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頂珠(傳統劇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慶頂珠》,清代花部亂彈作品。又名《打漁殺家》、《扣門殺家》、《蕭恩殺江》、《討漁稅》、《打漁招親》。作者不可考。據留春閣小史《聽春新詠》記載,嘉慶十五年(1810)前,大順寧部等戲班已演出此戲。

基本介紹

慶頂珠,故事梗概,民間年畫《慶頂珠》,

慶頂珠

此劇在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梆子劇種中均有演出;並流傳於徽劇漢劇京劇川劇湘劇滇劇邕劇等劇種。清昇平署的京劇抄本是現存較早的劇本。
慶頂珠

故事梗概

作品描寫梁山好漢蕭恩在起義失敗後和女兒蕭玉芝(京劇叫蕭桂英)打魚為生,因不堪土豪丁自燮欺壓,到官府告狀,反遭責打。蕭恩氣憤難忍,便以獻慶頂珠“賠罪”為名,與女兒同往丁府,殺了丁自燮一家。後蕭恩自刎;蕭玉芝流落江湖,在賣武時與未婚夫花逢春相聚(此節名《雙賣藝》,在清代時常上演)。《慶頂珠》的故事情節與小說《水滸後傳》第 9回的描寫有些接近。《慶頂珠》塑造了漁民蕭恩的反抗形象。從他想和女兒平靜地度過晚年,到終於被逼和官府豪紳決裂的過程,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階級壓迫的黑暗現實。因此,作品引起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驚慌。清余治《翼化堂條約》中說:“《打漁殺家》以小忿而殺及全家,……藐法紀而熾殺心,更適足開武夫濫殺之風,破壞王法,端在於此”,建議各地“立議永禁”(《得一錄》)。但它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喜愛,不僅未被禁絕,反而成為在清代地方戲曲中廣泛流行的劇目。在梆子劇種的演出中,蕭恩由淨角扮演,突出人物粗獷、剛烈的氣質。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印的《都門紀略》即見記載。在京劇演出中改由老生扮演,表現了他性格中深沉、穩健的一面。由此形成了梆子和皮簧不同的藝術特色。

民間年畫《慶頂珠》

武強年畫《慶頂珠》,屬於戲出類年畫
武強年畫《慶頂珠》武強年畫《慶頂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