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府

澤州府

澤州府,為清代山西省所轄九府之一,即今山西晉城市。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澤州直隸州為澤州府

澤州府,東晉稱建興郡,北魏時稱建州,北齊改建州道行台,北周復稱建州,隋開皇三年(583)改建州為澤州,依境內獲澤河為名。唐宋仍為澤州,或稱高平郡,金改南澤州,後升忠昌軍節度。元置澤州司侯司,屬中書省晉寧路,明洪武二年改澤州直隸州,隸屬山西布政司,清升為澤州府,為山西省所轄九府之一。

山西澤州府,西北至山西平陽府四百十里,北至山西潞安府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山西省治太原府六百二十里,東至河南衛輝府四百十里,南至河南懷慶府一百二十里,至江蘇江寧府一千八百里,至京師亦一千八百里。

山西澤州府的範圍,與今山西晉城市一致,最早可追溯到西燕時期的建興郡。以後雖歷經變化,但管轄範圍大體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澤州府
  • 外文名稱:ZezhouFu
  • 別名:建興郡、建州、澤州、忠昌軍節度等
  • 行政區類別:古代府
  • 所屬地區:山西省布政使司
  • 下轄地區:鳳台、高平、陽城、陵川、沁水5縣
  • 政府駐地:府治鳳台(今城區與郊區)
  • 地理位置:山西省晉城市
  • 面積:9490平方公里
  • 人口:230.89萬(2014年)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歷史稱謂: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
  • 設定年代:清雍正六年(1728年)
  • 古代傳說有鳳來棲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形地貌,澤州府衙,澤州府志,歷任知府,趣事軼聞,

地理位置

澤州府,是今山西晉城地區,在清代的稱呼,為山西省在清代所轄的九府之一。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澤州府,府治所設於鳳台城(即今主城區內的澤州府城),府轄五縣:即鳳台、高平、陽城、陵川、沁水,府隸于山西省。
從府治所在地(類似今市政府駐地)的八到:
山西澤州府,西北至山西平陽府四百十里,北至山西潞安府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山西省治太原府六百二十里,東至河南衛輝府四百十里,南至河南懷慶府一百二十里,至江蘇江寧府一千八百里,至京師亦一千八百里。
清代山西澤州府的管轄範圍,與今山西晉城市所轄範圍一致。
1784年的晉城老城(清山西澤州府治圖)1784年的晉城老城(清山西澤州府治圖)
清光緒八年,晉城老城(山西澤州府城)城坊圖清光緒八年,晉城老城(山西澤州府城)城坊圖

歷史沿革

【夏】《禹貢冀州地。
【商】有商蓋國。
【周】有原、郤等國。
【東晉】稱建興郡。
【北魏】稱建州。
【北齊】稱建州道行台。
【北周】稱建州。
【隋朝】稱澤州,因獲澤水為名。
【唐宋】稱澤州,或高平郡。
【金代】稱南澤州,後升忠昌軍節度。
【元代】稱澤州司侯司,屬中書省晉寧路。
【明代】洪武二年(1369),為澤州直隸州,直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雍正六年(1728),為澤州府,府治鳳台,轄:鳳台、高平、陽城、陵川、沁水共五縣。
【民國三年】(1914年),實行全國廢府,停用了“澤州府”這個已沿用了近兩百年的老名字,從此澤州府做為地名退出了歷史舞台。
【如今】,它的地理範圍相當於今山西晉城市所轄地域。

行政區劃

澤州府:沖,難。隸冀寧道。初沿明制,為直隸州。領縣四。雍正六年為府,增附郭。西北距省治六百二十里。至京師千六百里。廣三百四十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五度三十一分。京師偏西三度三十七分。領縣五。
鳳台沖,繁,難。倚。南:太行山,其巔黑石嶺,其北天井關;西南,小口,即太行陘馬牢。東南:硤石、浮山。北:司馬。東北:丹水自高平入,左合蒲水,南逕高都故城東。其南源澤水,出西北二仙掌,合塔河來會。又南,左納丈水,逕八盤、壘石、石人山。白水合西沙河,逕城南,合轆轤水,天井溪右注之,入河南河內。西北:吳山,陽阿水出,南逕蟠龍、聖王山,入陽城注沁水。沁水復入,入濟源碗子。鎮三:橫望、攔車、周村。驛二:太行、星軺。丞兼巡司駐星軺。
高平沖,繁。府北少東八十五里。北:韓王山。東:七佛。西:髑髏、浩山。西南:空倉。西北:發鳩,漳水出其陰。其巔鳳頭,丹水北源出,左會白水,右絕水,實泫水。東南,右合長平水,逕城北。又東南,左合西東長河,至杜村。右合五龍山水,俗亦曰泫水,入鳳台。東有蒲水,自陵川入從之。東有石壁關。西北有長平關。鎮四:米山、丁壁、野川、時莊。喬村、長平二驛。
陽城難。府西八十里。西南:王屋,其東析城,有三峰,亦曰底柱,濝水出。東南:莽山,溴水出,北源,併入河南濟源。東北:沁水自其縣入,左合史山河,右合陽泉水,東南逕南莊。其澗河入為南河,右合濩澤水,逕閻家津,右合桑林水,左納陽阿水,入鳳台。東南有白雲隘,路通濟源。縣境十七隘,此為最要。東冶鎮,同知駐。
陵川簡。府東北百二十里。西南:九仙山。西北:寶應。聖宮山,蒲水出,屈西,左會龍門山、鳳山水,入高平。東北:堯莊,丈河出,西南逕靈泉、六景、佛兒諸山,入鳳台。東南:王莽嶺,源水出。洪水村,平田水出,併入河南輝縣。南:雙頭泉,屈南,逕瘦驢嶺入修武。東北:淅山,淇水出,俗淅水,逕熊耳,即沮洳山,入壺關。
沁水簡。府西北百七十里。西:阜山。西南:輔山。東北:隗山。北:大尖,至河頭寨,右合梅河、杏河。沁水自岳陽右會東河,即水經黑嶺水。又東南逕紫金山至端氏故城,左合秦川及熊耳山水,即水經注簳簳水。又東南,左合潘河,入陽城。西南:鹿台山,蘆河出,古陽泉水。其南澗河並從之。鎮四:郭壁、武安、固鎮、端氏。端氏,巡司駐。

地形地貌

澤州府境山谷高深,道路險窄。戰國時,秦爭韓、魏,往往角逐於此。自兩漢之季,以迄晉室之衰,自晉陽而爭懷、孟,由河東而趣汴、洛,未有不以府為孔道者。後魏都洛,迨其末也。河北多事,高都、長平恆為戰場。隋末,竇建德與唐相持於虎牢,其臣凌敬謂宜取懷州、河陽,鳴鼓建旗,逾太行,是也。唐之中葉,澤潞一鎮,藉以禁制山東,說者謂州據太行之雄固,實東洛之藩垣。五代時,晉王存勖敗梁人於潞州,進攻澤州,梁將牛存節自天井關馳救,曰:澤州要害,不可失也。既而梁爭上黨,往往駐軍澤州。周顯德初,周主敗北漢兵於此,而河東之勢日蹙。宋初李筠起兵澤、潞,閭丘仲卿說筠:公孤軍舉事,大梁甲兵精銳,難與爭鋒。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懷、孟,塞虎牢,據洛陽,東向而爭天下,計之上也。筠不能用而敗。蓋太行為河北之屏障,而府又太行之首沖矣。

澤州府衙

澤州府衙,位於山西晉城市城區府衙街正北。
澤州府衙澤州府衙
府公署大門前修建有一處規模宏大的譙樓。譙樓下面是通道門,門上為高樓以瞭望府公署四周情況,確保府署安全。
過譙門便是府署大門。大門之內正北便是儀門,取有儀可象之義。新官到任之日,引至衙門儀門前下馬。
儀門之後,便是大堂,是府署審案辦事的地方。而後朝北便是宅門。宅門過後二堂、三堂,便是衙門裡各部門的辦公地點。再北便是辦公人員及其家屬生活的地方。
府公署內設有三班六房。三班中,壯班供差遣;皂班站班掌刑;快班設馬快、捕頭,專司緝捕罪犯。六房中,吏房掌官員的任免;戶房管財政;兵房司軍務;刑房掌民政;工房管工、商、建築;禮房掌教化。
除以上外,府署大堂前還設有圖書樓,專供中小學生的教科書。
此外,府署內還設有庫房,是保存金銀元寶的地方,有武士專門把守看護;織造局,管理蠶絲與棉布紡織的專門機構;特快房,供府官命令到下面捉拿犯人的差役住的地方;經歷司署,管理人事檔案辦公的地方。
府署最北面建有更樓一所。供夜間打更差役居住。夜間分五個更次,每到一個更次,便有兩個更夫沿街串巷巡邏轉悠,根據更次敲鑼打梆數下,提醒人們不要睡的太死,以防壞人入室盜搶。

澤州府志

澤州府志》全書總計52卷,150多萬字,是清朝雍正年間澤州府知府朱樟在前人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是記載晉城市歷史的一部舊志。原版本除了國家的少數圖書館有收藏,在晉城本地已不易見到。點校《澤州府志》歷時兩年,是了解晉城歷史的重要文獻。2001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澤州府
作者朱樟字鹿田,一字亦純,號慕巢,浙江錢塘人。由舉人官至山西澤州府知府(雍正十二年到任)。一年後即主持修纂《澤州府志》,十三年中秋書成,為該志題序。樟工詩,有觀樹堂詩集十四卷,《四庫總目》內分叱馭集一卷,入蜀時所作,問絹集一卷,白舫集二卷,古廳集四卷,皆令江油時所作,冬秀亭集四卷,官澤州府時所作,剡曲集一卷,游天台時所作,一半勾留集一卷,憂歸居杭時所作。

歷任知府

山西澤州府歷任知府(1728--1913年)
知府姓名
學位
籍貫
到任時間
備註
劉毓喦
監生
江北商邱人
雍正六年(1728)
後升山西河東道尹
許日熾
進士
廣東海陽人
雍正九年(1731)
有自傳
朱樟
舉人
浙江錢塘人
雍正十二年(1734)
李肖筠
舉人
江北夏邑人
乾隆六年(1741)
後調平陽府知府
俞世治
進士
江西信豐人
乾隆八年 (1743)
瓜蘭泰
進士
滿洲鑲白旗人
乾隆十三年(1748)
張廣居
監生
江蘇銅山人
乾隆十八年(1753)
李文楷
貢生
湖北石首人
乾隆二十年(1755)
田允恭
蔭生
滿洲正黃旗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吳喬齡
進士
江蘇吳縣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
王守坤
俊秀
河南唐縣人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後升四川兵備道尹
穆丹
進士
滿洲正白旗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
有自傳
劉開燾
貢生
江西上猶人
乾隆三十五年(1770)
姚學瑛
貢生
山東巨野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原任貴州貴西道尹
周位庚
進士
廣西桂林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
鶴昌
~
正白旗人
嘉慶元年(1796)
王廷煐
~
鑲黃旗漢軍人
嘉慶十二年(1807)
有自傳
彭玉龍
蔭生
湖北松滋人
嘉慶二十四年(1819)
德音
~
正白旗人
嘉慶二十五年(1820)
穆章阿
舉人
正黃旗人
嘉慶二十五年署任(1820)
寅恭
撥貢
正藍旗漢軍人
道光四年署任(1824)
糜宣哲
監生
四川秀山人
道光六年署任(1826)
王允楚
進士
山東新城人
道光七年(1827)
文壽華
進士
廣西玉林人
道光十二年(1832)
姚用書
舉人
順天涿州人
道光十三年署任(1833)
虞協
進士
浙江義烏人
道光十七年(1837)
周貽祖
進士
廣西臨桂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劉誠倬
進士
湖北黃坡人
道光二十三年(1843)
莫兆文
舉人
廣西定安人
道光二十三年署任(1843)
陳維屏
進士
江蘇江寧人
道光二十八年署任(1848)
丁國鼐
貢生
正藍旗漢軍人
道光二十九年(1849)
覺羅萬濟
~
正藍旗人
道光三十年(1850)
陳蘭第
監生
江西新城人
道光三十年(1850)
有自傳
鈴祥
~
旗人
鹹豐八年署任(1858)
英誠
~
鑲白旗人
同治四年署任(1865)
高振宛
進士
河南南陽人
同治四年(1865)
費廷璋
貢生
江蘇華亭人
同治五年(1866)
卓熙泰
舉人
廣西藤縣人
同治十年(1871)
陶良駿
舉人
浙江會稽人
同治十年署任(1871)
陳丙昌
監生
浙江歸安人
光緒三年署任(1877)
張鵬
監生
安徽涇陽人
光緒六年署任(1880)
蔣宗啟
世襲雲騎尉
鑲藍旗漢軍人
光緒六年(1880)
陶家騶
進士
浙江會稽人
光緒二十二年(1896)
恩聯
~
旗人
光緒三十四年(1908)
參考來源:清朱樟著《澤州府志》、清林荔著《鳳台縣誌》等。

趣事軼聞

澤州府傳說故事
清代山西澤州府城(位於今晉城市城區西北片區)沒有北門,只有東西南三道城門,號稱“三關”。其實在現在的城區北大街社區北面原來有道北城門。城門外就是書院頭村,書院頭村家家做豆腐,每日從北門進到城裡叫賣,扯著嗓子不住地喊“豆腐嗷——豆腐”,只怕別人聽不見。賣豆腐的生意果真不錯,一擔擔的豆腐半天就賣光了,回家再買上豆子和菜糧而歸,好不快活。
星轉斗移,到了雍正六年(1728年)澤州升成澤州府,新任知府劉毓喦升堂時,只聽著堂外府門口有人直著嗓子不住地喊“豆腐嗷——豆腐!”劉知府頓時氣得眼珠子直瞪,火冒三丈,傳令到府門外將幾個喊“豆腐”的人帶到大堂,二話不說,衙役將這幾個人按倒,便用杖板打了一頓後,被打的人還沒還過神來,劉知府便大吼:“你們這幾個潑皮,本府初來乍到,你們就大喊大叫來“斗府”,敢和府衙斗,縣衙就更不用說了,還不知道要斗個啥,給我狠狠地打,看你還敢不敢再來‘斗府’”!
幾個挨了打的人聽後,方才知道自己不該在府衙前喊叫。於是分辯說:“我們是書院頭賣豆腐的小民,絕不是與官府相鬥的刁民啊。”劉知府一聽,方知是幾個叫賣豆腐的挑擔小販。於是便傳下命令道:“以後不準這樣喊。”賣豆腐的幾個人回到書院頭村後,向大家訴說了挨打的經過,大夥一時無策,走街串巷賣東西不喊怎么能讓人知道呢?大家想來想去,有人提議只喊一聲“嗷——”吧,再不敢喊與“斗府”同音的“豆腐”二字。於是,書院頭賣豆腐的人進城只喊“嗷——”,開始人們聽到後,好奇地出門便問,時間長了,人們聽到街上的“嗷——嗷——”聲便知道是賣豆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