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慶府

懷慶府

懷慶府,為古代府,府治河內縣(今河南沁陽市),明轄六縣,清轄八縣。範圍為今河南省焦作市、濟源市和新鄉市原陽縣所轄地域。民國二年廢府存縣,屬豫北道

懷慶府,東至衛輝府二百里,南至河南府一百八十里,北至山西澤州府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陽府五百二十里。東南距省治開封府三百里。

懷慶府又是蘭州牛肉麵的發源地。在有關蘭州牛肉麵的歷史資料中,有這樣的記載:清嘉慶年間,甘肅東鄉人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蘇寨村(河南博愛縣月山鎮境內)陳維精處學習牛肉麵製作工藝後帶到蘭州,經陳氏後人陳和聲、回族廚人馬寶仔等人的創新、改良後,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麵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麵的標準。在之後200多年的歲月里,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懷慶府
  • 年代:明清
  • 駐地:府治河內縣
  • 位置:河南焦作、濟源和原陽縣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地形地貌,名稱由來,歷史傳聞,歷史大事,

地理位置

懷慶府,東至衛輝府二百里,南至河南府一百八十里,北至山西澤州府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陽府五百二十里。東北距彰德府四百里,東南距省治開封府三百里。

歷史沿革

【夏】稱“覃懷”,後稱“懷州”。
【元】稱“懷慶路”。
【明初】洪武元年(1368)十月為懷慶府。府治河內,轄:河內、濟源、修武、武陟、孟縣、溫縣共六縣。
【清末】府治河內,轄:河內(今沁陽市與博愛縣)、濟源、修武、武陟、孟、溫、原武(今河南原陽原武鎮)、陽武(今河南原陽縣)共八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存縣,屬豫北道,廢掉了“懷慶”這個已沿用了幾百年的老名字,河內縣名改為沁陽縣(今河南省沁陽市)。從此懷慶府做為地名退出了歷史舞台。
【如今】,它的地理範圍相當於河南省焦作市、濟源市和新鄉市的原陽縣所轄地域。

地形地貌

懷慶府:〔沖,繁。隸河北道。河北鎮總兵、黃沁同知駐。〕清初沿明制,領縣六。後割開封之原武、陽武來隸。東南距省治三百里。廣三百九十里,袤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五度六分。京師偏西三度二十七分。領縣八。
河內〔沖,繁。倚。北:太行山。沁水自濟源入,左傳少水,水經注“東逕小沁亭北,右合小沁、倍澗水、於阝水,逕野王故城北”者。其泲水逕柏香鎮、絺城為豬龍河,合豐稔南支,南入孟。其支津東北貫城,合利仁河,東出合廣濟支津注之。左會丹水,又東逕武德鎮,古州邑,入武陟。丹水自山西鳳台入,為丹口,逕鄈城、苑鄉城,釃為十九渠,古光溝、界溝、長明溝故瀆在焉,並注沁。而小丹河為大,合白馬溝,逕清化鎮。廣濟河及北支豐稔自濟源入,並絕濟。廣濟復歧為二支津,併入溫。鎮七:崇義、柏香、於阝台、萬善、清化、尚香、武德。驛二:覃懷、萬善。〕
濟源〔難。府西七十里。西:王屋、天壇。王屋,志稱“天下第一洞天”。天台,道書所謂“清虛小有洞天”也。西北:析城、秦嶺、陵山。北:盤谷。東北:孔山、熊山。西南:河水自山西垣曲入,納濝水。又東,河清渡、馬渚合柴河。水經注“湛水逕向城、湛城東”者。又東入孟。浝水源出西北山,東南流,逕城東南注湨河,逕琮山口,至勛掌村,淤。故水經注,湨出原山勛掌谷,俗謂之白澗水。側城東南,其南源姑嫂、五指、秦嶺三山水自右來會,又東南,左合濟支渠。濟出王屋西麓太乙池,為沇水,伏九十里,至共山南,復出於東丘,為濟瀆。東西二源亂流,其支南注湨。又東入河內,為豬龍河。東北:沁水自山西鳳台入,為枋口,東南,右歧為廣濟河,古秦渠。水經注朱溝,元為廣濟河,明為二十四堰。在永福堰者利仁渠,在廣福堰者豐稔南北渠,古奉溝,與正渠併入河內。在永利堰者永利渠,又歧為二,一南注泲為泲支,一東南為餘泲,入。邵源鎮,巡司駐。縣驛一。〕
原武〔難。府東百八十里。明屬開封。雍正二年來隸。東北:黑洋山,古漯水出。西南:河水自滎澤入,又東入中牟,天然渠從之。下至扶溝,長七十五里。縣驛一。〕
修武〔沖,繁。府東北百十里。北:太行山。西北:天門。西南:小丹河自武陟入,一曰預河,逕習村,側城東北,又東入獲嘉。新河上承靈泉、劉公河,至城東北,匯皇母諸泉,入獲嘉。待王、承恩二鎮。縣驛一。〕
武陟〔沖,繁。府東百里。河北道治。西南:清風嶺。河水自溫入,納廣濟河,沁河水注之,又東入滎澤。沁河自河內入,逕故懷城木欒店,側城東南,又東逕詹店入原武。廣濟河自河內入,逕縣西南注黃河。小丹水亦自河內入,逕縣西北入修武。永橋、寧郭二鎮。武陟、寧郭二驛。〕
孟〔沖,繁。府南五十里。城西:紫金山。西北:五龍台嶺。山下至梁村,古湨梁。其東,馬吉嶺。西南:河水自濟源入,逕宋河清故城,為白坡渡,古治阪津,其下吉利沾,古高渚。又東合軹陽河,其下楊樹沾,古淘渚。又東逕野戍鎮,為河陽渡,古孟津,其下郭沾:所謂“河陽三城”。古河中渚,合衡磵,又東順磵至城南,其渡小平津,又東逕沇水鎮入溫。西北:湨水自濟源入,逕冶城,右契約水,逕古安國城,合青龍澗,又南逕穀旦鎮,至無鼻城,左合餘濟南支。又南,孟港。東,豬龍河自河內緣界,合豐稔南支及餘濟北支,並從之。沇河、白陂二鎮。驛一:河陽。〕
溫〔繁。府東南五十里。西:太平山。西南:河水自孟入,至小營西北。濟水自河內入,為豬龍河,緣界合豐稔北支。又有大埝水,至上浣村,仍曰沇水,逕虢公台南,會湨水入焉,逕城南。又東至平泉西,大豐及長濟及興隆堰水亦自河內入焉,又東入武陟。趙堡一鎮。縣驛一。〕
陽武〔繁。府東北九十里。西南:河水自原武入,逕官渡東入祥符。天然渠逕黃練集,東北入封丘。其河、濟故瀆西北。河自山西垣曲入郡境,凡行六百四十六里。太平、延州二鎮。縣驛一。〕

名稱由來

為何叫懷慶,這裡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
元朝大德三年(即公元1299年),元成宗派他的大侄子海山鎮守漠北,大德八年(即公元1304年),海山被封為懷寧王,改鎮青海。大德九年七月,元成宗又命他的二侄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到懷州奉養母親,這個二侄子對他的母親十分孝順,每天早晚問安,親自侍奉他母親的膳食,有時他母親病了,他整夜不睡,侍奉在他母親的旁邊,每天端湯送藥,一點也不敢怠慢。在懷州居住這段時間,他不斷到鄉間訪查,了解當地的民間疾苦,協助地方官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因此人民民眾都很擁戴他。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成宗駕崩,宮廷內部爭權奪利,互相傾軋,朝野一片混亂。左丞相阿呼岱陰謀奉元成宗皇后伯岳吾臨朝稱制右丞相哈刺哈斯看到這種情況,就連忙派人分別到青海迎接懷寧王海山,到懷州迎接海山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因為懷州離京城很近,這個愛育黎拔力八達沒幾天就匆匆忙忙地趕到了京城,他在右丞相哈刺哈斯的幫助下,殺掉了左丞相阿呼岱,自己當了監國,暫時代理皇帝處理朝政。
同年五月,懷寧王海山到了京城,當上皇帝,史稱元武宗,他改年號為至大,立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武宗在位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初七駕崩,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皇帝位,史稱元仁宗,改年號為皇慶。皇慶二年(即公元1313年),太后降懿旨,將仁宗奉母居住的懷王宮,改名為興隆寺(即俗稱的高台寺)。為了紀念仁宗的功德,在城內大關帝廟兩邊修建懷王殿,並取年號“皇慶”中的“慶”字,把懷孟路改為懷慶路。
又過了幾十年,明朝取代了元朝,又把懷慶路改為懷慶府。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存縣,廢掉了“懷慶”這個已沿用了幾百年的老名字,縣名也改為沁陽縣
從此懷慶府做為地名退出了歷史舞台。

歷史傳聞

當今河南修武武陟以西,黃河以北地區明朝為懷慶府管轄,這裡流傳著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話說元末天下大亂,各地戰亂不息,民不聊生,河南地區尤甚。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軍與元精銳部隊在懷慶府地區展開了拉鋸戰,今天你打過來,明天我又打過去。農民軍攻過來要讓每家每戶百姓在門面掛上擁護他們的牌子,元軍過來也要老百姓掛他們的牌子,老百姓苦於應付,叫苦連天,這時有一個年輕的聰明人想了一條妙計,他在牌子的正面寫上擁護農民軍的字樣,在反面寫上了擁護元軍的字樣,這樣不論何方攻過來,只要一翻牌子就可以了,較以往既省事、又方便,別人見了紛紛仿效。有一次農民軍攻了過來,有一塊牌子從門上掉下來,恰巧落在大將常遇春馬前,這一下被常遇春識破了機關,一連看了幾家的牌子,反正都是兩種字樣,常遇春大怒,便把此事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正因戰事毫無進展獨生悶氣,一聞此事更是火上澆油,立即下令常遇春率軍把懷慶府地區的百姓斬盡殺絕。
常遇春領命後,即率軍向懷慶地區殺去,見人就殺,雞犬不留,來來往往殺了三個來回,他們還把元寶放在大街上,看是否有人撿去,如若發現元寶少了,就證明還有活人,接著又殺,懷慶地區百姓都被殺光了,常遇春才罷休,這就是三次血洗懷慶府的故事,朱元璋即位以後便下令從人口集密的洪洞縣往懷慶府移民
元末明初,傳說元軍和明軍在懷慶府展開激烈的拉鋸戰,但歷史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朝北伐軍攻克元大都(北京)後,同年十月,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由河南渡河,克武陟,下懷慶,元平章白鎖住棄城遁。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關,元兵奔潰”(《明史紀事本末·略定秦晉》),輕而易舉地就攻占了懷慶府。傳說中的拉鋸戰雖然不符合懷慶府的歷史,但反映了元末明國中原地區戰爭的頻繁和民眾對那段戰爭歷史的集體記憶。
但朱元璋到底血洗懷慶沒有,是哪一年血洗懷慶的?是誰具體執行的血洗任務?血洗的情況到底如何?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先後翻閱了《元史》、《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朝十七帝》、《覃懷志》、《懷慶府志》、《河內縣誌》等典籍,進行考查,結果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朱元璋根本沒有血洗過懷慶府
一、從朱元璋的行蹤看,朱元璋就沒有到過懷慶府。朱元璋起義之初,在劉伯溫、李善長的謀劃下建立了南京根據地。他的主要活動是在以南京為中心的活動。史籍中記載朱元璋西行最遠者為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的汴梁之行:“甲子,車駕發京師,幸汴梁。時言者謂君天下宜中土,汴梁宋故都,勸帝往視之,且會大將謀取元都。[《明史紀事本末.北伐中原》]”根據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朱元璋的這次汴梁之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有人認為汴梁是北宋的首都,建議朱元璋也在汴梁建都;二是與徐達、常遇春等部署攻取元都的事情。經過考察,朱元璋認為,汴梁四周一片平坦,無險可守,很容易被敵人攻破,北宋的靖康之恥才過了不到100年,朱元璋對此記憶猶新,在此建都,於國不利,因而放棄了在汴梁建都的打算。這一記載說明,朱元璋在北伐時根本沒有到過懷慶。
有人會說,不是說朱元璋年輕時曾在月山寺當和尚,可能那時侯就對狡猾的懷慶府人有看法,所以,他有了軍隊就藉機血洗了懷慶府。據明皇家記載朱元璋歷史活動的《天潢玉牒》記載,朱元璋當遊方僧時,曾“南歷金、斗,西抵光、息,北至穎州。”這幾個地方分別為,金陵、斗門、光山、息縣,臨穎,都在淮河流蜮,根本沒有到過月山寺。更不知道懷慶人為何物。
二、從明軍在懷慶府的作戰看。明軍在懷慶府的作戰,主要是在明軍“略定秦晉”時。此時為明洪武元年事。洪武元年八月,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既定元都後,受命取山西:“十月戊辰,大將軍徐達遣廣武衛鎮撫劉聚守河間,兼領府事。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由河南渡河,克武陟下懷慶,元平章白鎖住棄城遁。兵至太行山碗子城,破其關,元兵奔潰。(《明史紀事本末。略定秦晉》)。”從這次戰鬥看,明軍來到後,元軍守將“棄城遁”,雙方並未發生拉鋸戰和膠著戰,也沒發生持久戰。因而也不會存在一塊牌子兩面寫,即一面寫“迎大元”一面寫“迎大明”的事。
三、從朱元璋制定的軍紀看。從起事之初朱元璋就制定了完整的政策策略和嚴格的軍紀,其突出特點表現在一嚴一寬上。所謂嚴,就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所謂寬就是對民眾百姓寬。北伐中原時,他對部下規定了“六勿。”他曉喻將士說:“此行非必略地攻城,要在削平禍亂,以安民生。凡遇到敵則戰,若所經之處,及城下之日,勿妄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人子女。或有遺棄孤幼在營,父母親戚來求者,即還之。”[同上]
北伐軍接近元都時,朱元璋再次向徐達申明澄清天下,拯民於水火的志向。他說:“今中原之民,久為群雄所苦,死亡流離,遍於道路,天監在茲,朕不敢忘,故命爾等帥師北征,拯民水火。昔元祖入主中國,子孫怠荒,罔恤民艱,天厭棄之。君則有罪,民復何辜?前代革命之際,兵戈相加,視如仇讎,朕實不忍。爾諸將帥克城之日毋擄掠,毋焚盪,毋妄殺人。必使是不易肆,民安其生,”“有不恭命,必罰無赦。”可見在拯民於水火的大目標下,朱元璋是十分愛惜百姓的。這一來是他本是窮苦人家出身,深知百姓之艱辛;二來是他總結了“前代革命之際”的經驗教訓;三來是他還總結了元朝的成功與失敗的歷史經驗。有一次,虜獲了元朝了一位大臣。朱元璋問:元朝統治者是少數民族,但他們為什麼能夠長期統治中原而不遭到百姓的反抗?那大臣告訴他:元朝御中原的基本經驗就是寬厚待人。所以朱元璋一貫待民以寬。由此看來,所謂朱元璋三洗懷慶府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
或許有人會說:朱元璋常說,“將在軍,君不御者勝。”他不具體管軍隊的行動,怎不會是徐達之流遠離朱元璋時三洗懷慶府的。這種說法,是對朱元璋隊伍的不了解。朱元璋治軍極嚴,立法嚴厲,執法果決,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絕不允許任何人違法亂紀。
早在明軍剛打下婺州時,為保證軍隊的糧食供應,朱元璋下令禁止軍中釀酒。大將軍胡大海的兒子依仗自己是大將軍之子,違反禁令私自釀酒。當時胡大海正在前方作戰,頗受朱元璋依重,都平王愷請求不要殺胡大海的兒子,怕引起胡大海的不滿,從而反叛明軍。但朱元璋說;我寧願讓胡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然親手殺了胡大海的兒子。由此看來,明軍不守綱紀,胡亂殺人,血洗懷慶的事是不可能發生的。
四、從河南省歷代人口占全國的比例看。河南省人口占全國比例最低的時候,不是在朱元璋起義之後,而在元朝的末年。現將《地方志編纂手冊》所錄我國歷代人口統計和河南省人口占全國的比例錄之於後:漢平帝元始二年,全國人口59594978,河南12637911,占21.21%;漢順帝永和五年,全國人口49150220,河南9902468,占20.15%;晉武帝太康元年,全國人口16163863,河南3042876,占18.83%;隋煬帝大業五年,全國人口46019956,河南9624694,占20.91%;唐元宗開元二十八年,全國人口48143609,河南7760644,占16.12%;宋徽宗崇寧元年全國人口45324154,河南2882007,占6.36%;元至元二十七年,全國人口58834711,河南815674,占1.39%;元文宗至順元年,全國人口59485169,河南871615,占1.47%;明洪武十四年全國人口59873305,河南1891087,占3.16%。
從上述統計中看,河南省人口占全國人口比率最低的是在元至元27年和至順3年,河南人口比例為1.39%和1.47%。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王朝南遷臨安。許多宋人不願意做異族的奴隸,跟隨宋朝皇帝,遷到江浙一帶。
2.金、元王朝的統治者在征服中原的戰爭中的燒殺掠搶。特別是元朝末年,元王朝為了將各地的農民起義鎮壓下去,所到之處,“拔其地,屠其城”“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元史。順帝紀》]從而,造成河南人口的大幅度減少。
3.元朝末年,水、旱、蝗、疫,自然災害連年不斷。據《元史》記載,。元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災害。河南的雨旱災害就有17次。大雨和洪水“漂沒民廬,死者眾”,“禾不入地,人相食。”僅《懷慶府志》記載的自然災害有:“至正三年懷慶蝗。七月武陟蝗。是月,懷慶水。六年,懷慶飢。七年,懷慶路大旱,民飢。十一年四月,懷慶河內、修武、幾孟州地震,又雷殛房屋,壓死者甚眾。十三年河內天鼓鳴。是日,修武無雲,而雷聲震天地。十四年,河內、孟縣皆大旱。十九年,懷慶蝗,草木俱盡,人相食。武陟大水。二十年,黃河清三日。二十三年,孟州、濟源、溫縣水。二十四年,孟州河內武陟水。夏,黃河清。”連年的自然災害造成百姓生活無著人口大量減少。整個河南省北宋時尚有200餘萬人,到元末年僅剩80多萬人,僅有現在博愛、沁陽[原河內縣]兩縣的人口之和。朱元璋統治中國十多年後,河南人口就翻了一番。事實說明,河南的人口減少,與朱元璋沒有什麼關係
俗話講,民不謠空。就是說,許多民謠、民間傳說並不都是瞎編的,都有一定的事實作基礎。既然如此,朱元璋到底洗沒洗過懷慶府?為了澄清事實,現將《覃懷志》所載在懷慶發生的戰事錄之如下:
1、元至正十五年,賊勢滋蔓,察罕帖木兒轉戰而北遂戍虎牢,從遏賊鋒,賊乃北渡盟津,焚掠至覃懷,河北震動,察罕帖木兒進戰,大敗之,餘黨柵河洲殲之無遺類,河北遂定。
2、十八年二月張士誠自益都犯懷慶路,周全擊敗之。五月,賊兵逾太行,察罕帖木兒部將關保擊敗之。七月,周全據懷慶路,以叛附於劉福通時,察罕帖木兒駐軍洛陽,遣伯帖木兒以兵守碗子城,周全來戰,伯帖木兒為其所殺,周全遂盡驅懷慶民渡河入汴梁。
3、明洪武二年命副將軍馮勝由河南進征山西,渡河克武陟懷慶。
從這三次作戰看,第一次,元軍勝利了;第二次,劉福通的部將周全殺了元軍守將伯帖木兒,“遂盡驅懷慶民渡河入汴梁”;第三次,明軍將軍馮勝進山西時“克武陟、懷慶”,即入山西,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持久戰鬥。
從這三次作戰看,洗懷慶的應當是劉福通的部將周全。明太祖朱元璋元至正十二年起兵於濠梁,先在郭子興出做親兵,十五年才有幾百人的隊伍,十八年周全洗懷慶時,朱元璋尚在浙江一帶活動,受小明王的節制,不可能跑道懷慶來血洗。既然血洗懷慶為周全所為,與明軍無涉,為什麼傳說朱元璋三洗懷慶府?主要原因有:
1、大多數人對元朝末年群雄割據的局面不清楚,只知道最後奪得政權的是朱元璋,就認為那時來打懷慶的是朱元璋的部隊,從而張冠李戴誤將周全洗懷慶的帽子戴到了朱元璋的頭上。
2、懷慶府是元英宗的“潛邸”。“潛邸”,就是皇帝在還沒有當皇帝時住的地方。元英宗沒有當皇帝以前,就和皇太后一起住在懷慶。英宗御國後,對懷慶優待有加。英宗的繼任者們都系英宗的後代,對懷慶仍有特殊感情,對懷慶之民仍不乏照顧。因此,懷慶之民對元朝自無惡感。
3、朱元璋開罪了移民。從朱元璋的移民政策看,他所移之民,都是當地弟兄眾多的戶,這從現存的移民後代的家譜可以看出,有的遷來是弟兄三人的,有弟兄兩人的,沒有記載哪戶僅遷來一人的。民間傳說,兄弟分手有用鐵鍋破作記念的,有用犁鏵作的。朱元璋移民的目的,一是把富戶遷走,將大片土地留給沒有土地的貧民;二是遷出人口多的戶,改善動遷地和遷往地的人口結構,三是規定凡是親弟兄不能遷往一村,限制移民所在地的家庭勢力的發展。四是讓動遷戶落地生根,與原籍徹底劃斷絕關係。凡是移民一律不得以任何藉口返回原籍。到目前為止,所有移民,只是知道從山西洪洞等地遷來的,沒有一戶能夠續得上家譜。所以,移民對朱元璋也是不滿的。所謂朱元璋三洗懷慶府,正是人們用來發泄對朱明王朝的不滿的一種表現。

歷史大事

乾隆二十六年,黃河流域發生大範圍水災,七月,河南懷慶府(今沁陽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隸屬河南省焦作市)城水深五、六尺或一丈二、三尺,城內關廂及各村倒坍沖壞民房十五六萬間,清化鎮漂房舍2000餘間,淹斃人口1370餘名,災害之重為明成化十八年以來所僅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