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行為

應激行為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應對自身由於各種突如其來的、並給人的心理或生理帶來重大影響的事件,例如戰爭、火災、水災、地震、傳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災難發生所導致的各種心理生理反應,應激行為也叫做應激相關障礙,主要包括急性應激反應、創傷後應激障礙、適應障礙三大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激行為
  • 外文名:stress-coping behaviors 
  • 類別:生理反應
  • 包含類目:意識改變、行為改變、情緒改變
解析,心理應激與應對,應激性行為,適應性,反射,

解析

急性應激反應是在應激災難事件發生之後最早出現的,其典型表現包括三個方面。
意識的改變出現得最早,主要表現為茫然,出現定向障礙,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對時間和周圍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聽到親人去世的訊息後當場昏過去,醒後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不認識周圍的親人,不知道身在何處。這種神志不清有時候會持續幾個小時,也有的能持續幾天。
行為改變主要表現為行為明顯減少或增多並帶有盲目性。行為減少表現在不主動與家人說話,家人跟其說話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臉梳頭,不知道吃飯睡覺,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個人的生活陷入混亂狀態。行為增多者表現為動作雜亂、無目的,甚至衝動毀物。話多,或自言自語,言語內容零亂,沒有邏輯性。
情緒的改變主要表現為恐慌、麻木、震驚、茫然、憤怒、恐懼、悲傷、絕望、內疚,對於突入其來的災難感到無所適從、無法應對。這些情緒常常表現得非常強烈,如被打之後出現強烈的憤怒和恐懼,喪失親人之後出現極度的悲傷、絕望和內疚。在強烈的不良情緒的影響下,個體有時候會出現一些過激行為,比如在極度悲傷、絕望、內疚的情緒支配下,有些人會採取自殺的行為以解除難以接受的痛苦。可能還會伴有軀體不適,表現為心慌、氣短、胸悶、消化道不適、頭暈、頭痛、入睡困難,做惡夢。  
對於受災人群而言,在災難發生以後通過自己的力量將自己的心理狀態很快地調整到正常幾乎是很難的。人非草木,面對著屍橫遍野,面對著已經突然倒塌了而曾經溫馨的家,面對著災難給我們帶來的生死離別,我們最正常的狀態應該是什麼?不是節哀順變,不是無動於衷,而應該是上述急性應激反應中所描述的狀態。而這種狀態的出現只能說明我們的情感反應是正常的,而不能說明我們脆弱、不堅強,只要是一個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就不可能在這種災難面前無動於衷。  
那么是不是這種反應是正常的,我們就可以不管不問任由其發展?  
當然不是。由於這種狀態不僅在短時間內會對人們的心理、生理產生了很大影響,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工作,如果處理不及時還會發生創傷後應激障礙,有資料報導,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親身經歷或目睹過創傷事件,在這個人群中,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病率有7%-12%。其中女性的患病率為10.4%,男性的患病率為5.0%。  
創傷後應激障礙比急性應激反應的發生要晚,而障礙的持續時間比急性應激反應要長得多,往往要持續一個月以上。表現為難以控制地重新體驗創傷性事件發生時的各種場景以及當時的情緒;迴避或不願意提及創傷性事件,不願意提及更不願意看到事件發生的場所,甚至不願意去跟事發場所類似的地方,情感麻木,迴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從心理學意義上講,這是一種情感隔離的狀態,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對健康是不利的,悲傷、內疚等負性的情感長時間沒有一個合適的發泄渠道,往往會引起更多的心理障礙或心身疾病。  
適應性障礙的主要表現是出現情緒障礙,伴有適應不良的行為或生理功能障礙,從而影響病人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習、工作、生活及人際交往等受到局限或不正常。適應性障礙是人群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一般是因環境改變、職務變遷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患者的不良個性,而出現的一些情緒反應、及生理功能障礙,並導致學習、工作、生活及交際能力的減退。

心理應激與應對

一、心理應激與應對的定義
 拉瑞魯斯(1968)認為,心理應激是指人對外界有害、威脅、挑戰經認識評價後,知其將危害個人的生存和地位時,所產生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反應。  
應對是指面對威脅性的應激源時,需要通過各種適當的心理行為策略,經過努力、行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來消除或緩解自己的緊張狀態。
二、心理應激對健康的影響及機理
 適當的心理應激可以提高個體生活中的應對和適應能力,可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從而促使心身成長、發展和身心健康。  
近期研究發現,持久、過強的緊張、焦慮、憤怒情緒,可使交感-腎上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垂體-甲狀腺系統活化而產生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等;而持久、過強的失助、失望、壓抑、孤獨、抑鬱則使副交感神經、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障礙而產生哮喘、潰瘍病、皮膚病、腫瘤等。
三、生活事件與疾病
 霍爾姆斯和雷赫(1966)把在現代社會中人體遇到的重大正性生活變化(結婚、升學等)和遭受到的負性生活危機(離婚、死亡等)稱為生活事件,不同的生活事件所產生的心理應激量或心理刺激強度是不同的。他將43種生活事件經統計計算後列出分值,稱為生活事件單位(LEU)。最強的為配偶死亡,LEU為100;最弱的為輕微違法,LEU為11;居中的為結婚,LEU為50。霍爾姆斯發現,一年內LEU累計分超過300,則75%的人,在今後兩年內有重大疾病發生;一年內累計在150~300者,則來年有50%的人發病;一年累計在150以下者,只有33%人患病。
四、減弱心理應激負面影響健康的方法
1.迴避或逃避過強的心理應激源,如逃避引起吵架、憤怒的場所。  
2.心胸寬大、樂觀地應對和處理負面生活事件。  
3.增強自身應對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4.通過各种放松措施控制或轉移負性情緒。  
5.學會各种放松技術,如氣功、生物反饋療法、散步、白日夢等。  
6.取得社會支持,取得親人、友人支持和理解。

應激性行為

應激性行為是一種動態反應,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應激性行為的結果是使生物適應環境,可見它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表現形式 。 
應激性行為行為 :是生物體隨環境變化的刺激而發生相應反應的特性。應激性行為是生物體的基本特性之一,喪失這種特性,生命活動就隨之停止。  
反射是指多細胞高等動物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刺激發生的反應。由此可以說明,反射是應激性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隸屬於應激性行為的範疇。適應性是指生物體與環境表現相適合的現象。  
應激性行為行為是一種動態反應,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適應性是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需要很長時間形成的。應激性行為行為的結果是使生物適應環境,可見它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表現形式。但生物體的有些適應特徵(如北極熊的白色、綠草地中蚱蜢呈綠色等等)是通過遺傳傳給子代的。並非生物體接受某種刺激後才能產生,這與應激性行為是不同的。  
遺傳性是指親代性狀通過遺傳物質傳給後代的能力,也是生物體要求一定的生長、發育條件,並對生活條件做出一定反應的特性。因此,生物體表現出來的應激性行為、反射和適應性最終是由遺傳性決定的。

適應性

應激性行為和適應性都是維持生物個體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特徵。各種生物所具有的應激性行為和適應性都是通過遺傳積累下來的,都是由遺傳性決定的。應激性行為表現在生物的生命過程和功能上;適應性表現在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上。
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環境是相互聯繫的。生物因為有了應激性行為,便能對周圈的刺激發生反應,從而使生物體與外界環境協調一致,形成了適應性。應激性行為是適應性的生理基礎,生物只有在應激性行為的基礎上,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及生理行為,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應激性行為的結果是使生物適應環境。
應激性行為與適應性是相互聯繫的,應激性行為包括在適應性之中,但不等於適應性,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表現形式。
另外,應激性行為是生物體對環境中某一刺激做出的反應,不同生物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適應性是其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環境大體相適應,不同生物對同一環境的適應表現不一樣。應激性行為反應與施激對象是因果關係。

反射

應激性行為生物對刺激所發生的反應,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通過神經系統各種刺激發生反應,稱為反射,它是通過反射弧結構來完成的,反射是應激性行為的一種形式,範圍較窄,僅指具有神經系統的動物(包括人)才能具有,隸屬於應激性行為的範疇,並不等於應激性行為。植物無反射活動,但有應激性行為,它是通過激素調節等方式來完成的。  
如何區別應激性行為、適應性、遺傳性和變異性?  
 應激性行為是生物對刺激作出一定反應的特性。生物應激性行為,在生態學上表現為適應,適應性是指生物與環境相互適應的現象。應激性行為也可以看成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結果。遺傳性是生物應激性行為和適應性的物質基礎,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變異性是生物體在結構或生理機能上的差異。生物變異性使生物體能夠產生新的性狀,形成新的物種,從而產生了生物界的多樣性。
生物界物種之間之所以有鮮明的差異,是由其遺傳物質控制合成體現生命物質來達到的,一切外在生命現象的本質均是遺傳的結果,由遺傳性來決定,應激性行為也不例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