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盧雜稿

慕盧雜稿

《慕盧雜稿》是2001年2月由大安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叔岷。

基本介紹

  • 書名:慕盧雜稿
  • 作者:王叔岷
  • ISBN:9789579233859
  • 頁數:242
  • 定價:100.00元
  • 出版社:大安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年2月10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主要著述,身平事跡,

內容簡介

自述生平無論文字好壞,事情真偽,只性情總飾掩不了。慕廬年少即以才子名,觀其自述一生行狀,亦止“才子”二字可概括。才子佳人總是千古美談,故其字行間每每有得意處,由才子處立足,自然不過。“明湖完婚”“叔瑩夫婦”“忍別故人”諸節可仔細讀,煞有趣。慕廬一生精研莊老,然由此書來看,於慕廬莊老只是學問,暮年著此回憶錄,依然“計較”二字且放不下,亦良可一嘆。

作者簡介

王叔岷先生1914年出生於簡陽縣(今成都市東郊洛帶鎮下街),1933年,先生考入由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大學、公立四川大學合併的“國立四川大學”中文系,後又考取北大文科研究所就讀碩士,師從傅斯年湯用彤等,畢業後留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王叔岷先生因1948年隨史語所遷台,國共兩黨分治,其在大陸的知名度並不高。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先生先後在新加坡大學、台灣大學、馬來西亞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等校教書,課餘勤於著述,前後用17年完成巨著《史記斠證》,退休後完成集大成之作《莊子校詮》。
王叔岷先生1992年後幾次往返大陸旅遊,並於2000年獲台灣行政院文化獎後開始長住大陸,大陸文化界始關注先生的學術造詣,2007年中華書局引進出版了《王叔岷著作集》共15本。2008年8月,王叔岷先生仙逝於成都龍泉驛區其長子家中。

主要著述

諸子斠證》、《莊子校詮》(全二冊)、《莊學管窺》、《左傳考校》、《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史記斠證》(全五冊)、《列仙傳校箋》、《陶淵明詩箋證稿》、《鐘嶸詩品箋證稿》、《劉子集證》、《斠讎學(補訂本)·校讎別錄》、《古籍虛字廣義》、《慕廬論學集》(一)(含《慕廬演講稿》、《慕廬雜著》、《慕廬雜稿》)、《慕廬論學集》(二)(含《呂氏春秋校補》、《世說新語補正》、《文心雕龍綴補》、《顏氏家訓斠注》)。《慕廬憶往》(王叔岷回憶錄)(中華書局新版)
京城的七月,暑氣逼人。十四卷本《王叔岷著作集》的編輯工作已近尾聲,王叔岷先生的回憶錄《慕廬憶往》也即將由中華書局出版。

身平事跡

王叔岷家世居龍泉山西麓的洛帶鎮,父親是晚清秀才,四川紳法班法政別科卒業,曾任懋功縣委員、四川高等法院書記官長,後任教於成都私立女子師範學校等。王叔岷7歲入私塾,11歲入鎮上高級國小,13歲隨父至成都,父親親授古籍與陶淵明、李白、杜甫諸家詩。他喜讀《莊子》《史記》《陶淵明集》,尤好《莊子》。父親還重金購得明代古琴一張,請名師教授他。王叔岷14歲考入成都華陽中學,好讀書,好運動,17歲入聯合中學高中部(石室中學),填表格時在“將來志願”一欄填了四個字:“不求聞達”,為訓育主任、清末舉人李瓞生賞識。他與同儕結為“梅花五子”,別號孤鶴,其一生孤傲之性始現端倪。清風明月之夜,王叔岷彈古琴、誦詩歌,寫詩填詞。
19歲時,王叔岷以第一名考進四川大學中文系,當時川大文學院、法學院在校本部皇城內,院內有學生宿舍,他住在留青苑,一人一間,很舒適。校長是學術界名流任鴻雋,朱光潛任文學院長,劉大傑任中文系主任。
1937年,王叔岷與楊尚淑結婚,楊尚淑出身潼南縣望族,為烈士楊闇公(楊尚述)、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堂妹。
1939年,川大畢業,徐先生鼓勵王叔岷報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初審順利通過。因戰事延誤筆試,王叔岷應邀任教位於長壽縣的重慶聯合高級中學,假期回成都應考,1940年9月他得到傅斯年的親筆錄取通知。北大文科研究所因抗戰附入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0年12月遷宜賓李莊栗峰,傅斯年為所長。
1941年,秋整裝離家赴李莊,他回憶第一次見傅斯年的情景:“我將寫的詩文呈上,向他請教,他說說笑笑,學識之淵博,言談之風趣,氣度之高昂,我震驚而敬慕……既而傅先生問我:‘你將研究何書?’答云:‘《莊子》。’傅先生笑笑,就背誦《齊物論》最後‘昔者莊周夢為蝴蝶’章,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傅先生忽又嚴肅地說:‘研究《莊子》當從校勘訓詁入手,才切實。’怎么研究空靈超脫的《莊子》,要從校勘訓詁入手?我懷疑有這個必要嗎?傅先生繼續翻翻我寫的詩,又說:‘要把才子氣洗乾淨,三年之內不許發表文章。’我當時很不自在,又無可奈何,既然來到研究所,只得決心下苦工,從基礎工夫研究《莊子》。”傅斯年發現王叔岷是可造之材,著意培養,用金條買了一部宋本《莊子》,專給王叔岷用,用完鎖在保險柜里。在昆明的副導師湯用彤也以書信勉勵他“痛下工夫”,他遂自校勘、訓詁入手,博覽廣輯,漸入學術之門。1943年王叔岷獲碩士學位,留史語所任助理研究員。
1944年8月完成20餘萬字的《莊子校釋》。
1946年,王叔岷發表《莊子通論》於《學原》學報,深受學界好評,同時獲得豐厚稿費。1948年冬,中研院史語所遷台,王叔岷與父母、長子骨肉分離。
1948年,傅斯年出任台灣大學校長,王叔岷受聘台大中文系,授大一國文與斠讎學,1951年開始教授《莊子》,旁及諸子百家,並引漢魏六朝唐宋各大家詩,一時轟動,慕名旁聽者甚眾。王叔岷勤於著述、教學,但不擔任行政職務(唯有一次短暫例外),甚至拒絕參選院士,因此稍顯“默默無聞”。從1963年開始,他在新加坡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等校任客座教授,1980年短暫出任新加坡大學中文系主任並創辦博士班。
王叔岷樂於治學,他說:校勘古書是一種國小問,可以幫助研究大學問;是一種支離破碎的小工作,可以幫助通大義、有系統的工作;是一種繡花針的工作,可以幫助大刀闊斧的工作;是枯燥無味的工作,卻有一種無味之味。《莊子》《史記》《陶淵明集》是王叔岷年輕時就最喜歡的三部書,從1965年起,他花了17年課餘時間撰寫300萬字的《史記斠證》。王叔岷說,傅斯年先生邀聘在學術上有成就又熱心的教師教大一國文,選定教《孟子》《史記》。“他為什麼選定教這兩部書?我想,傅先生高昂磅礴的氣魄,跟孟子的浩然之氣很相近,傅先生學問的淵博、見解的特出、文筆的雄奇,跟司馬遷很相近。”“那時我教《史記》,參考好些直接間接的資料,經常有新發現……”
王叔岷整理《史記》,旁搜博採,問題越寫越多,每天教書、指導、應付瑣事之暇,便伏案撰寫,不知厭倦。17年斠證《史記》,有時興高采烈——“解決前人不能解決或根本未注意到而又很重要的問題,比庖丁解牛後那種躊躇滿志還要得意。”有時則“忍氣吞聲”——想了很久都不能解決的問題,要放棄又捨不得,要清理又沒頭緒,真有“剪不斷,理還亂”之苦。
王叔岷1981年自新加坡大學退休返台,同年9月回台大中文研究所任教,1984年自史語所退休,在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發表論文近百篇。王叔岷體悟莊子最久最深,所得也最多最全,後來研究莊子的學者都不能迴避《莊子校詮》,他被學界稱作20世紀在《莊子》字意訓詁方面最權威的學者。
2008年8月30日,台灣大學文學院“王叔岷教授追思會籌備委員會”所撰《王叔岷先生行述》寫道:“先生一生不慕名利,與世無爭,偏愛老莊自然之道,長保恬靜自得之性,後雖年屆耄耋,而視未茫,發未蒼,齒牙未嘗動搖,門人鹹引為美談。先生之學術,兼及四部,著述豐宏,而皆淵博精深,成一家言;古籍之斠讎箋證,尤為當世推重。七十年來,遍校先秦兩漢魏晉群籍,撰有專書近30種,論文200餘篇。其中《莊子校釋》《斠讎學》《史記斠證》《諸子斠證》《莊子校詮》《列子補正》《劉子集證》《世說新語補正》……書,皆以斠讎學方法董理古籍之傳世名作。《史記斠證》《莊子校詮》《陶淵明詩箋證稿》《鐘嶸詩品箋證稿》《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左傳考校》等,更融校勘、訓釋、義理為一體,開啟‘由實入虛’的治學途徑……先生學博思深,晚尤圓融通達,淵沖醇粹,其引導沾溉之功,可謂大矣。”
王叔岷治學之餘不廢吟詠,其詩發乎深情,各體兼擅,尤精五古。有詩集《四餘齋詩草》《南園雜詠》等多種行世。他雍容儒雅,待人溫厚,視學生如子女,教學不拘泥舊說,常有新解。改作文時,頂批、旁批、總評,總是滿滿的。學生非常喜歡他,師生間無話不說,甚於家人,凡經教誨者都終身感念。
王叔岷撰寫《莊子校詮》期間胃疾復發,弟子們爭先恐後輪班至醫院陪侍,其中不乏島內外知名學者。王叔岷回台大後,身邊無人相伴,台大中文繫上過他課的同仁相約,每星期三課後中午陪王叔岷午餐,大夥輪流做東,已退休的老學生也聞風而動,全體加入,這就是在學界引為佳話、維持了20多年的“三中全會”,王叔岷之受敬愛於此可見一斑。
1992年6月26日,王叔岷在女兒國瓔陪伴下到北京,與老友任繼愈等相聚,6月30日回到成都洛帶,從此與故舊取得聯繫。2000年,王叔岷獲“行政院文化獎”,他將獎金60萬元捐給台大中文系作獎學金,鼓勵後進;2002年後,王叔岷到龍泉驛長子家和台北女兒家輪流居住;2007年北京中華書局陸續出版《王叔岷著作集》共19種30冊。2006年後王叔岷長住龍泉驛,2008年8月21日於睡夢中安然仙逝,享壽95,安葬於洛帶鎮外的燃燈寺公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