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齒暴龍

多齒暴龍

多齒暴龍(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八千萬至七千三百萬年前,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多齒暴龍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鋒利的牙齒。它的細小前肢有兩指。在獸腳亞目中它算是巨大的,但相較暴龍它則顯得很細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齒暴龍
  • 拉丁學名:Gorgosaurus
  • 別稱:魔鬼龍
  • :動物界
簡介,恐龍描述,檔案,

簡介

多齒暴龍(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7700萬至74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
如同其他已知暴龍科,多齒暴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它的前肢相當 多齒暴龍攻擊其他恐龍
小,具有兩指。多齒暴龍的近親是艾伯塔龍,而與體型更大的暴龍的關係較遠。多齒暴龍與艾伯塔龍非常類似,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牙齒與顱骨的細微特徵。因此部分科學家主張多齒暴龍是艾伯塔龍的一個種,如果屬實,多齒暴龍將成為艾伯塔龍的一個次異名。
多齒暴龍生存於西部內陸海道西岸的泛濫平原。多齒暴龍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可能獵食大型的角龍科及鴨嘴龍科。在一些地區,它與其他暴龍科共同生存,例如懼龍。雖然這些動物的體型相近,但證據顯示它們占據者不同的生態位。
多齒暴龍首先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於1914年描述。模式種是G. libratus,也是唯一的種,過去曾有其他種被歸類於多齒暴龍。已發現超過20具多齒暴龍的骨骼,它們因而成為暴龍科中有最多化石紀錄的恐龍。眾多的化石紀錄,使科學家可以研究多齒暴龍的個體發生學、生長模式、與其他生理學層面。

恐龍描述

多齒暴龍(7張)成年的多齒暴龍可達8到9米長,體型比特暴龍及暴龍小,接近艾伯塔龍與懼龍。古動物學家估計成年多齒暴龍的體重達2.4噸。目前已知最大的頭顱骨有99厘米長,略小於懼龍。頭顱骨上的大洞孔可以減低頭部的重量,並提供空間予肌肉附著、容納感覺器官。與懼龍、其他暴龍科相比,多齒暴龍、艾伯塔龍的頭顱骨在比例上較長、低矮。口鼻部前端鈍,鼻骨、頂骨的左右兩塊沿者中線癒合、固定,如同其他暴龍科的物種。多齒暴龍的眼窩接近圓形,而其他暴龍科的眼窩較接近橢圓形。眼睛前方的淚骨有隆突,類似艾伯塔
龍與懼龍。多齒暴龍的腦殼骨頭形狀則與艾伯塔龍、懼龍不同。
多齒暴龍的前上頜骨有八顆牙齒,橫切面呈D形,緊密地排列,較上頜的其他牙齒為小。在形狀上,上頜骨的最前一顆牙齒類似前上頜骨的牙齒;其餘上頜骨牙齒的橫切面呈橢圓形。多齒暴龍的牙齒總計有:前上頜骨的8顆、上頜骨的26到30顆、齒骨的30到34顆。牙齒的數量接近艾伯塔龍與懼龍,但少於暴龍與特暴龍。
與其他暴龍科相比,多齒暴龍與近親的艾伯塔龍最為相似。多齒暴龍具有大的頭部,連線至短、S型的頸部。前肢非常小,有兩指,某些標本被發現有第三掌骨,部份獸腳類恐龍也發現類似的痕跡器官。多齒暴龍的後肢則很強壯,有四個腳趾;第一個腳趾最小,屬於後趾,無法接觸地面。就身體與後肢的比例而言,多齒暴龍的後肢比許多獸腳類恐龍長。已知最大的股骨有1.05米長。在數個較小的標本中,脛骨長於股骨,這是善奔動物的特徵。在最大的多齒暴龍標本中,脛骨與股骨的長度相近。尾巴長而重,可平衡頭部與胸部的重量,使重心維持在動物的臀部。

檔案


中文名稱:多齒暴龍
其它中文名稱:魔鬼龍 ,戈爾岡龍拉丁文學名:Gorgosaurus
名稱含義:[希神神話] 蛇發女怪,戈耳貢斯塞諾、尤里安勒和人形的可怕的美杜莎三姐妹中的任何一個,
美杜莎以毒蛇為頭髮,凡看到她眼睛的人都會變為石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