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歌:薩拉·蒂斯代爾情詩集

薩拉·蒂斯代爾(1884-1933)是美國當代傑出的浪漫派女詩人,她的詩歌頗受讀者喜愛。內容多以女人對美麗、愛情和死亡不斷變化的視點為中心,許多詩描繪了她自身生活的發展經歷:從聖路易斯一個受到呵護的姑娘,到紐約市一名成功但日益不安的作家,再到沮喪幻滅並於1933年自殺的女人。雖然後來的一些評論家並不把蒂斯代爾視為一名大詩人,但是她一生都受到大眾和評論家的歡迎。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國對該詩人的譯介和研究並不多。1985年第二期《譯林》曾發表過他人翻譯的六首譯詩。有著“比任何當代美國詩人都更擅長歌唱愛情”之美譽的蒂斯代爾,一生創作出了無數短小明快、通俗易懂而又內涵豐富的詩。她的詩歌特點是每首大多兩三節,每節一般四行。一種靈感,一種信息,一種意境,很快被詩人捕捉到並記錄下來,給讀者以美的享受,耐人尋味,時時引起共鳴。

基本介紹

  • 書名:戀歌:薩拉·蒂斯代爾情詩集
  • 譯者:劉榮躍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 ISBN:9787507835823
  • 作者:薩拉·蒂斯代爾
  •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 頁數:187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讀戀歌,致我們永不消逝的青春與愛情!

作者簡介

薩拉·蒂斯代爾1884-1933)是我國目前介紹得較少的、傑出的美國浪漫派女詩人,她生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是美國第一個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學會獎(即後來的普利茲詩歌獎)和美國詩歌學會年獎得主,她同瑪麗安·穆爾和托馬斯·艾略特一起,是繼美國詩壇惠特曼後經過多年沉寂而崛起的又一片天空。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交換
黃昏
阿馬爾菲夜歌
眼神
冬夜
呼聲
禮物
卻不來到我的身邊
卡普里之歌
孩子,孩子
愛我
皮羅特
野紫苑
給科林的歌
四面來風

缺點
埋葬的愛
泉水
我不會在意
分手之後
祈禱
春夜
五月風
潮水
戀愛以後
新舊之愛

天鵝
河流
十一月
春雨
幽靈
夏夜,在河邊
寶石
第二章
插曲:悲哀之歌
心靈之屋

第三章
第四章

序言









活在愛與詩里的女人







1



薩拉·蒂斯代爾(1884—1933)是美國當代傑出的浪漫派女詩人,她的詩歌頗受讀者喜愛。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國對該詩人的譯介和研究並不多。1985年第二期《譯林》曾發表過他人翻譯的她的六首詩。筆者曾在2005年第十期《讀者》上發表過《禮物》和《孩子,孩子》兩首譯作。此外在網上可見到零星翻譯的蒂斯代爾的情詩。但對於這樣一位獲過大獎的美國著名女詩人,無論從美國當代詩歌或當代世界文學的角度講,我們都是不能把她忽略的,應該加以更多的譯介和研究。而本書首次與我國讀者見面,便是筆者和出版社共同努力的結果。希望這樣的努力能產生積極作用,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她,從她一首首優秀的詩篇中獲得美的藝術享受。



蒂斯代爾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呢?她出生於1884年8月8日,一生健康不佳,直到14歲才開始上學。1898年她進入瑪麗大學,很快於1899年轉到霍斯麥爾-霍大學,1903年完成學業。



1907年蒂斯代爾的第一首詩發表在當地報紙《雷迪的鏡子》上,同年她的第一部詩集《給杜絲的十四行詩及其他詩歌》出版。1911年她出版了第二部詩集《特洛伊的海倫及其他詩歌》,頗受評論家歡迎,他們稱讚她作品主題浪漫,擅於抒情。



1911至1914年間曾有幾位男士向蒂斯代爾求愛,包括詩人韋切爾·林賽,他深深地愛上了她,但感到無法提供足夠的金錢或穩定的生活使她滿意。她選擇於1914年12月19日嫁給厄恩斯特·菲爾森格,多年來他都一直崇拜她的詩。



蒂斯代爾的第三部詩集《流向大海的江河》於1915年出版並成為暢銷書,數次重印。一年後她和菲爾森格遷移到紐約,居住在中央公園西大道上西區的公寓裡。



她的第四部詩集《戀歌》(即本書)於1917年出版發行,並於1918年獲得三項獎:“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協會獎”、“1918年普利茲詩歌獎”和“美國詩歌協會年度獎”。



菲爾森格經常出差在外,這使得蒂斯代爾極為孤獨。1929年她在三個月時間裡來往於各州,並因此符合了離婚的條件。她不希望告知菲爾森格,在離婚過程中只是按照律師的要求辦。離婚後蒂斯代爾留在紐約,住在離中央公園西大道的老家只有兩個街區的地方。她重新點燃了與韋切爾·林賽的情誼,但他此時已是有了孩子的已婚男人。



1933年,蒂斯代爾服下大量安眠藥,躺在家中的浴缸里溫暖地睡去,再沒有醒來。



2



蒂斯代爾創作的抒情詩,以女人對美麗、愛情和死亡不斷變化的視點為中心,受到大眾讚賞。許多詩描繪了她自身生活的發展經歷:從聖路易斯一個處處受呵護的姑娘,到紐約一名成功但內心日益不安的作家,再到沮喪幻滅並於1933年自殺的傳奇女人。雖然後來的一些評論家並不把蒂斯代爾視為一名大詩人,但是她一生都受到大眾和評論家的歡迎。



評論家發現蒂斯代爾的詩大多質樸無華,充滿悅耳動聽的語言,能夠喚起情感的共鳴。一位《紐約時報書評》的撰稿人寫到1917年出版的《戀歌》時,聲稱“蒂斯代爾小姐始終是一名歌者”。另一位《紐約時報書評》的撰稿人在評論1915年出版的《流向大海的江河》時,認為它是“一部歡快、自然的小書”。



按照《紐約時報書評》的撰稿人珀西A哈奇森的觀點,蒂斯代爾在1926年出版的《月黑之時》中的作品顯示她對語言的敏感。哈奇森稱讚“蒂斯代爾的抒情詩優雅精美”,“表現出她多么接近於藝術的最終目標”。瑪格麗特·威爾金森在為《紐約時報書評》雜誌寫作時,對蒂斯代爾1920年出版的《火焰與陰影》的詩歌發展加以評論,指出“蒂斯代爾發現了人生與死亡的哲學”,“從出版早期的幾部詩集後變得更加智慧”,“顯示出藝術上的成長”。威爾金森斷言,《火焰與陰影》“是一部讓人在不無歡快的敬意中閱讀的書”。



《星期六文學評論》的撰稿人路易斯·昂特邁耶在詩人去世不久對《奇怪的勝利》予以評論,對蒂斯代爾的進步表明了看法。昂特邁耶堅持認為《奇怪的勝利》“必定屬於她重要的作品之列”,“它的美包含於總是存在但從不煞費苦心經營的主題”。他還在《芝加哥晚報》中評論道:“薩拉·蒂斯代爾具有寫作歌曲與優美抒情詩的天賦,其詞語似乎天然而成,無須技藝與刻求。”在評論1984年出版的《心鏡:蒂斯代爾詩精選》時,撰稿人J奧弗邁耶對蒂斯代爾的詩也發表了類似意見,稱其“簡單地陳述的思想並不簡單……使人在心中產生共鳴”。



對於蒂斯代爾的詩還有不少散見於報刊的好評。《評論之評論》曾指出:“幾乎沒有一位美國女詩人的詩像薩拉·蒂斯代爾的那樣廣為人知,深受喜愛。”哈雷特·蒙羅在《詩刊》中稱:“薩拉·蒂斯代爾的抒情詩擁有鮮花般的明晰、精密、優雅與芬芳。”《波士頓摘錄》說道:“薩拉·蒂斯代爾比任何當代美國詩人都更擅長歌唱愛情。”



此外,網友對蒂斯代爾的詩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這裡不妨選錄幾則供讀者參考:

我對詩有著永無休止的愛好,昨夜我發現薩拉·蒂斯代爾的作品並一口氣讀了幾小時。信息技術帶給人們難以置信的歡樂。薩拉又有了一名新的詩迷。





——唐納





我叫安妮·詹森,今天我看了你們的薩拉·蒂斯代爾網站。我並不指望得到回覆,確信你們沒時間回復收到的每封郵件,不過我想告訴你們,當我讀到那些詩歌和評論時,感到十分高興。你們所增加的、她的詩如何影響了你們生活的故事,使我特別感動,我覺得它們也同樣適用於我的生活。她的詩向我表達出強烈的意味,激發著我去尋找我們常不假思索地忽略掉的生活之美。感謝你們建立了這個網站,讓大家在網上得以分享。





——真誠的安妮·詹森





謝謝你們為大家辦了一個可愛的網站……近幾月里它所給我的安慰很難用文字表達。我是一個女人,近來日子過得很難,而正是你們讓我發現了薩拉那些美妙的詩句……謝謝!



我現在重新發現了誰是我特別喜愛的詩人。以前沒機會讀到她的很多詩。我仍在搜尋像你們這樣的網站,希望找到更多薩拉·蒂斯代爾的書。





——SA斯通





我喜愛你們的網頁……我想為你們花費時間不辭辛勞創辦它表示感謝。這顯然是一種心甘情願做的工作。我當時正在尋找薩拉的一首詩,突然發現了你們的網頁。我喜歡上它,並把它推薦給佛羅里達州的一個寫詩的朋友。她對這位詩人也許熟悉,也許不熟悉,但假如不熟悉她是應該熟悉的。我很久以來就是薩拉·蒂斯代爾的詩迷。她的詩歌看似簡單樸素,實則內涵豐富,很具有藝術性。非常感謝你們。順便說一下,我住在南德克薩斯州。這個網站真是一片綠洲!





——真誠的弗朗西斯卡





啊,我真高興看見有一個專門介紹薩拉·蒂斯代爾的網頁,她一直是我特別喜歡的詩人。我竟不知道她曾獲得過普利茲獎!事實上我對她的了解,只局限於幾年前媽媽在教堂買到的一本詩集,從此我便喜愛上她的作品。我總是把這本書拿到自己房間,而她也總是把它拿回去。當然我又再把它拿回來!!!!兩年前媽媽因患癌症生命垂危時我照顧著她,給她讀薩拉的詩,直到清晨。它使我們得到了安慰。





——真誠的帕梅拉

3



作為譯者,對於蒂斯代爾的詩自然也有自己的解讀和感受。我覺得作者的情詩所探討的是“一個永恆的美麗主題”,這個主題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歌頌她,讚美她。的確,愛情是人類生活中一個非常美好的東西,擁有了愛情,你便會感到生活充滿陽光,幸福無比,儘管其中也不無悲哀與痛苦。人一生能充分體驗到愛情的滋味是十分可喜的,假如人活一世從未有過愛情的體驗或經歷,生活一定是多么蒼白啊!



在我所翻譯的作品中,涉及愛情題材的就有不少,比如英國著名作家哈代的《無名的裘德》便是其中之一,追求真愛的裘德與淑的故事令人久久難忘。後來我又讀到哈代的一些中短篇小說也大多涉及愛情這個重大主題,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艾麗西亞日記》和《晚到的騎兵》等。



現在,我又有幸讀到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薩拉·蒂斯代爾的愛情詩,它與我之前譯的哈代的作品可謂相映成趣,因為一個是小說一個是詩歌,主題一樣但表現方式不同。我決定把這些情詩譯出來並非只因為題材好,主要是由於詩作本身的魅力。我一讀就真正喜歡上它們了,因此也就能從翻譯中進一步獲得“再創作”的樂趣。就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短小明快、通俗易懂而又內涵豐富的詩,我覺得它們能一瞬間抓住讀者。而蒂斯代爾的詩正是這樣,每首大多兩三節,每節一般四行。一種靈感,一種信息,一種意境,很快被詩人捕捉到並記錄下來,給讀者以美的享受,耐人尋味,時時引起共鳴。我相信有著不同閱歷的人讀到這些情詩時,都會產生特有的感受。這裡不妨舉一首詩為例:





眼神



斯特雷弗曾在春天吻我,



羅賓在秋天把我吻啦,



但科林只用眼神看我,



卻從不把我親吻一下。





羅賓的吻丟失於遊戲,



斯特雷弗的吻丟失於玩笑,



但科林眼中的吻



卻日夜在我心頭縈繞。





詩中的“我”曾與三個男伴在一起,其中兩人吻過她,但那只是一種天真純潔、帶有孩子嬉戲性質的吻,而非愛情意義上的吻。因此那樣的吻並沒有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很快就“丟失”了。而另一個男孩並沒有吻過她,只用眼神看她,可是那眼神卻像相愛時的吻一樣,讓她難以忘懷。短短几句,那種意向,那種人與人之間所產生的微妙感情躍然紙上!讀到這樣的好詩,怎不讓人興奮激動呢!



正是由於作品出色,這些詩歌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好評,並於1918年榮獲“普利茲詩歌獎”——美國的一種多項的年度獎,起初僅授予新聞界和文學界為公眾服務成績卓著的人,後來將音樂界也包括在內。自1917年起每年五月授獎。在文學方面的獎金共有五項:最佳小說、最佳劇作、最佳詩集、最出色的美國歷史著作和以熱心公益及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最佳自傳或傳記作品。而薩拉·蒂斯代爾的情詩集即於第二年獲得了這項殊榮!



0

0蒂斯代爾的詩歌樸實明晰,富於浪漫與激情,既含意深刻又通俗易懂,耐人尋味。她從自己的戀愛經歷中獲得了許多創作素材,能給予青年人甚至中老年人豐富多彩的關於愛情的啟示和感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愛情這個永恆而美好的主題,任何時候都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人去感受她,思考她,讚美她,因此筆者相信此書應該會受到廣大讀者歡迎。這也是我要把本書譯成中文的一個重要原因——翻譯的過程本來就使我充分獲得了美的享受,我也衷心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點努力,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這部獲過大獎的優秀之作!如有機會,我還希望翻譯作者的其他詩集,使她的作品更加全面廣泛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詩歌的翻譯與小說散文的翻譯不一樣。我一方面儘量捕捉並表現出原文的意向意境——這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注意押韻和節奏,因為沒有好的形式,內容再好都會大為遜色。西文詩的押韻方式與中文詩的不同,也許有的中國讀者不太熟悉,因此在註解中有所提及。節奏也不可忽視,一首詩讀起來如果沒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也會索然無味的。雖然我這樣去努力,但必然存在不足之處,誠懇希望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