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陵(遼聖宗耶律隆緒陵寢)

慶陵(遼聖宗耶律隆緒陵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慶陵是遼聖宗耶律隆緒寢陵,位於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駐地北約十五公里的瓦林烏拉山地狹谷中,當地人稱“王墳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慶陵
  • 地理位置: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
  • 景點級別: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內蒙古巴林右旗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地理位置,墓主簡介,陵墓布局,遼聖宗永慶陵,遼興宗永興陵,遼道宗永福陵,遼慶陵的價值,歷盡滄桑,重要文物,保護級別,

地理位置

慶陵位於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博力嘎(白塔子)的蘇木駐地北約十五公里,巴林右旗(大板鎮遼慶州城遺址北約100公里。陵墓分布在大興安嶺林區中一條東西橫亘的大山南麓的山地狹谷中。這座大山如一道屏障呈東西向橫亘,在山麓的南坡有三個山峰,怪石嶙峋,直插雲天。該山遼代永安山,後改稱慶雲山,慶陵之名也因此得來,現又名大黑山,蒙古語名叫瓦林烏拉(意為有磚瓦的沙丘),當地人稱“王墳溝”。四周大山環繞,這裡草木茂盛,環境幽雅,野獸眾多,是遼代帝皇遊獵地。

墓主簡介

遼聖宗耶律隆緒(971年—1031年),遼國第六位皇帝。是遼國在位最長的皇帝。12歲(983年)即位,改元統和。蕭太后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使遼國更加強盛。1009年聖宗親政後,遼國進入鼎盛。晚年迷信佛教,使遼國開始走向下坡路。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駕崩,終年61歲,諡號文武大孝宣皇帝。
欽哀皇后蕭耨斤,是遼興宗的生母,在遼興宗被立為太子後,被封為順聖元妃。太平十一年(1031年)十一月,聖宗病危,興宗即位,耨斤自立為皇太后。欽哀後把持朝政後,採取各種手段排除異己,史稱“欽哀後專權”。重熙二年(1034年),欽哀後又密謀廢興宗而另立少子耶律重元,事敗被廢,幽禁於慶州(今遼寧林西北),守聖宗陵寢。遼道宗慶寧三年(1057年)十二月已巳逝世。翌年五月,遼道宗寶其諡號為欽哀皇后。癸酉,葬於慶陵。
仁德皇后蕭菩薩哥(986—1036),是睿知皇后的弟弟隗因的女兒。十二歲時,因貌美而富有才華,被選入後宮。統和十九年,年滿十六歲,被冊封為齊天皇后。隨鸞伴駕二十幾年,深得聖宗皇帝的寵愛,仁德皇后生了兩個皇子,都夭折了。開泰五年的時候,宮人蕭耨斤生了遼興宗,仁德皇后過來把他作為養子。太平十年(1031年)六月,遼聖宗病危,遺命以興宗繼承皇位,齊天后為皇太后,耨斤為太妃。此時蕭耨斤得意忘形,自立為皇太后。蕭耨斤上台後,排除異己,還誣陷仁德皇后參與謀反,趁著興宗駕車春季射獵的時候,派遣人去刺殺她,仁德皇后就這樣死去,享年五十歲,追封為仁德皇后。與欽哀皇后共葬於慶陵。
遼興宗耶律宗真(1016-1055),契丹名只骨,遼國第七位皇帝,聖宗長子,母乃宮女褥斤。1021年被冊立為太子,1031年六月即位,改元景福。在位24年,在位時,國庫充裕,但興宗一朝卻朝政鬆弛,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與西夏進行了兩次賀蘭山之戰,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在政治上趨於保守,國內矛盾逐漸尖銳,遼興宗還迷信佛教。遼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八月,遼興宗死去,時年40歲,謚孝章皇帝。
仁懿皇后蕭撻里蕭和長子蕭孝穆的長女,山西應縣人。她的先世姑母是耶律阿保機的皇后。仁懿皇后性格寬厚,姿貌端麗。遼興宗剛剛即位就入了宮,生下了遼道宗。重熙四年(1035年3月),被遼興宗立為皇后。二十三年,號“貞懿慈和文惠孝敬廣愛崇聖皇后”。道宗即位後,1055年9月被尊為皇太后。清寧二年,又尊號“慈懿仁和文惠孝敬廣愛宗天皇太后”。大康二年夏六月乙酉朔(1076年3月)崩,6月上大行皇太后尊謚其為仁懿皇后。戊子,宋和高麗、西夏各國都派遣使臣來弔祭。甲午,葬於慶陵。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1101年),遼國第八位皇帝,遼興宗的長子,契丹名查剌。1055年—1101年在位,在位47年。他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本人無所作為,腐朽奢侈,只知道遊獵山林。這時地主急劇兼併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道宗還重用耶律重元等奸佞,不理朝政,導致灤河之亂的發生。他篤信佛教,在位期間曾大修佛寺佛塔。遼的腐朽統治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滿,被遼壓迫的女真族開始興起,最終遼道宗成為掘墓人。1101年,道宗去世,終年70歲。道宗死後25年,曾強大一時的遼朝覆滅了。
宣懿皇后蕭觀音(1040~1075),遼代女作家。相貌穎慧透逸,嬌艷動人,個性內向纖柔,很有才華,詩詞,書法,音律都很精通。她彈得一手好琵琶,稱為當時第一。曾作《伏虎林應制》詩、《君臣同志華夷同風應制》詩等,被道宗譽為女中才子。重熙(1032年—1055年)中納為妃,生太子耶律浚。1055年12月立為皇后。後來,由於諫獵秋山被疏,作《回心院》詞10首,抒發幽怨悵惘心情。太康初年(1075年11月)遭耶律乙辛等人誣陷被道宗賜死,其屍歸於家。1101年6月追謚宣懿皇后,葬於慶陵。

陵墓布局

《遼史·地理志》載:遼代第六皇帝遼聖宗耶律隆緒駐蹕慶雲山時說,他死後應當埋葬於此。於是此後,遼代三代皇帝均葬在這裡。這三座皇陵由東向西一字排開,掩映在山腰叢林茂樹之間。分別是遼聖宗耶律隆緒及欽哀皇后、仁德皇后的“永慶陵”,遼興宗耶律宗及仁懿皇后的“永興陵”、遼道宗耶律洪基及懿皇后的“永福陵”及后妃、太子等皇親國戚的陪葬墓組成的陵園建築群,三陵各相距約2公里,整個陵園方圓十餘里,規模宏偉,工程浩大。這三座陵墓自東向西排列,按位置人們又稱為東陵中陵西陵。因三座帝陵共處一個陵城,通稱三陵為慶陵。三座陵墓都有陵門、享殿和神道,均為東西向。原本三陵全為磚木結構,現今遺蹟多殘毀。陵門原為磚構,中陵和西陵因為彩繪破壞較甚,只能用圖案恢復原貌。墓室有前、中、後室及4個側室(耳室),用溝紋磚石灰漿砌,墓壁用磚三層,墓頂用磚兩層,墓壁及墓門均抹石灰,再彩繪壁畫。

遼聖宗永慶陵

遼聖宗永慶陵位於山谷三公里半的山腰中,現陵區內地表尚可見到享堂、祭殿、羨道、陵門等遺蹟,是三座陵墓中保存最好的一座。慶雲山下築有通往陵園的神道,山腳築有陵門。從陵門到陵墓,長1300米,寬3米的神道,神道兩側有望仙殿、御容殿等建築遺址。永慶陵為仿木結構的七室磚墓,墓內全長21.2米,最寬15.5米,最高約6.5米,分前、中、後三正室,前室東西側室,中室東西兩側,以後室為主室。前室平面為長方形,券頂,其餘各室均為圓形,穹廬頂,各室之間有券頂甬道相連。陵寢由三層大青磚壘砌,內抹白灰,地面略向南傾,平鋪打磨平整的方磚,下有排水系統。主室內有柏木組建的巨大槨室,各室間有通道相連,安有柏木大門,門樓用雕磚砌成,瓦壟起伏、鴟吻高翹,通體彩繪。墓中出土物十分殘碎,日本人挖掘東陵時曾出土有枋、榑、斗栱等小木作構件,較有價值,但原有結構情況不明。
原來慶陵的三座陵墓內都有壁畫,但現僅在東陵存有摹本、照片並保存較完好的彩繪壁畫。繪製者應為當時契丹和漢兩族畫師。壁畫主要在墓內磚砌仿木結構細部及墓壁上方,內容有裝飾圖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門及墓內磚砌仿木結構上,飾紅、綠彩,墓門上鴟吻飾黃褐彩。仿木結構細部及墓壁上方,用工筆彩繪龍鳳、花鳥、祥雲、寶珠以及格線狀圖案,是已發現的遼墓彩畫中等級最高的。
在墓道、前室及其東西側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面上,場面宏大,繪有與真人等大的人物圖像70餘個,墓道兩壁為15個戴圓帽、穿圓領窄袖長衫、執骨朵的儀衛和1匹備有鞍轡的馬,前室南甬道與中室南甬道繪有同樣的儀衛。文官武士叉手而立,表情肅穆,色彩凝重。從而首次發現了契丹民族服飾形象。前室前半部分兩壁各繪6人樂隊,均戴直腳幞頭、穿黑袍。其餘40個人物,大部是男像,多數髡髮,少數戴圓帽,極少數戴直腳幞頭,均穿圓領窄袖衫,有紫、綠、青等色,腰圍革帶,均拱手或叉手侍立。僅有兩幅並立的女像,右側的帶黑紗帽,穿綠色左衽長袍;左側的梳髻,穿綠色窄袖長袍、紅色中衣,均左衽,腰圍繡帶,手捧披肩,似為前者的侍女。人像上方都墨書契丹小字榜題。這些旁題人物像第一次證實了契丹族的習俗。墓室的藻井、墓頂也用工筆彩繪龍鳳、牡丹圖案,用色艷麗。
永慶陵中室有四幅巨大的山水畫,清新淡雅,畫技高超,描繪了遼腹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風光,構圖嚴謹,鳥獸形象生動,應是描繪契丹皇室四季捺缽之所在地的景色,表現了遼代皇帝的這一習尚(出外狩獵設“行帳”稱“捺缽”,用海青鷹捕天鵝,是一種典禮儀式),是極其罕見的遼代繪畫珍品,富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使這座地下宮殿更加富麗堂皇。

遼興宗永興陵

永興陵即中陵,位於永慶陵之西六百多米,陵園的地勢和建築物與東陵相同,現存神道、陵門、祭殿、膳堂等遺址。墓室規模大於東陵,共七個墓室,但均已塌毀,前、中、後三個正室,四個側室,以後室為主室,墓室前為十字形甬道。中陵已塌毀,僅看出各室平面是八角形,曾出土過興宗和仁懿恣皇后哀冊。在中陵享殿的西南方殘存石刻陀羅尼經幢1座。

遼道宗永福陵

永福陵即西陵,位於永興陵之西約一千四百米,陵園建築與東陵相同。現存神道、陵門和祭殿遺址,墓室形同中陵,也是七室墓,墓室前為十字形通道,各室平面呈八角形,規模大於中陵,但也沒能逃脫被盜的命運,墓室也全部坍塌。墓內有壁畫殘存遺址。曾出土過道宗、宣懿皇后契丹文、漢文哀冊

遼慶陵的價值

遼慶陵是遼代極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高度發展階段所造,陵園規模宏大,建造豪華,陵葬物品極多。墓中牆壁繪有大量繪畫、東陵壁畫尤為壯觀,有契丹人物,契丹建築裝飾紋,契丹族喜愛的四季山水畫,表現出北國景色,與契丹人生活感情密切相關的情景。墓中出土保存完好,分別用契丹文、漢文鐫刻的帝王皇后哀冊,為研究契丹文字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遼代墓葬是古代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古代墓葬建設的精華。慶陵對研究遼代墓葬、古建築具有重要價值。台灣著名學者越振績說“遼慶陵山形水勢異常秀美,文化遺存基本完整,完全有條件修復一處遼代皇家陵園博物館”。

歷盡滄桑

該陵自建成後歷900餘年,幾經森林大火,多次修葺、興建、擴充。由於慶陵建築時時遼朝處於最強盛的時期,陵葬器物極多,寶藏的誘惑也使它變得多災多難。天慶九年(1119年),金人破上京,慶陵中的金玉寶器被掘一空,此後元、明、清各代便不再維修保護。自20世紀初至40年代,慶陵更是屢遭盜掘:1914和1922年林西縣知事和法國神父閔宣化曾先後挖掘中陵;1922年6月21日,比利時神父凱爾溫僱人盜掘了慶陵三個陵墓中的一個,首次出土了刻有契丹小字的哀冊4方,隨後原石丟失。1930年軍閥湯玉麟對全部陵墓進行盜掘,據舊《林西縣誌》記載,民國“十九年夏,來一姓郭的熱河省委員,派民夫百餘名在其地大肆挖掘,搜出哀冊14塊。”據目擊者談,墓室內香柏做的板壁上塗彩漆。屍床供桌用白玉做成,雕縷花紋,鐫刻文字。還有玉碑等罕見之物,全被盜去。1939年日本侵占時期,日本人田村實造曾進行實測、攝影,並臨摹了東陵壁畫,竊取了一批珍貴文物;多年的盜掘致使慶陵墓室殘亂不堪,隨葬文物基本全部散失,西陵、中陵墓室全部坍塌,各墓室積水嚴重。1949年後,我國政府才對慶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卻只發現木俑、木狗數件;1991年,慶陵的東陵又遭盜掘;許多陪葬墓也被盜墓者屢屢光顧……陵內出土的哀冊也是輾轉於戰火之中,幾經周折方得以完整保存。

重要文物

慶陵出土遺物多已散失,僅存部分石刻哀冊。慶陵三陵出土哀冊15方 ,為石質,哀冊下為仰斗式,上為覆斗式,共分為冊蓋、冊石兩部分,呈墓誌形,其中冊蓋8石、冊石7石,蓋、冊皆用漢白玉所造,呈正方形,邊長130厘米左右,厚約30厘米,每石重約1.5噸。其中漢文哀冊有聖宗、仁德皇后、欽愛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冊僅存篆蓋。1922年還從中陵抄寫出興宗和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冊冊文,原石已失。
哀冊分別鐫刻契丹、漢兩種文字,每方近2000字,其中4方用契丹文書寫,被確認為失傳多時的契丹民族文字,對研究契丹小字極有價值。碑身高大雄偉,刻功剛健遒麗,工整含蓄,堪稱遼代書法精品。在哀冊冊蓋與冊石側面,還有採用線雕手法做出的精美生動的紋飾,冊蓋四角或雕有雙龍、或刻鐫牡丹。周邊則線刻端莊,飄逸的人首、人身,整個哀冊豐富多彩。永慶陵的3方哀冊還填補了遼聖宗和兩個皇后在歷史上記載的不足。這些契丹小字哀冊和榜題,是發現最早的契丹小字資料,首次證實了契丹文的存在,為研究遼代的歷史、文化及開展契丹字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堪稱稀世之寶。其中道宗宣懿皇后哀冊(漢文和契丹文書寫)是國家一級甲等文物。

保護級別

1998年1月,慶陵被國務院定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