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程

成程,男,漢族,1965年10月生,湖南漢壽人,中共黨員。1988年7月畢業於湖南師大物理系,大學本科,理學學士學位。現任教於常德市第一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5年10月
  • 性別:男
人物經歷,所獲榮譽,教學特色,

人物經歷

成程畢業後,一直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工作。1998年破格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現為常德市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是常德市一中首屆“學科帶頭人”,2002年獲“跨世紀園丁工程”中國小骨幹教師省級培訓合格證書,現正在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課程班學習。2005年4月,進入常德市首批“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

所獲榮譽

十多年來,他在教育、教學、教研和管理上成績突出,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獎勵10多次。1998年被常德市人民政府記三等功,2000年被評為常德市“芙蓉杯”優秀青年教師,2004年9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記湖南省一等功

教學特色

思想政治表現與師德方面
在教育、教學、教研和管理工作的實踐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行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與終生髮展。
他具有很強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勇挑重擔,能出色完成學校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一直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工作,曾兼任班主任、年級組黨支部書記、年級組組長、物理備課組組長和物理教研組組長,現為學校教務科科長。
教學方面
1.他專業基礎紮實,教學基本功過硬,治學嚴謹,能獨立正確解決物理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能獨立主持課題研究;他能將中學多學科知識有機融合到物理教學中來,視野開闊;他能將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和系統科學等在教學中加以靈活運用,遵循教育規律。他是常德市一中首屆“學科帶頭人”,是學校青年教師“紅杏獎” 教學比武和湘鄂邊部分省級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青年教師教學比武的骨幹評審,曾多次代表評審組作評課主題發言。
2.他能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實際、教育規律合理處理教材,教學方案完整、科學、規範。課堂教學思路清晰、語言生動、板書規範、媒體使用合理,深受不同層次學生的歡迎,課堂教學滿意率95%以上。
3.他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特色鮮明,積極參與物理教學改革,探索多種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研究論文《讓學生也走上講台》在2002年《中國教育資訊報》(現《中國教師報》)上發表,2002年開闢個人網頁開展網路教學,深受廣大師生歡迎。他注重物理核心教學、注重學法指導和多學科知識整合、注重學生自信力的培養、注重實驗教學、注重網路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注重研究性學習方法滲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4.他注重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他將研究性學習方法引入到了物理教學,引導學生在課外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小課題研究,拓展了物理教學的時空,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近3年來,他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15個,在2003年、2004年指導2個學生撰寫的兩篇科技論文《熱水器的相關比較和發展前景展望》《擾流部件在小汽車上的套用》分別在湖南省第二十四屆、第二十五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三等獎和二等獎,2005年4月,指導的活動展示項目《研究性學習活動成果展示》獲湖南省第二十六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並推薦參加全國比賽,這3次分別獲得“園丁獎”。
5.他教學功底紮實,物理教學效果好,所教班在各類考試中成績一直在全年級名列前茅。如在1995年湖南省高中物理畢業會考中,所教兩班學生成績合格率100%,人均分90.55分居全年級第一,居全市第一;在1999年高考中所帶兩班平均成績分別為103.61分和102.52分,居全年級第一、第二名,全市前茅;在2001年高考中所帶兩班平均(綜合)成績分別為206.96分和204.84分, 居全年級第一、第二名,全市前茅。
6.他作為常德市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積極組織和參加物理學會的的工作,多次參加常德市教育局和教科所組織的高中試題命制工作,在常德市教育界有較大影響。2005年4月,進入常德市首批“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
7.他堅持學習教育教學教研專業知識,長期訂閱了多種中學物理類和其他教育類報刊雜誌,學習最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視野開闊。2001年在湖南省高中物理骨幹教師培訓班學習,2004年開始在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課程班學習,比較系統地學習了一些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更新了教育理念。他國語和信息技術達到規定水平,有較高的網頁和多媒體課件製作水平,課件《單擺》2003年5月獲《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雜誌社二等獎。2004年9月常德市教育局現代遠程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同意推薦為“湖南省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育資源建設專家”。
教育方面
1.他擔任過10餘年的班主任工作、近2年的年級組長工作和2年多的教學管理工作,遵循德育工作規律,有豐富的德育工作經驗,1996年和2000年2次被常德市一中評為“優秀班主任”。他秉承“品學並重,德行第一”的育人原則,實行民主管理和層次管理,努力營造具有時代特徵、健康向上的班級主流文化,努力讓這種主流文化占據學生的心靈,引導和約束學生的言行,著力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他講究教育方法,言傳身教,處處是學生的表率,著力培養學生幹部,所教學生有多人被評為省、市“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多人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尊重學生,從不歧視貧困生,善於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對彭昀同學的成功轉化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彭昀同學原學習基礎較差,紀律觀念較淡薄,經較長時間跟蹤教育轉化,2000年成功考上大學本科。連續多年帶高三班,所帶班班風好,學風濃,是學校的優秀班級,高考升學率高,並有多名學生考入清華和北大,其中2001屆所帶班本科一次上線率達66%,居全年級第一。
3.他在未擔任班主任工作或在擔任教務科長期間,也能很好地配合班主任老師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學困生轉化工作,並能在學科教學中努力發掘德育素材,不失時機地進行德育滲透,為所教班班風、學風建設做了許多工作,得到了班主任老師和學生的好評。經常接待有思想困惑的學生,並耐心給予思想輔導,還能利用升旗儀式、學生電視廣播大會、個別學生座談會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
教研方面
1.他是學校教研工作帶頭人,無論是在擔任物理備課組長和教研組長期間,還是在擔任教務科長期間,都能積極組織備課組、教研組和全校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活躍了備課組、教研組和學校的教研氛圍。他教研能力強,在常德市有較大影響,2003年11月,被湖南文理學院物電系聘為2000級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老師。
2.他積極策劃和有力推進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他課程理念新,為學校制定了《常德市第一中學研究性學習暫行管理辦法》(獲常德市教科所一等獎)和《常德市第一中學研究性學習評價方法》(獲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一等獎)和多種研究性學習管理量表,2002年研究論文《研究性學習三步走》在《中國教育資訊報》(現《中國教師報》)上發表,多次向市內外兄弟學校介紹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經驗,在較大區域內產生了較大影響。
3.近10年來,他撰寫或製作的教育教學論文或課件有40餘篇(個)在報刊上發表或獲獎或交流;主編(副)了高三教學參考用書《高考物理實用教程》(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2002年8月策劃和組織編寫了學校第一本《探索·實踐·創新-----研究性學習成果專輯》一書,本書受到常德市教科所的讚譽,在全省有一定影響。
他主持和參與多個課題研究,1998年開始主持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基礎教育現代化實施策略研究》子課題《利用多媒體技術最佳化物理學科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研究,2002年2月該課題獲湖南省教育廳二等獎,他撰寫的結題報告於2001年2月榮獲湖南省電教研究會和湖南省電化教育館“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及素質教育課題研究成果”三等獎。他現正主持湖南省“十五”規劃課題《“研究型課程”的實踐建構》的研究,2003月12月該課題已接受湖南省課題規劃辦的中期評估並獲好評,目前該課題處於結題階段。
指導、培養教師方面
1.他關心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和青年教師的成長,為更新教師教育觀念,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在學校教職工大會、年級組會議、青年教師會議、升旗儀式上作主題發言或交流發言,發言主題如《“減負”還學生創造時空》《讓課堂充滿創新的活力》《從心理學角度談高三後階段的複習》《如何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如何上好一堂課》《如何撰寫教學案例》,2005年4月在學校校報上發表了題為《讓學生在互動課堂中主動發展》的文章。為學生和教師開設研究性學習講座多次,如講座《加深認識、落實紀律、提高質量——研究性學習講座》。
2.他以培養青年教師為已任,甘為人梯, 2004年2月被學校聘為“青年教師教學指導教師”。在教研組內,經常與同事們交流教學體會,共同或幫助解決疑難問題,多次上公開課、示範課;對青年教師進行“一幫一”個別輔導,與劉清老師“師徒”結對,長期隨堂聽他的課,並在課後給予耐心輔導,與他分析教材處理和課堂組織等方面的得失,使其迅速成長為合格教師。
2003年10月,指導劉清老師參加湘鄂邊部分省級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青年教師教學比武活動獲一等獎。還對組內陳海軍、楊開文、陳耀龍、夏美泉等多名青年老師進行過多次課堂教學的指導,經指導,有多名老師在教學比武中獲校級、市級和省級獎。如作為主要指導老師,3次指導陳海軍老師分別參加2002年學校青年教師“紅杏獎”教學比武、2001年常德市中學物理教學改革創新選拔賽和2003年湖南省第六屆青年物理教師教學大賽中均獲一等獎,指導楊開文老師參加2005年湘鄂邊部分省級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青年教師教學比武活動獲一等獎。
此外,作為教務科長,還經常深入課堂跨學科聽課,與老師們一起交流教學體會,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師適應“新課改”。曾進行過深入交流或指導過的青年老師有20多位,還經常為這些青年老師解答教育教學的困惑,是青年教師的良師益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