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星樓

應星樓

應星樓,位於浙江麗水甌江濱江景區內,樓高達45.9米,共有九層,面積達2480平方米,2009年重建。麗水舊稱處州,已有1419年歷史。隋開皇九年(589)設州建縣時,正值天上少微處士星分野,故名處州,併名廈河對面(今紫金大橋南邊)那座山為少微山。對此《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有記載:“少微山在浙江麗水東南十里,一名大栝山,以郡應少微處土星,故山名少微,州曰處州。”而清道光版《麗水縣誌》則明確“少微山在廈河之南,舊有少微星君祠,以郡應少微處士星也。”

應星樓,因對應天上“少微處士星宿”得名,始建於南宋開禧三年(1207)。由葉宗魯撰文、何澹書丹的《應星樓記碑》拓本尚存,記述應星樓興建始末。處州也因“處士星”分野名州,應星樓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價值與地標性意義。應星樓經歷代修葺重建,至民國時期尚存,1944年焚於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應星樓
  • 地理位置:浙江麗水
  • 樓高:45.9米
  • 層數:9層
景點簡介,歷史資料,千古傳說,應星樓記,景點影記,

景點簡介

新建成的應星樓高達45.9米,共有九層,面積達2480平方米,其雄偉壯觀之景是古代的應星樓所無法類比的。雖然她是一座現代仿古建築,但由於項目建設者們在當初規劃設計時就賦予她所特別需要承載的歷史內涵,所以,她包涵和反映出的更多的是南宋時期歷史文化藝術元素。如按照宋式營造法式建造的大木作,挑檐翹角的屋面以及正脊上的鴟尾等等,特別是登臨其上,還能體會古代應星樓“上挹景緯(日與星)之精,下為譽髦(喻英傑之士)之應”的恢弘氣勢。
應星樓

歷史資料

少微星,《辭源》注釋:“一名處士星,共四星,在太微西南,今屬獅子座。”而古人認為“少微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處士’,明大而黃,則賢士舉。”(葉宋魯《應星樓記》)認為郡與少微處士星對應,吉星高照,處州大地將人才輩出,科甲興隆。故建有多處對應天文的建築。除少微星君祠外,還有少微閣(北宋郡守關景暉建,在州治後廳西,今萬象山煙雨樓附近)、應星樓(南宋郡守王庭芝建,在廈河門應星橋邊)。而今這三處古建築都已不復存在。少微星君祠、少微閣都在城外,原址確切位子已很難認定。唯在城內的應星樓,舊志書有明確記載:“在府學(今麗水中學之地)東南……城內水南流者出其下。”至今城內這一條南流的水依舊在,而且在出口水閘處還有一座應星橋。這應星樓是否建在橋上?有熟悉麗水地方歷史的老師認為,從《應星樓記》中有“就橋立屋”,“撤舊圖新,敞以高樓”的記載,樓應建在應星橋上,但經實地考察,橋長不到三米,又不可能在橋上“敞以高樓”。因此應星樓的原址到底在什麼地方,難以確定。此外還有清代道光年間李金瀾所著《栝蒼金石志》記載,當時樓就已毀,《應星樓記碑》是從一個小廟裡發現的。這就使人感覺更遙遠,更模糊了。但有一個問題值得研究,即葉宗魯的《應星樓記》中寫的“就橋立屋”與“撤舊圖新,敞以高樓”時間相隔一百餘年,前者為宋嘉祐年間(1056-1063)郡守崔公愈作石堤時所建;後者是宋開禧三年(1207)郡守王庭芝建。前者為橋上建屋,可以想像是一座亭橋。後者“敞以高樓”,並立了《應星樓記碑》,顯然應星樓從此才有。而地點決不會選在丁點大的“就橋建屋”原址。會不會建在橋頭邊上至今還空著的地方?前不久我從三方面得到證據,證實了這一推斷。
應星樓應星樓
其一是發現了一張1935年版的麗水縣城地圖,圖上明確標明應星樓當時還在,位置在今應星橋東頭路後邊。當時從廈河門到大水門這條街叫應星橋街。1940年為激勵抗戰鬥志,麗水以明代戚繼光、盧鏜、俞大猷三位抗倭名將命名三條街時,應星橋街和大水門至小水門的南明門橫街,合為一條街,命名為大猷街。這張地圖首先證明應星樓不在應星橋上。
其二是在廈河門向當地老人作調查,八十一歲的葉連清老人告知,應星樓他印象很深,三層樓,中間空,頂樓立著魁星全身立體雕像,裡面常有做戲人住。1944年日本侵略軍第二次占領麗水期間,被日本兵燒毀,連樓邊一株大樟樹也一起被燒了。老人親自將原址指給我看,即今應星橋東邊後側,有簡易工棚之地,與地圖示明的地點完全一致。
其三是查閱民國十五年版《麗水縣誌》,有了一個驚喜的發現,原來應星樓曾於清末重建過。縣誌記載:“樓舊無存,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郡守趙亮熙就遺址重建。嗣後被迭次水沖又將就圯。今由邑紳孫壽芝、譚騏等請款重修。”從民國十五年(1927年)到1944年只有十七年,可見被日軍燒毀的應星樓是完好的。
至此,應星樓的原貌和興衰歷史終於搞清楚,原址已準確無誤找到,而今只待來日重建了。這座象徵古處州文化標誌性建築,如能再現,必將為麗水中心城市增添新的亮點。

千古傳說

舊名新顏
千古應星樓不朽的傳說
曾經,應星而名,遙對 “處士星”,為古處州千年歷史的見證。
而後,屢遭水患,又經戰火,兩建兩毀,最後只剩下一片空寂的遺址,和史書上的隻言片語。
如今,應時再建,舊名新顏,成為今麗水耀古爍今的標誌。
應星樓,在麗水市區的南明湖畔,一個叫江濱景觀帶城市意象區的地方,傲然雄姿,巍然矗立。
為此,我們走訪了麗水市水利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俊峰,聽他講述古應星樓的悠悠歷史和新應星樓的再建歷程。
“應星樓承載著處州的千年歷史,講述著一個千古不朽的傳說,而今重建更是體現了麗水市委、市政府及市水利局,堅持‘三市並舉’、‘建設生態文明和全面小康社會’的睿智。”
應星而名,古之應星樓千年歷史
麗水,舊稱處州,已有1419年歷史。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設州建縣時,正值天上少微處士星分野,故名處州,併名廈河對面(今紫金大橋南邊)那座山為少微山。對此,《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有記載:“少微山在浙江麗水東南十里,一名大栝山,以郡應少微處士星,故山名少微,州曰處州。”
“古栝士風彬彬,著聞東浙……蓋天之生賢必有鐘賦,非山嶽之炳靈,則星精之毓粹。仰觀乾象,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處士,明大而黃,則賢士舉。”開禧三年葉宗魯《處州應星樓記》認為,郡與少微處士星對應,吉星高照,“吾州素號多士,衣冠文物之盛”皆得益於此,處州大地將人才輩出,科甲興隆。故建有多處對應天文的建築。除少微星君祠外,還有少微閣(北宋郡守關景暉建,在州治後廳西,今萬象山煙雨樓附近)、應星樓(南宋郡守王庭芝建,在廈河門應星橋邊)。而今這三處古建築都已不復存在。少微星君祠、少微閣都在城外,原址確切位置已很難認定。唯在城內的應星樓,舊志書多有明確記載:“在府學(今麗水中學之地)東南……城內水南流者出其下”。《處州應星樓記》亦記載應星樓所處“州治東南三百餘步”,史書中零星的記載,以其千年的見證,承載著千年處州文化的靈魂。
追溯應星樓的建造之初,據《處州應星樓記》記載,古應星樓最初該是由北宋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郡守崔愈始作石堤時所建,就橋立屋,建於應星橋上。更有《兩浙金石志》中記載橋下設有一水閘,並有專人負責開關水閘,用以防禦水患。可見,當時的應星樓與應星橋合為一體,還兼備水利防洪功能。
而後,據《處州應星樓記》記載,由於“時遷歲久,雨剝風頹,卑陋無以壯水口”,南宋開禧三年(1207年),郡守王庭芝在應星橋頭邊上 “撤舊圖新,敞以高樓”。樓高三層,中間空,頂樓立著魁星——少微處士星全身立體塑像。此時,真正意義上的應星樓才得以建成,並立碑而文,以傳不朽。
“棟宇翬飛,四顧軒豁,山光水色,儒官道觀,通衢列肆,鱗次櫛比,總寓目前。”從《處州應星樓記》中關於古應星樓的描述中可見其規模宏大,氣派非凡。而當中更有 “良辰清夜,萬籟已收,一塵不到,高睨遠眺,相羊(徜徉)其上,如乘風馭,如泛靈槎,如據巨鰲之首,如運大鵬之翼,神舒意暢,飄飄然有凌雲氣。星辰可摘,足以助胸中之磊隗(壘塊)者”,描繪登樓而望時的豁然心聲,登高遠眺的暢快之感。
翻開歷史畫卷,而後的800年間,史料記載寥寥,我們僅能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中隱約尋覓到,應星樓由於水患及戰亂,又遭遇兩次被毀,兩次重建的命運。據清代道光年間李金瀾所著《栝蒼金石志》記載,當時樓就已毀,《處州應星樓記》碑是“在一小廟門外嵌壁間”被發現的。而1926年版的《麗水縣誌》中仍有“應星樓,在府學(今麗水中學之地)東南……城內水南流者出其下”的明確文字記載。1926年版的《麗水縣誌》記載,由於多次遭受河水沖刷,樓舊無存,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郡守趙亮熙在遺址重建。我們又在1935年的麗水城區測繪圖上找到了署名“應星閣”的樓宇,但此時,樓址已經不在“城內水南流者出其下”的出水口處,而是遷移到了出水口附近。爾後,據史料記載,應星樓又在1944年日本侵略軍第二次占領麗水期間,被日本兵燒毀,但原址完好。《應星樓記》碑從此下落不明,碑之拓片現為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數次被毀,數次重建,應星樓的英姿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斑駁,而最後在戰火中消逝。無奈於古時記載方式的缺乏和歷史的不斷變遷,殘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僅是老一輩對於古應星樓的模糊輪廓。然而,對於麗水人而言,應星樓以其濃厚的歷史蘊涵而深深銘刻在心,難以忘懷,以至於當下再次新建應星樓在大眾當中激起千層浪花。
麗水江濱--應星樓麗水江濱--應星樓
應時而建,再建應星樓備受關注
麗水市東南角,毗鄰麗水南明湖處有一條千年古街,集中了晉、唐、宋、元、明、清6個朝代的道教、佛教、儒教以及地域文化的歷史遺存和遺址。這條古街,元代築城後即有,明清為南橫街東段,民國叫應星橋街。1940年,為激勵民眾抗戰鬥志,麗水以明代戚繼光、盧鏜、俞大猷3位抗倭名將命名3條街時,應星橋街和大水門至小水門的南明門橫街,合為一條街,命名為大猷街……現有水閘、應星橋、應星樓、巽峰閣、觀前井、老君廟、古城牆(含劉基鐵壩)等幾處極為重要的歷史遺址。水閘、應星橋、巽峰閣、觀前井、老君廟、古城牆(含劉基鐵壩)等都保存尚好,唯有應星樓僅僅空留下遺址,只能在茫茫歷史中憑弔。
如果說老君廟、古城牆是處州作為千年道教聖地和千年城市文明的最好見證,那么應星樓就是千年處州文化的靈魂和麗水人的根。近年來,隨著麗水市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和改造,麗水的城市文化品位大幅度提升。繼古城牆保護區、生態景觀區之後,市水利發展有限公司又在市區江濱景觀帶上設計建設“體現人水相親、詮釋綠穀神韻、彰顯古城文化”的城市意象區,表達了麗水城市發展不同時期的歷史人文和民俗風情,通過紀念性建築、名人文化雕塑等,展示麗水城市意象。而規劃重建南宋時期麗水名樓——應星樓則成為該區塊的重點建設項目,以此表達麗水城遙對天上的“處士星”,陳述處州地名的歷史由來,探尋千年處州的歷史陳跡,寄託麗水人對歷史的追溯之情。
對於應星樓的原貌,歷史上唯有文字描述,並無圖片記載,因此,要想恢復原貌實屬困難。於是,業主又參考武漢黃鶴樓、湖南洞庭湖畔岳陽樓、杭州六和塔,將該樓作為麗水城區的標誌性建築重新規劃設計。
應星樓將重建的訊息一出,在處州大地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再建景觀樓定名為“應星樓”更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焦點。有的社會人士認為,應星樓應在原址上予以開發。但經過多方討論,在建的新景觀樓定名為“應星樓”很快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
據專家吳克裘回憶,歷史上有黃鶴樓擇址重建的先例,應星樓擇址重建也是寄託麗水人民對歷史的追溯。業主將重建應星樓於原址前移150米,算是臨址而建,對傳承麗水城市文脈、豐富城市意象區文化內涵具有重大意義。應星樓的重建將喚起人們對歷史的回憶。
舊名新顏,千古應星樓不朽的傳說
麗水以“青山綠水”聞名於世,水是麗水的靈魂。麗水要建設成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獨特自然景觀、濃郁新時代氣息的現代化城市,水承載著這座城市謀求發展和彰顯個性的雙重使命。而應星樓的新址正是選擇在水波蕩漾的南明湖畔,靜靜高聳,與水之靈動相呼應,以建築的剛與湖水的柔相濟,渾然天成。
百里堤防,千年安瀾。近年來,麗水市水利局、水利發展有限公司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麗水防洪堤建設與城市景觀相結合,不僅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而風物絕倫的江濱城市景觀帶的建設更是為麗水中心城市錦上添花。不僅滿足了廣大市民休閒娛樂的需要,而且成為了麗水對外開放的城市視窗。城市意象區工程也將成為反映麗水城市的歷史和未來的標誌性工程。
環繞應星樓左右的麗水市濱江景觀帶,是一條獨具麗水特色的“綠色長廊”、“文化長廊”、“休閒長廊”,南側以防洪工程的堤壩為界,西至括蒼路和小水門大橋,東至麗青路水東大橋。東西全長4310米,南北進深30米~175米不等,總面積約39.4萬平方米。整個景觀帶分為古城牆保護區、城市意象區、濱水公園區、生態景觀區、少年兒童活動區五大功能區塊。目前,古城牆保護區、濱水公園區、生態景觀區已基本建成開放,吸引大量市民遊客遊覽休閒,成為麗水城市建設中的一抹明麗的亮色。每當夜幕降臨,防洪堤上總是人頭攢動,歌舞喧天,歡聲笑語,江濱景觀帶景色醉人,霓燈瓊樹,玉宇華樓。
城市意象區是麗水市區濱江綠色休閒文化長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區塊位於大眾街與大洋路之間,長約700米,占地面積8萬餘平方米。自西向東由甌江源景區、水沙飛紅景區和應星樓景區3個分區組成,預計2010年春節完工,並對市民開放。
2008年6月18日,麗水市水利發展有限公司在城市意象區上動工興建應星樓。新建應星樓是城市意象區當中的主體建築,仿宋代古建築風格,屬挑翹角大型塔樓。主樓三明三暗連基座共有9層,內設電梯,總建築面積3874.36平方米,從地下室算起總高度達45.75米。應星樓正門上方牌匾上赫然醒目的3個大字“應星樓”為市委書記陳榮高親筆手書,蒼勁有力,更加增添了應星樓的文化氣息。而建築周圍種植著獨特的歷史地域感情化的、能體現麗水特色的園林,營造出一種歷史意象氛圍。
如今,應星樓主體建築已順利結頂,進入後期的掃尾階段,在沿江而伸的“綠色長廊”上傲然而立,斯樓層層飛檐,高大宏偉,氣勢壯觀,與跨江而立的紫金大橋交相輝映,將成為整個麗水城的又一新地標。環繞應星樓層次起伏的園林設計,讓人聯想到景色怡人、休閒之都的麗水自然風情,將隔江而望紫金大橋和少微山的景觀予以印證。
應星樓姿容初顯,便有文人墨客迫不及待地為之揮毫潑墨。網友“處州竹鳴”便在自己的部落格中賦《柳邊亭尋春》一首:“日暖風和草色青,尋春琢句到江亭。梅花守信吟三弄,柳眼初開夢乍醒。曲水帆蹤隨岸轉,上林鶯語隔欄聽。瓊樓百丈入雲闕,何日登臨摘斗星。”(注:瓊樓指在建的應星樓)以寄託他日 “登臨摘斗星”的期待。處州詩人葉衛平亦賦《應星樓隨感》一首:“摩天一矗聚靈光,玉砌生幽富蘊藏。俯瞰澄池疑寶鏡,悠遊碧草感驕陽。朗星高照空山遠,夤夜低彌曲水長。經傳有由宜飽墨,名齊騰閣表華章”表達了對重建應星樓的深深讚美之情。
在建的應星樓承載了麗水人民的萬般期盼。無論古址新址,無論古樓新樓,它們都被稱之為“應星樓”。古之應星樓早已消逝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之中,而今之應星樓則以雄偉高聳之勢再現麗水城,為千年處州城增添了一抹濃重的古韻,帶領麗水人民去感受那千年前的歷史,領略千年麗水的滄桑巨變。
當應星樓竣工開放之時,遊人必定紛至沓來,爭相登樓而上,憑欄眺望,讓人在感受歷史變遷中應星樓的滄桑的同時,又能領略湖光山色,將麗水城市舊貌新顏盡收眼底。

應星樓記

處州應星樓記
古栝士風彬彬,著聞東浙,囗觀今昔韋布之彥、搢紳之賢,舒翹揚英砥節厲操,載之文章措諸事業,大者光明雋偉軌轍相望,小亦代不乏才,揆厥所元,維見可考。蓋天之生賢必有鐘賦,非山嶽之炳靈,則星精之毓粹。仰觀乾象,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處士,明大而黃,則賢士舉。在昔有隋處士星見,因置處州。然則吾州素號多士,衣冠文物之盛,得非星分之應耶?
州治東南三百餘步有應星橋,會城郭之水尾,閭囗下歸於大溪。橋之西隅,居民屋壞,每遇溪流囗漲,必為沖浸。嘉祐間,郡守崔公愈始作石堤以捍水患,就橋立屋。時遷歲久,雨剝風頹,庳陋不聳,無以壯水口之勢。士民僉以為言。歲在丁卯七月初吉,郡守寺丞王公庭芝撤舊圖新,敞以高樓,載揭扁榜,因以名之。棟宇翬飛,四顧軒豁。山光水色,儒宮道囗,通衢列肆,鱗差櫛比,揔寓目前。四序之間,良辰清夜,萬籟巳收,一塵不到,高睨遠眺,相羊其上,如乘風馭,如泛靈槎,如據巨鰲之首,如運大鵬之翼。神舒意暢,飄飄然有凌雲氣;星辰可摘,足以助胸中之磊隗者,豈但侈土木之麗、面勢之雄也哉?易曰:天垂象,見吉凶。凡琁璣之運動,分野之照臨,得之一身則為一身之應,得之一方則為一方之應。傳說之箕尾,蕭何之昴宿,李白之長庚,德星聚於穎川,使星向於益部,歲星福於吳越,各有其驗。殆若桴鼓,乃知是樓鼎創,宜其上挹景緯之精,下為譽髦之應也。
公昔為成均名士,輟從鴛綴,來守處士之邦,自足友一邦之善士,凡所建立又能振起士氣,其加惠於此,固不淺矣!為士者盍亦激昂自奮,覽輝昭代,掇巍科、躋膴仕,使聲名赫奕,勳業顯著,增光少微,不負囗侯作新之意可也。方時羽檄交馳,在他人供億軍需有不暇給,公材力敏疆,遇事輒辦,獨能成此奇事,非特巍然一樓。至如薙荒、剔蠧、填漏、支傾,靡廢不舉。又知節用愛人,蠲諸邑之逋負,代下戶之供輸,馭軍弭盜,邦人類能誦之。並書於末,以傳不朽雲。開禧三年孟秋既望
朝散大夫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葉宗魯記
觀文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何澹書

景點影記

應星樓紀實學攝
應星樓應星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