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上河陽戲

懷化上河陽戲

上河陽戲是懷化地區的地方劇種,內容取村小型多樣,隨意性強,貼近生活生產,就地取村,非常即興化,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程式化,語言有戲腔的口語化,生活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懷化上河陽戲
  • 遺產編號:Ⅳ-36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日期:2006
基本介紹,概述,歷史淵源,藝術發展,傳統劇目,

基本介紹

所屬地區: 湖南 · 懷化 · 鶴城區
申報人/申報單位:懷化市鶴城區
遺產級別: 省

概述

上河陽戲是懷化地區的地方劇種,語言有戲腔的口語化,生活化,角色以小丑、小生、小旦“三小”為主,大型劇目裡面也有老生、老旦、書生、武旦、花臉;音樂高亢、明亮、樸實、詼諧,傳統的曲目《扯筍》、《潘金蓮》、《劉海砍樵》等,2000年來懷化市陽戲劇團在繼承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創作了一批現代陽戲,其中《天木》、《斗笠彎》、《斗酒》等劇目在省匯演獲獎。2006年,上河陽戲被列為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陽戲形成於清嘉慶、道光之間。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間小調、花燈和儺堂巫師舞唱演變而來。發展過程中受辰河戲的影響,由沒有行當,到分“二小”、“三小”以至多行當;由演故事,到唱小戲,演大本戲;由清唱到配打擊樂伴奏,加過音樂;由矮台演出到高台演出,這才正式成了高台戲的劇種。

藝術發展

二十世紀中葉,湘西城鄉穩定,經濟活躍,商業興旺,陽戲也就得到了發展,逐浙形成上河陽戲(流行於黔陽,懷化、芷江、會同、靖縣、通道等地)、大河陽戲(即辰河陽戲,流行於辰溪、漵浦、麻陽、鳳凰、滬溪、吉首等地)、北河陽戲(流行於大庸、永順、古丈、沅陵等地)。三種路子各有特點:上河主要唱腔有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春華調;大河主要唱腔是小生一字、女一字、七句半、男女趕板及翻山調等;北河主要唱腔有正宮調、蛤蟆調及陽調等。

傳統劇目

上河陽戲傳統劇目150餘個,多屬家庭愛情、勞動趣聞和神妖鬼怪故事,很少帝王將相戲。表演以“二小”具有特色,小丑的步法、小旦的身段十分豐富。唱腔有正調、小調。男女分腔,以瓮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整理的《盤花》、《三寶舞龍》等傳統劇目和改編的神話戲《春哥與錦雞》等最有影響。名藝人有文天送、杜從善、油菜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