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岡龍

戈爾岡龍

蛇發女怪龍(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7660萬至751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蛇發女怪龍
  • 拉丁學名:Gorgosaurus
  • 別稱:魔鬼龍,戈爾岡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蜥形綱 Sauropsida
  • 亞綱:雙孔亞綱 Diapsida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暴龍科 Tyrannosauridae
  • 亞科:艾伯塔龍亞科 Albertosaurinae
  • :蛇發女怪龍屬 Gorgosaurus
  • :蛇發女怪龍 G. libratus
  • 分布區域:加拿大亞伯達省
  • 化石時期:上白堊紀
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種屬分類,名稱來歷,

簡介

戈爾岡龍(Gorgosaurus)與阿爾伯塔龍十分相近,是獸腳亞目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戈爾岡龍同樣發現與北美西北部的阿爾伯塔蒙大拿,生活於7千5百萬年前,身長約9米,體重2噸。模式種為Gorgosaurus libratus。

外形特徵

成年的戈爾岡龍可達8到9米長,體型比特暴龍及暴龍小,接近艾伯塔龍與懼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它的前肢相當小,具有兩指。頭顱骨上的大洞孔可以減低頭部的重量,並提供空間予肌肉附著、容納感覺器官。與懼龍、其他暴龍科相比,戈爾岡龍、艾伯塔龍的頭顱骨在比例上較長、低矮。口鼻部前端鈍,鼻骨、頂骨的左右兩塊沿者中線癒合、固定,如同其他暴龍科的物種。戈爾岡龍的眼窩接近圓形,而其他暴龍科的眼窩較接近橢圓形。眼睛前方的淚骨有隆突,類似艾伯塔龍與懼龍戈爾岡龍的腦殼骨頭形狀則與艾伯塔龍、懼龍不同。

生活習性

戈爾岡龍的幼年階段占了生命周期的一半,快速成長階段僅有數年。幼年個體的生活方式可能與成年個體不同,並占據成年暴龍科與小型獸腳類恐龍間的空缺生態位。科莫多龍也有類似的生活方式,科莫多龍的幼年體以昆蟲為食,在緩慢地成長為成年體後,成為島上的優勢掠食動物,可以獵食大型的脊椎動物。

種屬分類

戈爾岡龍的最近親是艾伯塔龍,而與體型更大的暴龍的關係較遠。戈爾岡龍與艾伯塔龍非常類似,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牙齒與顱骨的細微特徵。因此部分科學家主張蛇發女怪龍是艾伯塔龍的一個種,如果屬實,戈爾岡龍將成為艾伯塔龍的一個次異名。
戈爾岡龍被歸類於暴龍科的艾伯塔龍亞科。它的最近親是年代較晚的肉食艾伯塔龍。這兩個是艾伯塔龍亞科中唯一已描述的物種,不過可能仍存有其他未描述的物種。在2005年命名的阿巴拉契亞龍,在更早的研究中是屬於艾伯塔龍亞科,而後來的研究將它分類在暴龍科之外,是種原始暴龍超科。主張阿巴拉契亞龍屬於艾伯塔龍亞科的湯瑪斯·荷茲(Thomas Holtz),後來在未公布的研究中支持原始暴龍超科的分類。

名稱來歷

70年代科學家認為戈爾岡龍和阿爾伯塔龍為同屬的動物,兩者之間的區別是由個體及生長差異造成的。根據命名原則,後建立的“戈爾岡龍屬”被取消,種被歸入阿爾伯塔龍屬下,成為Albertosaurus libratus。但加拿大古生物學家Phillip Currie的近期研究結果表明戈爾岡龍具有的某些特徵與懼龍霸王龍更接近,與阿爾伯塔龍不是同屬生物。戈爾岡龍這一名稱得以保留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