3日成都市輕化工業局根據省、市委的指示,對所屬企業生產的品種、名稱、造型、題詞、圖案等五方面進行全面審查清理,凡是帶有封建色彩,一律不得生產。當時蜀錦廠就清理出一半以上的產品,屬於不能生產的。“破四舊、立四新”,把成都蜀錦廠名也當成四舊破了,改名為“成都東風絲織廠”。由於動亂年代無政府主義泛濫,工廠管理十分混亂,幾乎全部停產,只生產一些衣服布料和被面之類品種。至1968年全廠停產。
持續停產後果就是工人領不到工資,在廠革命委員會主任的勸說和講解下,工廠很快恢復了生產。

復興和鼎盛

七十年代後,政府對蜀錦產品的恢復和發展非常重視,實行減免政策,實施技改,幾次由紡織部審批蜀錦廠技改方案,國家撥專款對工廠技術改造工程給予投資。1975年蜀錦廠技改增加織機112台,修建車間7690平方米,國家撥了專款203萬元。1980年,國家撥款37萬元,改造落後設備。1983年6月,國家經委、財政部經技[1983年]436號文批准,蜀錦廠第二期技改項目,總投資238萬元,增加織機160台,修建車間7263平方米。通過一、二期技術改造工程的竣工投產,生產規模擴大了,生產條件改善了,過去陰暗低矮的茅草棚被寬大明亮的廠房所取代,陳舊設備全部換成現代化紡織機器,一些長期依靠手工操作的落後工序也實現了機械化。技改前蜀錦廠的固定資產原值只有201萬元,兩期技改後工廠的固定資產增加到1000萬元。蜀錦產品的年產量從80萬米增加到250萬米。產品一等品率從51%上升到90.53%。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推進,蜀錦廠進行了用工制度、分配製度、幹部制度、定額成本管理和經濟承包責任制改革。企業的各項改革緊緊把握住減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產出的方向,使工廠的經營管理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保證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逐年增漲。改革開放前,蜀錦廠年利潤只有13萬元,到了1986年利潤上升到145萬元。出口創匯從1977年的14.7萬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450萬美元。
1988年工廠又實施了總投資440萬元的第三期技改項目,竣工投產後,生產設備主機達到484台,年產各類絲綢近500萬米,工業總產值2000萬元。
90年代初工廠先後投資500多萬元建了兩家合資繅絲廠(即金堂玉錦絲廠、南溪絲廠)一家織綢分廠(錦文織綢廠)一家中外合資織綢廠(成都通達絲織品有限公司)。另投資300萬元建了兩家中外合資服裝生產線,即蜀港服裝有限公司和錦達服裝有限公司。這時蜀錦廠已是一個集繅絲、織綢、服裝一體的企業集團。整個集團年繅絲120噸,織綢500萬米,服裝200萬套。職工總數3500人左右(總廠2106人,分廠1000多人),年生產總值已達9000多萬元,出口創匯800多萬美元。在成都市絲綢公司主管二十一家下屬企業中成都蜀錦廠是最大一家企業,也是市經委管轄的中型企業。蜀錦廠的迅速發展,一方面靠全廠職工從上到下努力拚搏不斷進取,另一方面靠各級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
1978年10月13日時任四川省委書記趙紫陽到廠視察,鼓勵工廠多生產出口產品,並指示成都市要扶持蜀錦的發展。
1980年元月20日,四川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市委書記楊以希到蜀錦廠視察。
1981年元月29日,四川省委副書記許夢俠到廠視察。2月12日,四川省委副書記孟東波到廠視察。先後視察蜀錦廠的中央領導有:鄧小平、朱德、劉伯承、鄧穎超、賀龍、陳毅、徐特立、吳玉章等首長。
蜀錦廠的發展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大和職工總數的增加,還應以它的質優而著稱。改革開放以後,全廠職工牢固地樹立了質量第一的思想,嚴把產品質量關,使蜀錦廠先後有18支產品獲部、省、市優質產品。質量的提升,效益也不斷的提高。隨著企業財力和積累增加,工廠投入了300多萬元修建了一批職工宿舍、俱樂部、幼稚園等設施,使職工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90年代初期是蜀錦廠的鼎盛時期。

蜀錦廠現況

1994年以後,由於國際市場的變化,主要購買絲綢製品的歐美客商逐漸將訂單轉移到巴西和印度,中國出口絲綢大幅萎縮,加上國內巨觀調控,銀行7次提高貸款利息,企業無法消化高額借款利息,企業從盈利逐步變成虧損,勉強維持少量生產。蜀錦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不是就沒有市場了呢?作為錦里人都知道,並不是國內外不需要蜀錦產品了,而是蜀錦品種不對路,應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開發新品種。
為了拯救蜀錦,省、市人大、政協,多次將保護蜀錦,發展蜀錦提上議事日程。政府也根據企業深化改革的有關精神,決定對成都蜀錦廠進行體制改革。新的企業,轉動管理模式。目前工廠通過較短時間重新開發了數十種具有四川特色的蜀錦產品,蜀錦工人們在新的環境下精耕細作,產品供不應求。在市場拓展方面蜀錦廠在有成都客廳之稱的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開設了尋錦處門市部,在網路上開放了蜀錦工藝品網路推廣平台。讓世人更多的領略蜀錦風采。通過改制後的企業正茁壯成長,蜀錦之花將會開放得更加光彩奪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